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历史文化创新利用策略与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6
/ 2

沛县历史文化创新利用策略与路径研究

葛峰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01)

摘要沛县拥有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提高全县历史文化的开发价值利用质量,是讲好沛县文化创新利用故事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沛县历史文化的创新利用策略研究,提出构建核心文化体系突出高质量传承、加强文旅融合发展构建文化空间网络等创新路径并结合县域特色文化空间,提出形成一心两环、三带四片古今交融的文化传承展示总体空间格局促进沛县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

关键词沛县文化文化创新文旅融合

历史文化保护空间是因人类活动而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国土空间,以不可移动文物及其环境为核心组成要素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抓手。因此,对国土空间范畴的历史文化保护空间进行系统梳理,合理构建文化空间网络,探索特色史文化创新利用路径,是沛县提升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的工作。

1.历史文化概况与主要问题

县是汉高祖皇帝刘邦的故乡,汉朝名相周勃、王陵、灌婴都出生在沛县,泗水亭、歌风台、高祖原庙、樊井等历史景点驰名中外。沛县位于泗水道、运河岸边,泗运文化源远流长。沛县与湖为伴,与水共生,酝酿出独特的城水关系。沛县拥有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通向延安的秘密交通线湖西地下武装秘密交通站,以铁道游击队闻名中外的抗日武装铁道大队、运河支队等都曾战斗在沛县地上。

总体来讲,沛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也存在历史典故众多实体遗存偏少文化资源分布零散不成体系,缺乏多样化高品质文化展示空间区域协作机制成熟问题

2.文化资源创新利用策略

2.1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构建核心文化体系

通过深入挖掘、梳理沛县历史文化脉络、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古沛八景等现状文化资源,提炼出包括汉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厂矿文化及民俗文化等在内的2+3核心文化体系,确立了汉文化和运河文化为两大文化名片。

2.2突出高质量传承,构建文化展示体系

通过采取明确保护对象、严格合理保护及创新传承活化等措施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制定了链接文化线路、融入水绿廊道、构建展示体系、创新利用机制的文化传承策略,并在空间上构建起高品质文化展示体系、高品位文化旅游线路和高质量文化旅游融合等实施路径,并通过强化制度层面和规划层面的实施建议,有效保障规划的实施。

2.3突出区域协同共建,提振文化功能活力

充分对接汉文化节点城市,以协调共建为重点围绕汉文化、大运河、微山湖、大沙河资源禀赋,与丰县错位发展,融合汉源文化与运河文化,推动丰沛文旅融合沿大运河、大沙河、沿河等县域重要水系组织文旅游线,聚力生态文化融合,打造高品位的文旅长廊,并依托丰富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促进乡村振兴。

3.文化资源活化利用路径

3.1整合县域旅游资源,强化城市文脉感知构建县域文化地理标识体系

汉文化、运河文化是沛县文化资源的主要体现通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历史文化保护方式,在县域范围内建立六大文化地理景观标识,分别是沛县古城历史文化公园、湖陵历史文化公园、安国历史文化公园、栖山历史文化公园、沽头历史文化公园,以及青墩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5+1文化标识体系。同时,建立沽头城遗址文化标识,并与沛县城连接起来,汉文化、泗水运河文化连成整体,通过主题旅游线路和重点标识区域打造,强化城市文脉感知,切实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3.2系统梳理沛县文化地理脉络,构建文化空间网络与传播载体

通过深入挖掘沛县底蕴丰厚的两汉文化、泗运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生态资源等特色优势,分析当前县域文化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保护优先、文化引领、系统展示、科学利用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引导沛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沛县特色文化传播载体。以弘扬文化内涵为理念、以文旅融合线路为脉络、以主题展示区为核心,以周边相关文化、旅游资源为重点,通过文旅游线串联沿线重要历史文化节点及重要旅游资源,连点成线建网,构建立体化的沛县文化空间网络,丰富展示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增加互动场所让空间活起来

