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义中药学探讨川贝母产业发展现状,策略与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9
/ 2

基于广义中药学探讨川贝母产业发展现状,策略与方法

柯桂兰

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 430200

摘要:本研究基于广义中药学理论,对川贝母产业发展现状、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川贝母的药理作用、市场需求、生产技术、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建议,以期为川贝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义中药学;川贝母;产业质量;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材需求的增加,川贝母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然而,川贝母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产技术落后、市场监管不力、资源过度开采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川贝母产业的发展现状、策略与方法。

1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本文以川贝母属为研究对象,从其化学结构上鉴定出100余种生物碱。

目前,国内外对川贝母药材品质的研究多集中于药材的真伪鉴别与含量检测两个层面。《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录了6个川贝母基组,存在易混性问题,现有鉴定方法主要有常规性状鉴别、分子鉴定、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电子眼鉴定等。利用PCR方法,川贝母易与其它贝母种进行鉴别和鉴别,现已列入《中国药典》。《中国药典》2020版川贝母的品质控制主要包括基原、性状、鉴别(色泽、显微、薄层、聚合酶链反应)、检验(水分、总灰分、抽提物)、含量测定等。本文拟以川贝母碱为研究对象,以西贝母碱(C27H43NO3)含量为指标,对川贝母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确定其含量不低于0.050%。总体而言,川贝母多组分的定量分析研究较为匮乏,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少量的生物碱成分,鲜有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无对川贝母性品质进行生物学评价的研究。

2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与方法

2.1发展策略

首先,制定专项支持政策。针对川贝母生态种植规划不够科学等相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及相关的政策。其次,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川贝母资源匮乏、质量控制不强等现状,在资源保护、仿野生生态种植、药材与野生药材品质等方面,设置6个基原药材品质等同性、毒理学安全性等方面开展专项研究。再次,扩大市场应用范围。以“药食同源”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系统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阐明其药理作用机制,为将其列入“药食同源”目录中,并为其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最后,产业结合规模发展。鉴于目前川贝母产业发展不大,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

2.2解决方法

2.2.1资源短缺问题

资源匮乏是川贝母全链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人们对川贝母滥采滥挖,加之其自然条件下的成熟度、萌发率都不高,使其野生资源日趋匮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已收录6种川贝母基原,其中川贝母,暗紫贝母,梭砂贝母,甘肃贝母,太白贝母5种。目前,川贝母属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及其人工栽培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川贝母喜生于高海拔3000-4500米的灌丛、草、沙、石等地,具有耐寒、喜潮湿、喜荫蔽的特性。川贝母在野外所特有的根际和植物生境是其种子成熟率、萌发率、产量及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川贝母属植物的保护与培育,是一个有效的补充。目前,川贝母种子萌发率由野生川贝母的30%-40%提高至80%,其萌发率较高的育种瓶颈已基本解决,其中的技术难点已经转移到人工栽培川贝母的质量问题上。然而,在传统栽培模式下,由于大棚、密度栽培、化肥、农药施用等因素的影响,川贝母与野生药材在形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迫切需要明确栽培与野生药材在品质上的等效性。为了保证川贝母药材的质量,保证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降低化肥、农药、甚至膨大剂的使用。郭兰萍等人提出了川贝母的“生态农业”理念,为“生态”栽培提供了借鉴。拟将仿野生栽培与人工栽培相结合,通过仿野生栽培技术来实现对川贝母离体培养过程中种子的成熟度、休眠期、发芽率等问题,并通过“仿野化”技术来模拟其在野外的生存条件,尽可能地模拟其在野外所需的各类环境因子,对种植密度进行科学的设计与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干扰。在已有野生抚育、精细耕作、定向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菌根栽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川贝母混养栽培技术,促进川贝母的可持续发展。近日,国家林业局发布了《林草药材生态栽培、野生抚育和仿野生三项通用标准》,对指导川贝母生态种植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动态监测和保护,建立可追溯体系。

2.2.2质量评控问题

目前,川贝母药材品质评价和调控研究滞后已成为制约川贝母药材产业高品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瓶颈。目前,川贝母品质控制特别是品质评价研究进展十分缓慢,已有的川贝母品质控制指标体系已无法满足川贝母产业高品质发展的需要。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川贝母和其它贝母类药材进行鉴别,但由于生产厂家、商贩、药检所及中药企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致使PCR反应法的应用范围较小,且检测费用较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此,应加大对PCR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使用频率。其次,为减少检测费用,可采用多芯片电泳与PCR相结合的方法。然而,目前川贝母6种基原植物的鉴别仍存在较大困难,而川贝母6种基原的鉴别还有待深入。目前,《中国药典》收录的西贝母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存在操作繁琐且需要大量有机试剂等缺点,建立一系列简便、快捷、简便且检测费用低的分析方法,是提高川贝母药材品质控制的关键。随着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广泛应用,川贝母参药材中的指标性成分的检测方法亟待提高和完善。前期研究已建立了川贝母多个生物碱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但需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川贝母的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法(HPLC-ELSD)测定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并可在临床上推广。在此基础上,中药药材中西贝母碱含量限值不低于0.050%的设定依据是什么?随着川贝母栽培品种的不断增加,其在市场上的流通与使用日益增多,其与野生药材的品质等效(含化学成分与药效)、6种基原间的品质差异、不同规格间的品质差异等问题,急需加强相关的基础研究,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系列简便、准确、快速、成本低廉、易于推广的川贝母含量检测及生物效价检测方法,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估,为整个川贝母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川贝母膳食疗法的规范化和临床应用研究。

2.2.3大健康产品研发问题

川贝母是一种具有清咽生津、免疫调节作用的保健食品,其制剂主要有膏剂、胶囊剂、片剂等。因此,根据川贝的某些保健功效,将其与谷类原料相结合,研制出饼干、面食、面包等健康食品;将其与水果、蔬菜等原料混合制成饮料,具有缓解咽喉不适、滋润肺部等保健功效。

3结语

川贝母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的中药。目前,我国工业仍处于单链断点的发展阶段,缺乏从整体和宏观上进行创新的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从“大品种培育”和“大健康产业”方面,建立“大品种”“大健康”的新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全技术链、全产品链、全产业链”进行全面创新,为中药大品种的培育,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军宁,华桦,杨安东,张翼冠,戴瑛,李青苗,鄢良春,李晓鲁,李莉,曾瑾,任思冲,王剑波.广义中药学概论——从中医“治未病”到中药大健康产业[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21):4177-4181.

[2]陈仁山,蒋淼,陈思敏,梁飞.药物出产辨(二)[J].中药与临床,2010,0(2):60-63.

[3]方清茂,彭文甫,吴萍,赵军宁,王洪苏,华桦,倪林英,杨钊,田景林.川产道地药材生产区划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0,0(4):720-731.

[4]方清茂,彭文甫,董永波,吴萍,罗冰,王洪苏,赵军宁.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川产道地药材川贝母适宜区研究——以暗紫贝母为例[J].世界中医药,2020,15(2):2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