社区临终患者的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3
/ 2

社区临终患者的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分析

刘莉

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     200030

摘要:为解决社区临终患者临终前不安、不适感问题,本文对安宁疗护服务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安宁疗护服务方法,提出以症状舒缓控制、个性化人文服务、心理服务、社会支持、哀伤辅导为服务重点,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访谈后满足需求者生活满意度90%;临终幸福感评分(73.69±2.13)分,显然数据偏高,二者数据有统计学对比意义。

关键词:安宁疗护服务;社区临终患者;哀伤辅导;临终幸福感;生活满意度

前言:安宁疗护涵盖姑息治疗、舒缓医疗和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通过切实满足临终患者的实际需求,即可保证患者在身心等多方面获取有效指引,进而提升生活质量,便于在舒适、舒心环境下安然离世,赋予患者最后的幸福体验。所谓安宁疗护实则是以患者为本,以需求满足为核心给予关怀服务。以往常存在“生命延长”的错误认知,致使患者在安宁疗护服务场景内缺乏适应性,而基于需求导向调整安宁疗护服务方向,有助于建立标准化服务路径,有望促进安宁疗护服务推广。具体从2021年12月~2023年10月临终患者中选出70例进行研究分析。

按照是否实施安宁疗护需求分成满足需求者(30例)和未满足需求者(40例),用于证实安宁疗护服务需求满足与否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

1 患者信息和服务方法

1.1 患者信息

在社区内选出70例临终患者充当研究对象,未满足者有40例,即未实施安宁疗护服务,性别比例:男:女=27:13,年龄(79.98±5.68)岁,55岁至85岁,平均病程(1.79±0.57)年,0.5年至3年。满足需求者有30例,即实施安宁疗护服务,性别比例:男:女=17:13,年龄(79.93±5.73)岁,54岁至86岁,平均病程(1.74±0.55)年,1年至3年。此次调研结果与临终患者的个人信息无直接关联(P>0.05)。

1.2 样本选入和剔除范围

样本选入范围:(1)选入者均符合临床诊断疾病终末期诊断标准的临终者;(2)均有一名专职陪护家属或护工,且已签订知情书;(3)具备基础表达能力和基本反应。

样本剔除范围:(1)认知障碍明显且患有影响正常沟通效果的老年痴呆症等疾病者;(2)患有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人员;(3)孤寡或无他人陪伴身旁的人员;(4)不配合或无法支持该研究项目顺利进行者。

1.3 服务方法

面对70例临终患者,30例实施安宁疗护服务,40例未实施安宁疗护服务,仅根据患者的临终反应为其提供药物指导和卫生管理等基础服务。

实施安宁疗护服务时以具体满足下列几项需求为主:

其一,症状舒缓控制,受疾病症状影响,临终患者多具有尿失禁、便秘、倦怠乏力以及呼吸异常、局部疼痛、饮食不振、情绪波动明显等症状。而实施安宁疗护服务时,以满足患者对症状的有效舒缓和有力控制需求,为其给予必要性指导。包括在房间内安装空气净化器或指引患者佩戴无创呼吸机;床铺上平铺尿垫,并使用开塞露等药品调整排便规律;同时以肢体按摩、播放班得瑞纯音乐以及放映吃播视频等服务减轻不适感,继而打造身体舒适且环境舒服的休养空间[1]

其二,个性化人文服务,在安宁疗护服务中,患者常有强烈的沟通、渴望陪伴等需求,故而护理人员专门抽取时间耐心与患者聊天,从中知晓患者心事[2]。若部分患者因家庭不睦而感到难过,护理人员还应充当调解者,在家属与患者之间建立协调相处桥梁,以便患者安心离开,始终结合患者个体需求给予人文关怀。

其三,心理服务,护理人员可以联合心理咨询师共同调控患者的心态,使之产生轻松感。针对患者常出现的死亡恐惧感、悲伤感、生命难以掌控的无力感,可以兼顾患者的宗教信仰予以安抚,若无信仰应尽量营造一个“身旁有人陪”的温暖氛围[3]

其四,社会支持,安宁疗护服务中患者需要一定的安静环境和隐私保护条件,因此应赋予患者“独立个体”、“完整结构”的保护体验,使之在获取社会大环境的关怀中“体面离开”。