3.3探索形成嵌入国土空间对接生态景观引领城市品质的逻辑体系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提升城市气质,实现联合互动。通过探索历史文化嵌入国土空间的保护传承展示利用模式,构筑覆盖全域的、开放的、与区域自然文化板块充分对接的保护结构。通过理清沛县历史文化遗产与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等生态景观相互依存的复合型特征,基于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不同的属性,制定相应的管控要求。同时,大力推进文化+策略,让历史文化遗产全面融入城市建设,让城市更有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4.文化利用与展示空间格局

4.1对接生态景观,以特色文化空间引领城市品质高质量发展

以汉为源、以水为脉,将历史文化嵌入国土空间,

构建形成一心两环、三带四片古今交融的文化传承展示总体空间格局中心城区传承展示沛县优秀历史文化的核载体以古泗水为脉络、以生态水系为纽带,构建形成汉源文化核心环和县域生态文化环,以此引领城乡高品质发展;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依托大运河(古泗水)、大沙河(黄河故道)、丰沛运河(古泡水)三条历史水系,对沛县文化内容进行集中连续展示,形成三条特色文旅融合带,展现水韵汉风的特色风貌以坚持保护优先,依托核心资源,保护传承汉文化与运河文化,活化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形成湖陵历史文化区、安国历史文化区,栖山历史文化区、沽头历史文化区等四大特色文化片区结合阎尔梅墓、青墩寺小学旧址、三碑亭公园·留城遗址等其他特色文化展示节点,共同擦亮沛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4.2依托资源禀赋,高品质打造大汉之源、千年运河、沙河怀古三大主题游线

大汉之源游线依托县域重要交通道路,以古泗水、古泡水历史文化轴线,串联沛城、安国、湖陵和栖山历史文化片区,策划汉源事、汉源韵、汉源趣三大汉文化主题,着重培育文化展示、教育培训、文娱节庆、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功能,重点展示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的汉源文化特色及古今文化交相辉映、南北文化多元包容的特点,构建最具特色大汉之源游线。

千年运河游线依托京杭运河湖西航道和微山湖环湖西路,建设运河文化特色展示区,重点培育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功能,统筹推进遗产保护、文化传承、资源利用,串联沿线包括湖陵古城、沛县故城、元明沽头部城等重要文化空间和文化资源,展示运河及其相关水系从古至今孕育和滋养的城乡聚落和地域文明,将大运河沛县段打造成高颜值生态长廊、高品位文化长廊。

沙河怀古游线依托大沙河生态廊道、大沙河沿河公路等,串联沛县西部片区重要历史文化空间和文化资源,重点培育乡村文化体验式旅游、休闲度假、美食品味、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打造丰沛文旅融合、多彩汉风展示、乡村振兴典范的大沙河文旅融合带。

5.主要结论

沛县历史文化创新利用基于自身的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坚持融合发展的路径特色文化彰显城市特质,特色文化资源对接生态景观空间构建古今交融的文化传承展示空间格局汉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媒介做好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探索,与周边城市共筑文化合作平台打造形成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标识体系真正讲好沛县文化创新利用故事

参考文献:

[1]王岩,张涛,杨琦.徐州唱响新时代大风歌[N]. 新华日报, 2023-09-28 (A01).

[2]何健美,雷锦敏.讲好历史文化故事 增强城市影响力[N]. 云南政协报, 2023-11-04 (006).

[3]王欣.文旅融合视野下地方文化的开发利用——以徐州彭祖养生文化为例[J]. 中国名城, 2022, 36 (04): 88-94.

[4]王培元.徐州两汉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利用[A] 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古都学会、徐州古都学会,中国古都学会, 2000:11.

[5]徐曼. 两汉沛郡(国)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6]张勇, 翁琳琳, 周定财. 徐州两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决策咨询, 2018, (02): 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