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活化策略下的历史住区更新研究——以沈阳市铁西工人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4
/ 2

在地活化策略下的历史住区更新研究——以沈阳市铁西工人村为例

王天任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的日益发展,历史住区的更新走到了非常重要的阶段。历史住区记载着城市空间的历史脉络与原在地居民的成长记忆。作为承载在地文化、满足在地生活需求的重要场所空间,不能盲目的只追求粗犷式的扩张扩建,进而给邻里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社区肌理消失、历史建筑破坏、原居民外迁等诸多问题。文章以如何保护在地文化的角度对历史住区更新进行研究,总结并吸取了台北宝藏岩国际艺术村在地活化的经验,以沈阳铁西工人村为例,通过历史文化的还原和社区人文的营造,研究了其更新改造的功能目标,并提供了人文、环境与制度三个层面的具体活化对策,为历史住区的更新实践提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城市更新;铁西工人村;在地活化;历史住区;邻里关系

0引言

现如今沈阳市铁西工人村历史住区的工人文化正逐渐消失,社区温情被裹挟在沈阳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人村居民们逐渐产生陌生感与孤独感,与曾经和谐热闹的邻里氛围形成强烈反差。在当下倡导以人为本的住区发展背景下,如何将传统在地文化与日常生活文化相结合,在保护原住民的同时能够引入新居民,重塑历史住区认同感并展示住区特色,是历史住区更新研究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宝藏岩社区的在地活化更新模式,尝试找到历史住区的在地活化更新的新思路。

1工人村目前面临的问题

1.1人群流失

随着城市住区模式不断更新发展,历史住区陈旧的运营模式以及许多其他方面使年轻人们难以接受。在建筑质量上,大多古建筑都历经了百年风雨,再加上政府投资无法满足长期缺乏专业的维护和修缮,造成建筑外观破损、结构破坏,部分历史建筑被迫拆除。在生活设施上,历史住区在当年设计时只考虑满足了当时的人口需求,并且地块紧凑,因此没有预留足够的公共生活空间,导致生活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为了让生活质量能跟上时代发展,带来了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建筑安全问题、社区内交通堵塞、公共空间紧张,以及卫生消防等隐患。

1.2文化流失

在曾经的铁西工人村里,居民邻里关系紧密,日常交往活动频繁,时常能看到老人们围坐树下乘凉下棋,年轻人们围着亭子听老长辈交谈工人的优秀文化与事迹。但是随着原居民逐渐迁出住宅楼,邻里关系出现断层,社区的人们逐渐走向淡漠,工人村原本浓厚的文化氛围逐渐消失。社区公共空间空出许多未被利用的空旷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限制了居民活动的丰富性.

2在地活化策略

在地活化的优势是其依托在地文化的潜能,不用大规模的投资改建,只需深入发掘地方资源,以居民自下而上组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并引入多种业态,促进社区共同发展,形成良性内循环;其次由于在地活化是根据地方特色进行发展,扶持地方文化进行创新产业化,因此相较于其他更新策略更具有针对性;针对在地文化的复兴,可以运用读书会、联欢晚会等不同方式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同时在地活化后所得到的收益,不只包含实质地方经济等有效形式,也包含了增强居民地方认同感、归属感、美学品质提升等无形效益[2]。激发社区活力,使地方居民依靠自己的努力发展,人人都有主人翁意识,共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3工人村在地活化策略研究

3.1人文活化-重塑社区认同感

3.1.1唤醒集体记忆,促进邻里交往

首先尝试统计和梳理各阶层各群体的历史记忆,提取关键文化要素;挖掘并发现老物件、老照片及老故事,如祖传老店、旧相片、缝纫机、旧邮局或童年游戏等,将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及其外部空间翻新改造为展览馆,布置照片墙等纪念空间[4],对其进行保护与展示,将传统文化活动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唤醒集体记忆。组织居民搭建公共平台,每周末或者节假日发动街道中的老居民讲述当年工人事迹,邀请新居民开展特色的民俗活动,如一起剪纸、制作春联,共同包饺子等;定期组织联欢晚会、棋艺大赛等公共活动,增进邻里关系,让新住户更快的融入工人村这个大集体中。

