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4
/ 4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唐婷婷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了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社交网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健康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需要进行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学业压力;个体成长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定义

青少年时期是人们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心理健康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尤为关键。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开始独立思考、理解抽象概念和解决问题。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信息、进行逻辑思维,并能够运用这些能力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此外,青少年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加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身体和情感也开始发生变化,包括生理上的成熟、性别认同的建立以及与同龄人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调整。并且开始独立于家庭,进入学校和社会环境。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交规则、角色和责任。

1.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1.2.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指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包括家庭内部的沟通方式、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亲子关系等多个方面。

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青少年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减少内心的压力和焦虑。相反,如果家庭环境中存在着沟通不畅或冷漠的问题,青少年可能会感到孤立和无助,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或加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支持可以提供给青少年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促进其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发展。[1]相反,缺乏情感交流或存在着负面情感交流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的孤立感和挫折感,加重其心理健康问题。一个温暖、支持和关爱的亲子关系能够提供给青少年一种积极的成长环境,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其良好的心理发展。相反,亲子关系紧张、冷漠或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青少年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2]

1.2.2.学校环境

学校不仅提供知识和学习的机会,还为青少年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交往和情感支持的平台。在学校环境下,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友谊,获得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同时也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展示自我和提升自信心。[4]学校应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此外,适当的学习竞争和挑战也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

学校是青少年与同龄人进行社交互动的主要场所,通过在学校的交往,青少年能够建立友谊、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同学们之间的友善相处和互助合作,有效减少恶意竞争和欺凌现象的发生。[5]同时,老师和学校工作人员也应该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通过积极的社交互动和情感支持,学校环境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心和归属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各类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包括体育运动、艺术表演、社会实践等,以满足青少年的多样化需求和兴趣爱好。通过参与课外活动,青少年能够拓宽视野、培养兴趣、锻炼身体,并与其他同学建立更为深厚的友谊。课外活动能够让青少年从学习中得到放松和快乐,增强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6]

1.2.3.社交关系

社交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他们的情绪调节、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家庭,开始面临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与其他年轻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7]

研究表明,与亲密的朋友和同龄人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有助于青少年提高个人的情感和心理幸福感。通过与朋友分享经验和感受,青少年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减轻压力和焦虑感。同时,积极的社交关系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

在同龄人之间,个体的社交地位和群体中的角色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有积极社交关系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获得同龄人的认同和尊重,进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相反,缺乏良好社交关系的青少年可能会面临被排斥、孤立和自卑等问题,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9]

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青少年能够学习到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的重要价值观,从而培养出积极的行为倾向。与此同时,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和与他人互动,青少年也能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1.2.4.网络与媒体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和媒体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青少年能够方便地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增强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10]

然而,网络和媒体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和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容易导致青少年变得孤僻和缺乏真实社交。他们可能更愿意与手机和电脑交流,而不是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外,网络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负面内容,包括暴力、色情、恐怖等。[11]网络欺凌发生在网络平台上,包括言语辱骂、羞辱、散布不实言论等行为。遭受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往往感到自卑、无助和焦虑,并可能出现抑郁和自杀的倾向。他们可能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社交技巧、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等问题,甚至出现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1.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 抑郁和焦虑障碍

抑郁障碍是指个体长期处于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否定以及生活功能受损等症状下的一种心理障碍。焦虑障碍则是个体持续体验紧张、不安全感、恐惧等情绪,并伴随身体上的一系列症状。[12]

针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状的发生与青少年阶段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青少年的情绪受到身体发育和荷尔蒙的影响。正是由于生理上的不稳定,他们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情绪低落的倾向。另一方面,心理问题也是抑郁症状发生的重要原因。[13]青少年阶段是个体进行自我认同建构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在情感和认知上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自我价值感的建立、人际关系的发展等等,这些都可能带来抑郁情绪。学校环境的学习压力、同伴间的强化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困扰等也增加了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风险。[14]

与抑郁障碍相伴随的是焦虑障碍。青少年焦虑障碍研究表明,焦虑症状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学业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15]青少年在面对人际关系时,往往存在过度担忧和背叛感,这导致他们产生紧张、不安全和恐惧的情绪。青少年在学业上面临着应试教育的压力,要应对考试成绩、升学压力等。

2.2.自尊和自我认同问题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而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认同。青少年期是一个自我认同建构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探索自我,尝试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以寻找自身的定位和意义。[16]

