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1
/ 2

肺结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张迎

荆州市中心医院

摘要:本文综述了肺结核(TB)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数据、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措施。通过对这两种重要呼吸系统疾病的深入了解,旨在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以便更有效地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关键词: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预防

1. 肺结核的研究进展

1.1 发病机制

从免疫学角度来看,当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后,它会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和清除作用。在感染初期,机体会产生一种叫做“自然免疫”的反应,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参与,以吞噬和杀死病原体。然而,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强的抗酸能力和耐受性,使得这种自然免疫反应往往无法完全清除病原体。接着,机体会启动一种叫做“适应性免疫”的反应,即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这两种免疫反应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杀伤性T细胞,从而有效地清除病原体。但是,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或受损,或者存在其他因素干扰了免疫反应的正常进行,就会导致结核分枝杆菌在机体内长期存活并繁殖,最终引发肺结核的发生和发展。

从细菌学角度来看,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能够在人体内形成坚硬的结节状病灶。这种病灶的形成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能够分泌一种叫做“脂质D”的物质,它可以促进细菌在肺泡上皮细胞内生长和繁殖,并形成一种叫做“干酪样坏死”的病理变化。此外,结核分枝杆菌还能够通过释放一些毒素和酶类物质来破坏宿主的组织和器官功能,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

1.2 流行病学数据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大约1000万人被肺结核感染,而其中的约130万人不幸丧生。在发展中国家,肺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在发达国家,由于疫苗接种和抗结核药物的普及,肺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

1.3 诊断方法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或许就是一场持续数周的剧烈咳嗽,抑或是难以根除的胸痛;亦可能是反复不退的发热,又或是令人不适的乏力和食欲减退。这些症状交织出现,源自肺部感染结核杆菌所致。想要确诊,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窥见肺实质的种种异常——浸润、空洞、纤维化均可能存在。还可以通过支气管镜自病灶处获取组织标本,进而明确病理改变。而确定诊断的关键在于实验室检查,这可通过结核菌素试验反映免疫状态,亦可以检测血清抗体了解感染情况,更可以直接培养痰样本观察结核杆菌的存在。正是这些检查的结合运用,使得肺结核这一顽疾的诊断成为可能。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但其核心病理变化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响应密不可分。无论是长期烟草吸入,还是持续暴露在污染空气中,肺部都会聚集大量炎症细胞,它们释放的介质会加剧局部的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活性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也会对肺组织和细胞结构产生损害,导致线粒体功能下降,细胞内蛋白质氧化。这些氧化应激不仅直接破坏组织结构,还会进一步抑制损伤组织的修复和重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的复杂交互作用有关。或许是α1抗胰蛋白酶的基因缺陷,增加了肺组织受损的脆弱性;又或是长年累月吸入烟草毒害,刺激性物质导致局部炎症;亦可能是工地粉尘的沉积,或是工厂烟雾的污染,它们对气道的反复损伤,最终诱发这一难治疾病。还需要考虑的,是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某些遗传特征可能增加对环境风险的敏感性,而长期的环境暴露也会激发相关基因的表达。

2.2 流行病学数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沉重负担。现每年因此丧生超过300万人,居各类疾病死亡原因的第三位,未来十年这一数据还将不断攀升,最终每年夺去540万条宝贵生命。与死亡率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巨额的经济损失,已达到5700亿美元之谱。

2.3 诊断方法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COPD的关键步骤,它通过测量患者的肺活量、用力呼气一秒钟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等指标来评估患者的肺功能。根据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的共识,COPD的诊断标准为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的FEV1/FVC比值低于70%。除了测量肺功能指标外,还可以通过测量患者的气流受限程度(GOLD分级)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GOLD分级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测试结果和急性加重的频率等因素来确定的。根据GOLD分级,COPD可以分为四个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影像学检查在COPD的诊断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胸部X线片可以显示肺部结构的改变,如肺气肿、肺纤维化等。高分辨率CT(HR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的细节,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和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对肺部疾病的评估远不止停留在X线和CT之上,当需要更精确判断病情时,还可利用磁共振和正电子断层这些前沿技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评估可借重生物标志物的力量。当前已探明多种标志物与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活跃性相关,如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水平与COPD的炎症程度、感染风险和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3. 治疗策略和预防措施

3.1 肺结核的治疗

抗结核药物是治疗肺结核的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这些药物可以杀死结核杆菌,阻止其繁殖和传播。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方案,并定期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多药联合治疗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的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生。但是,多药联合治疗也增加了药物副作用的风险,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2 COPD的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用药复杂多样,需因症施治。当气道堵塞加剧时,可选择沙丁胺醇等支气管扩张剂,直接撑开狭窄的气道;若肺部炎症反应严重,则可用布地奈德等类固醇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当细菌感染合并时,头孢类抗生素可直接清除致病菌。除此以外,溶痰药可消除痰液阻塞,止咳药则可减轻咳嗽症状。不同患者亦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用药方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绝不仅仅是各类药物的运用,恰当的支持治疗亦举足轻重。高浓度氧气可直接填补机体组织的氧需求,缓解患者的生理痛苦。呼吸康复训练更是治疗的重要一环,通过引导学习科学有效的呼吸方法,学会合理利用肺功能,不仅可减轻症状,还可避免继发性肺损伤的发生。同时,通过调整饮食增加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可避免营养不良的发生,增强体力和抵抗力。正是这些支持治疗的综合运用,一起配合药物发挥作用,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获得生活质量的改善,预后也因此转好。

3.3 预防措施

对于肺结核而言,首要的是接种结核菌疫苗,这有助于降低感染结核菌的风险。此外,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避免与患有结核病的人密切接触,对于防止结核病的传播也至关重要。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医疗工作者和长期接触结核病患者的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结核菌检测。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首要的预防措施是戒烟。吸烟是COPD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戒烟可以显著降低患上COPD的风险。此外,避免二手烟暴露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戒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也有助于预防COPD。

对于那些已经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人,及时接受医学治疗和管理也是关键。定期的医学检查和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控制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结束语:通过深入研究肺结核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促进对这两种疾病更全面的理解。这将有助于改进患者的临床管理、提高治疗效果,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在全球卫生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并致力于预防和治疗这些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吕恒梁,张馨,张文义等. 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OL]. 疾病监测, 1-10[2024-01-07]

[2]张颢峪,张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J]. 慢性病学杂志, 2023, 24 (11): 1631-1633.

[3]刘敏,李德辉,董锡阳. 肺结核诊断新进展 [J]. 巴楚医学, 2023, 6 (01):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