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牛大肠杆菌的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4
/ 2

西藏地区牛大肠杆菌的防治措施

达 宗

米林市农业农村局  西藏米林  860500

摘要:牛大肠杆菌是一种具备极强传染力的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不仅影响动物健康,还给动物群带来潜在威胁。近年来,这种疾病在多牛群体中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由于病毒潜伏期较短,致死率较高,常给农牧民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本文以西藏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西藏地区实际情况,探讨牛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旨在降低西藏地区牛大肠杆菌发病率和致死率,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西藏地区;牛大肠杆菌;防治措施;养殖管理

引言:西藏地区牧场资源丰富,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天然条件,而扎实开展动物疫病工作,则有助于降低重大动物疫情发病概率,提升区域整体畜牧业收益。大肠杆菌主要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对牛群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一旦养殖者未能够做好养殖管理或疫病监测,便极有可能导致大肠杆菌感染牛群,给牛群带来危害。除此之外,由于大肠杆菌病症在一定程度上和寄生虫以及其他病毒感染病症相似,因此常发生兽医诊断错误进而延误病情的情况。基于此,牛群养殖者应提升对牛大肠杆菌的认识,正确采取预防与治疗措施,尽可能将疾病危害降至最低。

1西藏地区牛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1.1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关注疾病的分布、影响因素以及控制措施。在西藏地区,牛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其在不同养殖方式、养殖环境中的分布差异,也揭示其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季节性变化等特点。例如,牛群密集的地区、卫生条件较差的养殖场或是气候变化剧烈的区域牛大肠杆菌感染的发病率更高。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有助于养殖者采取更有效的针对性预防措施,提升大肠杆菌防治成效。

牛大肠杆菌作为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普遍存在于动物的肠道中。根据其毒力特征和致病能力,大肠杆菌可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其中,牛大肠杆菌感染主要是由于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致病性大肠杆菌可根据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分为不同的病原型,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等。

1.2临床症状

牛大肠杆菌感染后,因牛只年龄不同而呈现出细微差异,但总体可归类为败血型和肠炎型。其中,败血型主要表现为全身性症状,由病原体或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在牛只中,这类感染通常发生在年幼或免疫力低下的个体中,主要症状为发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黏膜充血或苍白等。除此之外,感染牛只还可能出现萎靡不振、食欲消退、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出现急性休克或死亡。肠炎型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通常发生在成年牛只中,但幼体也存在一定感染概率。肠炎型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牛只出现严重腹泻、便血、腹部绷紧、频繁蹲厕等。除此之外,由于腹泻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部分牛只也可能出现如皮肤弹性下降、眼球凹陷等脱水症状。

2西藏地区牛大肠杆菌防治措施

牛大肠杆菌防治可从做好养殖管理、加强疫病监测以及正确治疗疾病三个方面入手。养殖者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提升防治水平。

2.1做好养殖管理

养殖管理主要指对牛群进行的必要照顾和监管,通常包括饲养环境、饲料质量、动物健康、动物福利等。西藏地区为高原气候,气压低、氧气少、昼夜温差大。这种气候特点和地理特点将影响牛的生理机能,影响血液循环和消化吸收。因此,考虑到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做好养殖管理工作极为重要。首先,养殖者应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工作,定期清理牛舍并有效处理粪便,保证牛舍内饮用水的清洁。除此之外,由于西藏地区气候变化多样,因此还应重点关注牛舍的通风和温度控制问题,避免因环境应激而导致牛只抵抗力下降。其次,养殖者应做好饲料质量管理和营养平衡工作。饲料是为牛只提供必需营养的关键,养殖者提升饲料质量有助于牛只茁壮成长,也有助于维持牛只的肠道健康,降低大肠杆菌感染的风险。同时,养殖者应定期检查饲料,避免饲料受到污染或变质。再次,养殖者应做好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升其关于牛大肠杆菌疫病的认识,使其能够更好地识别疾病迹象并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最后,养殖者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接触牛只的人员和车辆的方式,在进入牧场和牛舍的区域设立清晰的消毒界限以降低牛群感染大肠杆菌的风险。

2.2加强疫病监测

疫病监测是指定期对牛群进行疾病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的过程。养殖者应从疾病发生率、传播途径、发病风险等几个方面对牛群进行持续地观察和监测,从而及时发现牛只异常状况,有效控制和预防牛大肠杆菌传染。除此之外,通过做好疫病监测工作,也能够为疾病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等的调查提供关键研究数据,有助于养殖者优化养殖管理措施,采用更健康、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养殖牛群。首先,养殖者应结合其牛群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全面、具体的监测系统,对牛群进行临床检查,识别如腹泻、食欲不振或行为改变等的任何异常症状。其次,养殖者应定期采集如血液、粪便、尿液等的样本,便于实验室检测大肠杆菌病原体。同时,养殖者也应定期对牛舍的卫生状况展开评估并定期对牛舍进行消杀,控制病原体传播。再次,养殖者应做好针对牛群健康状况以及牛舍环境信息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工作,便于养殖者和兽医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以及高风险因素,为现有预防措施有效性的评估奠定良好基础。最后,当地政府应积极建立兽医部门、研究机构和养殖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养殖者可以通过与这些专业机构的合作,学习先进的疾病防控知识、诊断技术以及治疗方法,从而不断提升疫病监测和管理水平。

2.3正确治疗疾病

在牛群确诊大肠杆菌疾病后,养殖者应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治疗牛群,如选择适当的药物或实施正确的治疗方案。正确治疗疾病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和治愈牛大肠杆菌,减少养殖者经济损失,还对预防疾病传播以及维持牛群整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正确治疗疾病,首先,养殖者需要准确诊断对牛大肠杆菌疾病,既要做好临床症状观察,也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例如,在处理牛大肠杆菌感染时,仅通过临床症状观察无法有效诊断疾病,还需要通过粪便、血液或组织样本来确认病原体的类型。其次,养殖者应在与兽医沟通后,选择基于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的适宜治疗方案。对于牛大肠杆菌感染,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然而,在选择抗生素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病原体的抗药性情况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因素。除此之外,在牛只治疗过程中,养殖者也应密切监控牛只的恢复情况,并根据实际治疗需要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再次,养殖者还应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止药物残留。为此,养殖者应严格遵循兽医开具的药物剂量和疗程指导,保证实际用药不超过规定的药物使用量和治疗时长。同时,药物使用结束后,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必要的药物残留检测,保证牛肉和乳制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最后,养殖者应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物。过度或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病原体产生抗药性,从而使牛大肠杆菌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养殖者应与兽医紧密合作,在牛只确诊后,方能够使用药物。

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藏地区牛大肠杆菌的有效防治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综合管理的过程。通过做好养殖管理,强化疫病监测,并在必要时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牛大肠杆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从而有利于保护牛群健康,促进畜牧业发展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齐国东.牛大肠杆菌病流行特点与防治[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3(8):0014-0016

[2]李东勤.犊牛大肠杆菌病流行特点及防治[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3(8):0067-0069

[3]路绪玲.犊牛大肠杆菌病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