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6
/ 2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林增中

茂名市电白区小良镇白沙小学 525029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三观的的重要时期,加强教师加强德育工作十分重要。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需要运用全方位的工作方法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可见,德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言行举止、教育的方式和理念都将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为此,小学教师需要将德育与班级管理工作相融合,明确德育的意义,实现德育与智育并驾齐驱,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小学德育工作的特征

把学生生活作为基础。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比,小学德育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更为明显。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育情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和框架,围绕学生生理以及心理成长规律精心设计德育活动形式及内容。学生的品格发展最为关键,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德行和品格发展规律,抓住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以此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在与学生交流及共鸣的过程中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向及思路,实现对症下药。德育工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体验生活、创造生活、感悟生活。站在学生的视角,尊重学生的思维逻辑,了解学生的内心诉求,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确保德育教育工作能够符合学生的生活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的人生三观,保证学生能够实现良性成长及发展。

2小学阶段德育现状分析

在当前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大多数教师都深刻认识到了加强德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在相关教育活动中投入较多精力,而且为了取得预想的效果,针对性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革新活动,尽可能采用多元的科学措施。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理想育人目标的达成。第一,有的教师依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更多采用理论教学手段,较少引导学生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体悟优秀理念的内涵。第二,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但是许多教师依然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引导,较少进行个性化教学,导致一些学生得不到合适的指引,无法迅速提升道德品质。第三,在德育方面,环境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未在环境改善方面投入较多资源,使学生处于不良的环境,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升,甚至形成错误思想。第四,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一方力量的局限性,坚持独自开展德育活动,没有形成联合学生家长力量的意识,导致德育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迅速优化。

3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3.1巧借微课,拓展德育渠道

传统形式下,德育的节奏由教师控制,学生是被动的机器人,只能跟随教师的指令行走。微课的异军突起,让近年来教师的教学形式发生了转变。教师可以围绕德育主题进行微课的制作,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节奏恰当地安排微课的内容,以便学生利用微课汲取精神食粮,获得成长。同时,微课还具有强大的功能,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施教。对此,教师也应当释放微课的光彩,巧妙地利用微课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时,教师可以先将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等内容置于微课之中,并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意识地融入图片、视频等元素,让微课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对微课的播放时长进行调整,避免微课成为学生的负担。在做好微课后,教师将其分发给学生,促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的方式获取德育知识,逐步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在完成微课的观看后,学生也可以将下载好的微课重新上传到云端,以便在后续需要时随时提取。

3.2以身示范,潜移默化

小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最初的思想和行为通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尤其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即所谓的“向师性”。因此,教师的德育应当是润物无声的,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切实做到身教重于言传,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榜样作用,率先垂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要先做到。想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品格,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如规范的教学管理用语和板书、文明的言谈举止、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等,这都是学生模仿的内容。在常态化的工作内容中,教师要注意对细节的把控,将自身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保持健康的心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构建优秀的班级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班级文化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学生在良好班级氛围的熏陶下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形成健全的人格。

3.3重视实践活动,改善学生实际道德行为

在小学德育活动中,实践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标准,值得教师加强重视。从实际来看,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会更深入地体会所学的优秀道德理念内涵与精髓,从而真正改善自己的道德行为,实现健康成长。相反,如果思想道德理念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就无法真正接受其指引,改善生活实践行为。但由于多元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对实践手段重视不足,没有为学生创造深刻体验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在当前的德育活动中,教师要革新育人理念,重视实践活动,真正改善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3.4将学生当做教育主体,建设校园德育文化

学校文化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以校园文化为重点的教育空间。所以进行德育文化建设的时候,教师就应重视小学生自身核心影响力,鼓励他们建立和谐的德育文化环境。一般来说,小学德育文化包括外在文化艺术以及校园精神实质这两方面内容,建设拥有高度社会公德的小学德育文化,不仅需要打造出一个整洁的外在文化形象,同时还应具备足够的德育元素,最重要还是触及小学生的内在,使其体会到德育文化精神的本质。所以,小学管理者进行外在文化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需明确德育以及小学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必要性,把个人品格教育的渗透当做主要目标,进行外在文化基础建设。建设时应把小学生当做渗透主体,鼓励其积极性参加一系列德育文化建设活动,而不仅仅是让小学生观看最终的德育文化建设成果。

结语

道德是一种宝藏,无形却真实存在,它不需要鲜花和掌声,但会令人终身受益。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方,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和领导力,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陈莹.基于家校合作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13):51-53.

[2]梅易.“双减”视域下家校合作的现实困境与实践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26-29.

[3]卢丽丽.“双减”背景下学校德育校本资源开发与整合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9(7):21-23.

[4]王琳,田夏彪.“双减”后小学家校合作共育路向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8(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