其五,哀伤辅导,面对临终者及其家属的哀伤,应以科学辅导方法排解情绪,既不能强制要求家属“不哭”,又不可阻止临终者的情绪表达,鼓励双方以真情诉说心声,以“回归自然”的思想指导患者释放身心负担坦然接受现实。

1.4 观察指标

观察满足需求者和未满足需求者的临终生活满意度和GWB评分指标。

在患者临终前由调研人员询问患者当前对近一个月的生活满意情况,从0分到10分结合个人感受进行打分,6分以上者均为满意者。

以GWB(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总体幸福感量表)测定临终患者的临终幸福感,包括33个条目(9个反向条目),计取分数后参照常模得分(男:75分;女:71分)判定主观幸福感,分数越高证明临终幸福感越强烈。

1.5 统计学标准

数据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构成比(%)描述,用卡方检验(

)统计分析,数据输入后P值小于0.05,证明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实施与否之间数据具备统计学对比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安宁疗护服务实施与否下临终患者生活满意度

根据表1:针对临终患者实施安宁疗护服务的满足需求者临终生活满意度略高于未满足需求者,具备对比差异(P<0.05)。

表 1 安宁疗护服务实施与否下临终患者生活满意度对比

类别

例数

临终生活满意度(n/%)

满足需求者

30

27(70.00)

未满足需求者

40

28(90.00)

4.073

P

0.044

2.2 对比安宁疗护服务实施与否下临终患者幸福感

    根据表2:实施安宁疗护服务的满足需求者GWB评分略高于未满足需求者,具备对比差异(P<0.05)。

表 2 安宁疗护服务实施与否下临终患者幸福感对比

类别

例数

GWB评分(分)

满足需求者

30

73.69±2.13

未满足需求者

40

66.97±2.00

t

13.530

P

0.000

3 讨论

本文以安宁疗护服务需求为根本提出的多项服务策略,刚好可以提升安宁疗护服务项目的适配性。临终患者已然进入生命倒计时阶段,在无法为其争取更大生存可能性的前提下,应以个性化需求为依据,尽量减轻身体及心理上的不适感。相比找寻疾病治愈良策,更重要的是减小症状对机体感受的不良刺激,通过舒适护理保障增加舒适度,利用临终前幸福片刻的深入感知,获取幸福感[4]。经由满足需求者相关数据证实安宁疗护服务能提高幸福感和满意度。

饶梦[5]以社区安宁疗护影响因素为研究主体,发现服务质量、社会文化均为关键因素,与本文提出满足社会支持需求相匹配。学者梅久红[6]以上海市社区临终患者为调研对象,确定患者在身体、心理、社会等多层面均有强烈需求,经过对临终症状的充分缓解,即可优化安宁疗护服务效果,致使患者在高质量护理服务中提高个人幸福水平,学者谭寅虎[7]以居家安宁疗护为主,发现当前护理专业性不高,理应注重服务质量的改善,促使安宁疗护服务得以广泛推广。与本文研究方向一致,具备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满足社区临终患者症状舒缓控制、个性化人文服务、心理服务、社会支持与哀伤辅导等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即可提升生活满意度,使之获取深刻的幸福体验,以便增强患者的临终安心感,因而应加强安宁疗护服务范围的拓展。

参考文献:

[1]刘汝金,王明辉,余玥蓂,等.三级医院指导下的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模式[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2,44(05):746-749.

[2]郑晓辉,李美婷,赖定忠.1776例广州市社区居民接受安宁疗护相关因素分析[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4(04):442-448.

[3]吴颖,王晓琳,刘兵,等.分级诊疗视角下区域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研究与教育,2021,38(03):50-55.

[4]曹施,楼福军,徐锋,等.基于医联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实践与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20,37(09):79-80+40.

[5]饶梦,卢玉林,聂玉翠,等.社区安宁疗护的发展现况及影响因素[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01):51-54.

[6]梅久红,刘颖颜,徐高洁,等.上海市社区临终患者的安宁疗护服务需求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2(09):24-27.

[7]谭寅虎,梁妍,邢慧敏等.我国居家安宁疗护发展困境及对策[J].循证护理,202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