3.1.2挖掘特色业态,延续在地文化

首先从传统业态的振兴入手,发展在地特色美食如鸡架,抻面等等。将工人IP融入店铺的升级中,可在店面增加工人符号标志或工人元素,将店铺招牌和内部装饰恢复成老居民记忆中的样子,并设立透明厨房,展示特色商品的制作过程,让工人村的居民们舒适安心,展现工人村真正的民俗民风。同时可打造一条工人特色小吃街,模拟出当年工人村的模样并引入工人村特色美食;其次,可以举办以生活性业态为基础的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如工人面食文化节、工人集市等,让工人村吸引更多的年轻流量与企业投资,使在地文化与产业升级产生循环上升的良性结合。

3.2环境活化——新旧交融共生

原本的工人村只有居住一种主要功能,周围业态较为单一,多为商饮,再加上历史建筑充满了年代感,无论怎样翻新都很难在吸引年轻人入住,并且在新居民入住时缺少许多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为了方便更多的年轻活力注入,可以借鉴宝藏岩社区更新活化的成功经验,将工人村分为特色商饮区、文化展览区,创意体验区和花艺庆典区。将特色文化与居住相结合,建筑形式采用上下底商结合的方式即“商居共构”,同时引入艺术家,布置工人村展览馆、创意园区等;在社区活化方面,注重居民意愿,发展开放街区式的空间组织形式,通过建立适宜的步行尺度、丰富的公共空间形态,以及完善的配套公共设施如象棋桌、健身器械等,加速新居民的融入,共创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

3.3机制活化-增加公众参与度

在未来更新后的铁西工人村的社会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原住民及其亲属,游客,商户,艺术家等,他们有权利参与社区管理机制的更新与监督过程。在管理机制更新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地方政府与商业资本,我们应尝试学习宝藏岩社区的更新方法,为了方便公众切实参与社区的管理机制,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根据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工人存缺少类似于居委会一样的角色,原居民们对于社区更新的建议与思考无法及时的传导至有关部门,因此成立一个对接组织至关重要。工人文化团由热爱工人文化的原住民和艺术家阶层组成,负责社区内部日常的管理以及对外文化输出,对内主要针对原住民最喜欢的活动,举办社区活动如象棋比赛,广场舞比赛等活动,面向沈阳市输出工人村特色文化,吸引周边居民和游客观看,丰富社区文化内涵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3.2培养驻地设计师团队

历史住区更新策略的成功实施需要原住民、地方政府、设计师等不同群体的合作,由于工人村居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更新活化的过程中,可培养驻地设计师,由于常年驻地,因此会比其他设计单位更加了解工人村的魅力,切身为居民提供社区布局、房屋修缮等专业知识,让居民简单直白的了解住区更新的目的与意义,通过驻地设计师的专业能力让居民更多的参与到住区更新中来。

4总结

经过了一段飞速发展的城市更新浪潮,人们逐渐留恋起历史住区的特色文化和和谐的邻里关系,因此历史住区的传统文化、街巷肌理、建筑风貌、生活习俗的保护变的尤为重要。铁西工人村历史住区承载着沈阳市发展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地位,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腾飞的核心,但随着原住民的不断迁出以及历史建筑的逐渐老旧,工人村的在地文化逐步遗失,邻里关系逐步被破坏。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手段,发现了原住民对于工人文化以及工人历史住区的热爱,饱有落地生根的温情。本文希望通过宝藏岩国际艺术村在地活化更新为例,系统的剖析其社区情感、社区人文、运营管理的策略,取其精华引用到工人村的住区更新中,并进一步总结深化,希望通过在地文化的回归来提升历史住区的舒适感,挽回原住民并吸引新居民。同时希望能促进更多的历史住区在人文、制度、政策、空间、管理层面的新发展模式。

参 考 文 献

[1]鲁涵岳,秦莉雯,宗轩.沈阳铁西区工人村社区微更新策略研究[J].建筑技艺,2021,27(05):116-117.DOI:10.19953/j.at.2021.05.027.

[2]卓想.在地活化策略研究——以台北宝藏岩国际艺术村城市更新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9,34(02):126-135.

[3]姚振同,孙燕欧. 基于在地活化策略的城市创意社区更新研究[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21:1615-1623.DOI:10.26914/c.cnkihy.2021.03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