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5
/ 2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方赛

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医院  101318

【摘要】目的:探究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Spread软件分组方法分为A组(36例)与B组(36例),A组采用常规消炎药治疗,B组采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A组,具统计意义(P<0.05);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具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实施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干预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并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效果;安全性

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逐渐改变,在不良饮食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影响下使得痛风性关节炎发生率逐渐提升,且出现年轻化发展趋势,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该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尿酸盐大量沉积在关节囊、滑囊及软骨等组织中,易出现病变[1]。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全身乏力、发热头痛等,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需对其及时治疗,其中非甾体类消炎药在临床中较为常用,为了解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本文对7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具体报告下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共72例,收治时间(2022年1月~2022年12月),将患者采取Spread软件分组的方式分为B组与A组。其中A组36例,其中男性患者为30例,女性患者为6例,其年龄集中在30-62岁之间,均值(40.43±1.75)岁。B组36例,其中男性患者为29例,女性患者为7例,其年龄集中在29-61岁之间,均值(40.42±1.76)岁。组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A组:常规消炎药治疗。为患者提供糖皮质激素及阿莫西林等常规药物,并提供常规干预措施。使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

B组: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为患者提供非甾体类消炎药,包括布洛芬、乙酰氨基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药物,其中布洛芬由赤峰维康生化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100189;规格:0.2g;用药方法:口服;用药剂量:1片/次,1次/d)。乙酰氨基芬由天津市健生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1021167;规格:0.3g;用药方法:口服;用药剂量:1-2片/次,3次/d)。双氯芬酸由长春银诺克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2020096;规格:25mg;用药方法:口服;用药剂量:1片/次,3次/d)。吲哚美辛由临汾奇林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14020549;规格:25mg;用药方法:口服;用药剂量:1片/次,3次/d)。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及用药剂量。使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有效及无效,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判断,显效-症状完全消除,关节功能恢复,不影响其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症状基本消除,关节功能改善,对其生活及工作影响较小;无效-症状未消除,关节功能未改善,对其生活及工作影响较大。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数×100%。

(2)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异常及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有数据行统计数据分析,计数资料n(%)表示,组间对比检验,P<0.05,统计意义标准,应用SPSS 24.0软件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B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A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有效率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B组n=36

14(38.89)

20(55.56)

2(5.56)

34(94.44)

A组n=36

11(30.56)

16(44.44)

9(25.00)

27(75.00)

-

-

-

5.258

P

-

-

-

0.022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组别

胃肠道反应

肝肾功能异常

皮疹

总发生率

A组n=36

3(8.33)

3(8.33)

4(11.12)

10(27.78)

B组n=36

1(2.78)

0(0.00)

1(2.78)

2(5.56)

-

-

-

6.400

P

-

-

-

0.011

3.讨论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们饮食习惯发生较大变化,从以往的高膳食纤维、低蛋白饮食过渡到高蛋白、高嘌呤饮食,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逐渐上升[2]。作为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由于患者机体自身嘌呤代谢紊乱,增加尿酸含量,关节中长期堆积尿酸,引发患者一系列不适症状。患者全身多处关节会出现红肿胀痛现象,且病程较长,治疗难度较高,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对患者及时治疗,否则会引发肢体畸形等情况。临床治疗中以抗炎药物为主,但不同类型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所不同。本研究中对7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观察,通过不同药物治疗,B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优于A组。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在临床治疗中有较大优势。究其原因,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对中枢前列腺合成进行抑制,使患者体温恢复,并直接靶向结合封闭伤害性感受器,禁止致痛物质释放,并减少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同时还能发挥良好的消炎作用,对白细胞的聚集进行医治,并限制血小板凝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3]

综上所述,非甾体类消炎药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金焕,陈伊镕,兰凯,等.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率和对血尿酸及疼痛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8):1001-1010.

[2]章晓云,顾兵,李华南,等.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四妙散活性成分靶基因筛选及生物学功能分析[J]. 山东医药,2021,61(24):54-58.

[3]单佳铃,朱继孝,熊浩仲.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藏药短穗兔耳草治疗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21,37(9):1324-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