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抗原125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3
/ 4

糖类抗原125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价值

葛皖溪

(三六三医院,四川 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生长因子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均来自于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另选同期院内50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以及50例健康人群分别作为对照组和正常组,比较三组人群以及观察组患者在不同子宫内膜癌分期下和不同分化程度下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在三组人群的检测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分别达到了(35.39±4.87)U/mL、(293.54±51.05)ng/L,其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0.05);不同子宫内膜癌的分期下,观察组的相关指标水平之间有明显差异,分期越高,患者的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越高(P<0.05),不仅如此,不同分化程度的相关指标水平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低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糖类抗原125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高于中分化、高分化患者。结论: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不同,将其作为子宫内膜癌的检查指标不仅可以有效帮助临床筛查,还能够协助鉴别不同分期以及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应用。

【关键词】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子宫内膜癌;临床筛查;诊断指标

    子宫内膜癌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妇科癌症之一,该病又称为子宫体癌,与宫颈癌、卵巢癌并称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1-2]。据相关数据显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约占女性肿瘤患者的20%-30%左右,随着近年来生活压力的增大,内分泌失调概率的增加,该病的发病率以及占比情况仍在不断地上升且逐年趋于年轻化发展[3-5]。通常情况下,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变现为阴道流血、排液、下腹部疼痛的临床症状,其病理表现特征不明显,常常会被误诊为月经紊乱或子宫功能性出血等病症,使得子宫内膜癌在临床上的检出率不高,从而影响到诊治的进展,延误病情,延长了患者的痛苦。就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手段而言,分段刮诊、血清糖类抗原125检测都是用于筛查子宫内膜癌的常用手段[6]。但大量临床经验以及研究结论显示,上述两种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首先是分段刮诊,该种方式虽然可以有效降低子宫内膜癌的漏检率,但对患者的身体损害较大,且具有一定的肿瘤扩散的风险,因此在临床诊断中较为局限[7-8]。而血清糖类抗原125检测属于一种无创性检查,它可以有效反应患者的子宫指标异常状况,但研究显示,该数值水平在某些子宫良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患者体内也会产生同样的异常升高表达,误检率较高,所以将单一血清糖类抗原125指标作为子宫内膜癌检查指标的依据性不充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9-10]。随着对子宫内膜癌筛查的研究深入,有研究人员认为,血清抗原125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治疗的可能性[11]。为了探究糖类抗原12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筛查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效果,本院对院内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以及50例健康人群的糖类抗原12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行了检测和对比,得到了良好的预后结果,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观察组对象均为来自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这两年时间内我院诊治以及体检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良性病变患者以及健康人群,将其中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划分为观察组,50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划分为对照组,50位健康人群划分为正常组。收集所有人群的基本信息,资料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均在32岁至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47±5.81)岁,体质量指数在18-27kg/m2之间,平均体质量指数为(19.73±5.73)kg/m2;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均在31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17±5.79)岁,体质量指数在17-27kg/m2之间,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0.12±5.83)kg/m2,该组患者的主要子宫良性病变类型包括子宫内膜异常增生(13例)、子宫内膜息肉(25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2例);正常组年龄均在31岁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21±6.43)岁,体质量指数在19-27kg/m2之间,平均体质量指数为(19.89±5.65)kg/m2,经对比,三组人群的一般资料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空间。

1三组人群的年龄、体质量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

例数

平均年龄()

平均体质量指数(kg/m2)

观察组

100

49.47±5.81ab

19.73±5.73ab

对照组

50

50.17±5.79a

20.12±5.83a

正常组

50

50.21±6.43

19.89±5.65

注:与正常组相比较,a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bP>0.05.

纳入指标:(1) 观察组中所有患者均在本院确诊出子宫内膜癌,并伴有下腹部疼痛、阴道流血的症状;(2) 患者愿意将检查数据用于本次研究,并自愿签下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 排除患有其他严重生理性疾病或内分泌疾病患者;(2) 排除无法提供详细基本资料的患者;(3) 排除患有凝血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4) 依从性不高,中途退出的患者。