青少年的自尊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家庭冲突、家庭不和谐的关系会对青少年的自尊产生负面影响。同样,学校环境也能够对自尊产生影响。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关注和赞扬都能够提升青少年的自尊。然而,学校中的欺凌、排斥和孤立等不良行为则会削弱青少年的自尊。[17]

社会期望、文化价值观念和群体认同等都会影响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缺乏信心,自信心不足,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而自我认同不明确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身份困惑和角色冲突,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地定位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确定和矛盾的行为。[18]

2.3.过度沉溺网络

青少年过度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已成为当今社会和家庭教育的一大难题。互联网和手机提供了丰富的娱乐资源,如游戏、社交媒体等,这些吸引力极强的内容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其中。长时间使用互联网和手机会使青少年逐渐脱离现实社交,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导致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减少,甚至完全隔绝。[19] 

互联网和手机成为青少年学习的障碍,他们往往会沉迷于在互联网上浏览不相关的信息、玩游戏或社交媒体,从而忽略了学习任务。这会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学习时间的浪费,甚至导致考试成绩下降。青少年过度使用互联网和手机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使其对学业产生消极态度。[20]

长时间使用互联网和手机会导致青少年缺乏运动和户外活动,增加了青少年患肥胖和近视等疾病的风险。此外,青少年过度使用互联网和手机通常都处于坐姿,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容易导致颈椎和腰椎等骨骼问题。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恶化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增加焦虑和压力感。[21]

  1.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1. 学校层面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是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方式,并获得相应的建议和支持。[22]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问题。

3.2.家庭层面

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父母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23]父母还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同时,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3.社会层面

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是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并加强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4]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此外,社会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资源,如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热线和社区心理咨询中心,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3.4.自身层面

青少年个体自身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和管理。他们可以学习一些适当的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运动、写日记、听音乐等。[25]青少年还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彼此的困扰和问题,并互相支持和帮助。同时,他们也可以参与一些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如参加心理辅导培训班、阅读相关书籍和参观心理健康展览,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结论

总之,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家庭的支持、社会的关注和个体的自我管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干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陈作为,刘国,樊园媛等.荆州市10~19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院,2023,23(09):1430-1434.

[2]王兰兰,侯言彬,张加玏等.宁波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心理状况及服务需求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23,35(07):928-933.

[3]吴可.健康中国视域下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2023年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年会论文集.杭州师范大学;,2023:3.

[4]祝巍,孙飞飞,刘玲.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23,49(04):503-506.

[5]静进.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解读与对策建议[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02):161-166+175.

[6]林红,黄乾坤,佟圣丽.家庭功能及应激感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2,30(12):1380-1384.

[7]梁汀.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心理月刊,2021,16(23):18-20+53.

[8]岳彩镇,杨志雯,费秀芬等.重庆市某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18(03):15-21.

[9]马渊源,吴慧攀,尹小俭等.中国青少年营养状况与心理亚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1):28-31.

[10]陈丹,权治行,艾梦瑶等.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09):1402-1409.

[11]徐晓莉,徐东丽,吴燕等.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12):2209-2212.

[12]李国强,刘超良,龚高昌等.传统文化视野下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36(01):100-107.

[13]赵晓敏,陈永进,白璐.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9):4-10.

[14]唐金香,侯枭,彭亚东等.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8,31(03):263-267.

[15]常峰.我国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8.

[16]盐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共青团,2018,(04):68-69.

[17]王玲晓,张丽娅,王小荣等.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01):7-9.

[18]张良良.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商,2016,(14):83.

[19]任衍镇,黄彩英,黄妙妃等.中山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5,28(05):391-394.

[20]杨帆,黄恩,龚鲜红等.金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状况调查[C]//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心理咨询大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5:6.

[21]蓝一沁,罗宇影,梅思佳.浙江省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30(03):6-13.

[22]王丽媛,唐永云,刘茜等.青少年心理社会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14,12(29):2691-2694.

[23]杨双波,易晓岚,牟劲松等.某县农村中学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现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09):1063-1065.

[24]张晓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06):959-961.

[25]冯尔娜,王健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学园(教育科研),2013,(04):197-198.

[26]刘春梅.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心理维护对策[J].校园心理,2012,10(06):411-414.

[27]汪玲华,欧婉杏,查彩慧.拒绝上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01):29-31.

[28]康耀文,陈燕,姚应水.我国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06):510-514.

[29]汪玺.南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华大学,2011.

作者简介:唐婷婷(1986.9.25),女,汉族,贵州兴义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在读人员,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