1.2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分组和基本信息录入,核对纳入观察人群的相关情况无误后方可开始采集血样和检测步骤。于晨间统一采集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良性病变患者以及健康人群的空腹静脉血作为血液样本,每人抽取的血液样本均在3-5mL以内,采集完成后,将样本分组统计,并在常温下静置20-30min,以转速3000r/min,离心半径10cm的设定对血液样本进行分层,将上层血清处理掉后,统一放入-20℃的冰箱保存,分别采用西门子Atellica IM600和科斯迈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对患者的糖类抗原125和内皮生长因子进行检测,其具体检测步骤分别如下:(1)糖类抗原125的测量,将三组群体的血液样本置于西门子Atellica IM600中检测,若检测结果显示,糖类抗原125≧35U/mL,则证明该样本为为阳性,反之为阴性;(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测量,若检测结果显示,内皮生长因子≧300ng/L,则表明该样本为阳性。详细记录检测结果,并以同样的方式,对观察组患者中子宫内膜癌不同分级以及不同分化程度下的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进行测量和统计。

1.3观察指标

1.3.1三组人群糖类抗原125、血管皮生长因子水平

分别用上述方式对三组人群的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皮生长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作为观察指标,比较这两种指标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良性病变患者以及健康人群中的表达水平状况,以此判断是否可将上述数值作为筛查指标。

1.3.2观察组患者在不同子宫内膜癌分期下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将观察组中不同分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作为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中,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期情况如下所示:41例Ⅰ期患者,23例Ⅱ期患者,14例Ⅲ期患者,12例Ⅳ期患者。根据分期情况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探讨糖类抗原125和血管内生长因子水平是否可以用于鉴别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分期依据。

1.3.3不同分化程度下观察组患者的糖类抗原125、血管皮生长因子水平

将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相关指数水平作为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内含有54例低分化患者、37例中分化患者以及9例高分化患者。将三种分化情况内患者的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三组数值之间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对本次研究进行数据分析,其计量资料以(±s)表示,分别由t检验。(P<0.05)为研究数值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研究数值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人群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检测结果显示,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观察组中,其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分别为(35.39±4.87)U/mL、(293.54±51.05)ng/L,患有子宫良性病变对照组患者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分别为(17.35±3.69)U/mL、(203.89±39.25)ng/L,而正常组人群的糖类抗原125仅为(12.82±3.53)U/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仅为(117.83±15.74)ng/L,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0.05),具体情况参照下列表2。

2三组人群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糖类抗原125(U/mL)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ng/L)

观察组

100

35.39±4.87ab

293.54±51.05ab

对照组

50

17.35±3.69a

203.89±39.25a

正常组

50

12.82±3.53

117.83±15.74

注:与正常组相比较,a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bP<0.05.

2.2观察组患者在不同子宫内膜癌分期下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观察组患者不同分期下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示,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糖类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为(27.43±4.86)U/mL、(210.46±45.28)ng/L,Ⅱ期患者的相关指标分别为(124.16±13.54)U/mL、(278.75±42.29)ng/L,Ⅲ期患者的相关指标水平分别为(187.76±24.38)U/mL、(327.71±44.62)ng/L,Ⅳ期患者(237.43±48.96)U/mL、(417.65±53.42)ng/L,由此可知,Ⅰ、Ⅱ、Ⅲ、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相关指标之间差异明显,Ⅳ期患者的相关指标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具体数值参考下列表3.

3不同子宫内膜癌分期下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糖类抗原125(U/mL)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ng/L)

41

27.43±4.86abc

210.46±45.28abc

23

124.16±13.54ab

278.75±42.29ab

14

187.76±24.38ac

327.71±44.62ac

12

237.43±48.96

417.65±53.42

注:与Ⅳ期患者相比较,a0.05;与Ⅲ期患者相比较,bP<0.05;与Ⅱ期患者相比较,cP<0.05

2.3观察组患者不同分化程度下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经统计,低分化患者的糖类抗原125为(371.57±40.41)U/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为(394.31±41.52)ng/L,中分化患者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分别为(234.35±38.02)U/mL、(328.91±35.18)ng/L,高分化患者为(92.19±9.24)U/mL、(235.21±26.91)ng/L,由此可见,低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糖类抗原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分化程度的患者(P<0.05),具体情况参照下列表4.

4不同分化程度下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糖类抗原125(U/mL)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ng/L)

低分化

54

371.57±40.41ab

394.31±41.52ab

中分化

37

234.35±38.02a

328.91±35.18a

高分化

9

92.19±9.24

235.21±26.91

注:与高分化相比较,aP<0.05;与中分化相比较,b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据相关数据显示,该项生殖肿瘤疾病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已经是我国常见妇科肿瘤疾病的第二位。一般来说,子宫内膜癌通常发生在中老年女性群体中,好发于围绝经期以及绝经期妇女,但随着现代女性生殖内分泌失调的发生概率增加,该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其常见的诱发病因包括雌激素增多、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等。

阴道流血、排液、下腹部疼痛是该病的常见三种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与常规的妇科疾病之间具有相似性,这就导致了该病的临床检出率不够高,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因此,临床中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和研究十分看重,力求找寻出一种高效、安全的检查手段。分段刮诊、血清糖类抗原125检测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两种检查手段,其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检出子宫内膜癌疾病,但在安全性和准确率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血清糖类抗原125检测被认为是检出子宫内膜癌的理想手段,可以在无创的条件下对患者的子宫相关水平进行检查,但该种检查方式的容错率较低,容易将部分子宫良性病变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因此临床中在不断完善该项诊断手法。

血管内生长因子是一种可用于诱导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细胞因子,与肿瘤的生长、分化、转移等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12-13]。为了进一步探讨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生长因子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对院内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以及50例健康人群展开了检测研究,通过比较患者之间的血清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生长因子水平来查看其在临床筛查中的应用效果。经过检测和比较分析,本次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原因剖析列举如下:

1.在三组人群的检测结果中,属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观察组中,其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可达到(35.39±4.87)U/mL、(293.54±51.05)ng/L,均显著高于子宫良性病变的对照组以及健康人群的正常组(P<0.05);该项结果说明,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检测可以作为检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观察指标,且该种检测方式可以用于区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良性病变这两种情况,减少了误诊和漏诊的概率。

2.不同子宫内膜癌的分期下,观察组的相关指标水平之间有明显差异,Ⅳ期患者的相关指标显著高于其他Ⅰ、Ⅱ、Ⅲ期患者组别(P<0.05)。该项结果说明,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患者体内子宫内膜癌的显著增值分化有关[14-15]。这说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子宫内膜癌中的病理分期情况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分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参考指标。

3.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癌中,其血清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水平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低分化患者的糖类抗原125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分化程度的患者。该现象说明,血清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分化程度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该种检测方式可以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分化程度进行初步的探查,从而药效评估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患者的筛查工作中,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可以作为有效的筛查手段,其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不同,可以用于区分子宫良性病变患者、不同分期患者以及不同分化程度的患者,能够有效帮助临床的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

参考文献:

[1]李柯.糖类抗原125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12):1593-1595,1598.

[2]王懿倩,陶苗苗,王姜琳.糖类抗原125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0,27(4):389-392.

[3]陈红敏,罗艳林,高玲,等.血清糖类抗原125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癌症进展,2019,17(6):722-726.

[4]吴漩璐.血清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0,19(6):910-911,914.

[5]卢建军,宋建东.子宫内膜癌术前血清HE4、CA125、OPN、YKL-40检测评估预后价值[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3,31(1):95-99.

[6]周莉,秦娟,陆安伟. 人附睾蛋白4、CA125和CA19-9单项和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J].贵州医药,2020,44(1):10-12.

[7]王美巍,李佩玲.新肿瘤标志物及联合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6,24(5):834-837.

[8]屈洁,刘果艳,王晓琴. CA125、CA153及HE4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癌症进展,2018,16(15):1903-1906.

[9]张玉香,梁安坡,丁亚. 血清CA125检测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病情判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2):122-123.

[10]张丽明,李永青,李妍.血清hs-CRP及CA125联合阴道超声检测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分析[J].饮食保健,2018,5(16):244-245.

[11]刘晓良,任健康.血清CA125与CA199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癌辅助诊断中的价值[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9):1011-1013.

[12]李永青,李妍,郭华梅,等.阴道超声联合血清hs-CRP、CA125检测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饮食保健,2018,5(16):247-248.

[13]郝振伟,寇天.血清CA125、CA153、HE4、hs-CRP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效能[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2):154-156,160.

[14]杨文洪,张芬.血清HE4、VEGF、CA125水平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J].黑龙江医药,2023,36(3):698-701.

[15]许高云,夏步胜,蒋业忠.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细胞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4):48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