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物理疗法联合穴位电针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及肩部肌群肌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2
/ 2

超短波物理疗法联合穴位电针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及肩部肌群肌力的影响

楼俏

宜兴市官林医院,江苏 宜兴 214200

[摘要]目的 探究超短波物理疗法联合穴位电针,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及肩部肌群肌力的影响。方法 患者104例(2022.01至2022.12),随机分甲、乙组,各52例。予超短波物理疗法治疗、超短波物理疗法联合穴位电针治疗。比对两组疼痛评分、肩部肌群肌力。结果 乙组VAS评分比甲组低;乙组MF、MPF协同收缩率比甲组高,AEMG协同收缩率比甲组低(P<0.05)。结论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用超短波物理疗法联合穴位电针治疗,效果甚好,可促进疼痛减轻、肩部肌群肌力改善,推荐。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超短波物理疗法;穴位电针;疼痛;肩部肌群肌力

肩手综合征为脑卒中后常见后遗症,可引发肩部疼痛、上肢活动受限等,诱发不良情绪,降低生活质量[1]。超短波物理疗法属物理治疗方式,具有解除痉挛、减痛消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2]。穴位电针是新型针刺疗法,是传统穴位针刺治疗的改良,可增加疗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3]。但临床对超短波物理疗法、穴位电针联合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研究较少,对患者疼痛、肩部肌群肌力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鉴于此,本文以2022.01至2022.12收治的104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为分析对象,试图探究超短波物理疗法联合穴位电针对患者疼痛及肩部肌群肌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共纳入患者104例,为2022.01至2022.12收治。随机分甲、乙组,各52例。其中甲组28男,24女;年龄45-80(62.53±5.91)岁;病程7-38(24.83±5.16)d;体质量指数19.5-28.8(23.91±1.55)kg/m2。乙组30男,22女;年龄45-82(62.71±5.86)岁;病程10-36(24.95±5.31)d;体质量指数19.5-29.0(24.06±1.48)kg/m2。两组资料(P>0.05)。患者诊断均明确,体征稳定,认知良好,签订知情书。患者无传染性疾病、严重内分泌障碍、肩部外伤史。

1.2方法

甲组予超短波物理疗法治疗,乙组+穴位电针治疗,均连用1个月。

(1)超短波物理疗法治疗:超短波治疗仪(HYJ-VI型),输出功率、频率、波长为200W、40.68MHz、7.70mm。电极置患侧颈肩部,微热量疗法,20min/次,1次/d。

(2)穴位电针治疗:由专业医护开展。①取穴:主穴有白会、风池、肩井等,配穴有合谷、后溪等。②治疗方式:患者平躺在病床上,使用酒精消毒各穴位表面,取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0.30mm×40mm,华佗牌),针刺各穴位。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待患者出现麻、胀、酸感后,留针30min。同时,取脉冲式电针治疗仪(SDZ-Ⅱ型)与各针刺点相连,主穴、配穴分别连负极、正极。刺激频率、波形分别是20Hz、疏密波,以患者耐受为宜。30min后,先断电再退针,1周5次。

1.3观察指标

疼痛评分:VAS量表,十分制,得分高,代表疼痛严重。

肩部肌群肌力:表面肌电图仪,检测MF、MPF、AEMG协同收缩率。

1.4统计学处理

SPSS25.0处理定量数据(±s),予以t检验。P<0.05,表明数据有差异。

2结果

2.1患者疼痛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VAS评分降低,乙组比甲组低(P<0.05),见表1。

表 1患者疼痛评分的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甲组

52

6.79±1.02

3.24±0.73

20.409

<0.001

乙组

52

6.82±1.15

2.59±0.56

23.847

<0.001

t

-

0.141

5.094

-

-

P

-

0.888

<0.001

-

-

2.2患者肩部肌群肌力的比较

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肩部肌群肌力均改善,乙组MF、MPF协同收缩率比甲组高,AEMG协同收缩率比甲组低(P<0.05),见表2。

表 2患者肩部肌群肌力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MF

MPF

AEMG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甲组

52

40.38±5.29

49.72±5.73*

41.23±5.36

50.19±5.67*

18.51±2.46

14.12±2.54*

乙组

52

40.67±5.43

57.24±5.92*

41.48±5.42

56.28±5.91*

18.67±5.45

10.08±2.37*

t

-

0.276

6.582

0.237

5.362

0.193

8.386

P

-

0.783

<0.001

0.814

<0.001

0.847

<0.001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3讨论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发病机制较复杂,与脑卒中后神经损伤等有关[4]。随着病情发展,患肢功能受限,甚至永久丧失,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需高度关注。以往临床主要开展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等,但由于病情较复杂,康复效果欠佳,对促进康复有局限。因此,临床还需要提供更完善的治疗方式。近年来,超短波物理疗法、穴位电针凭借良好优势,已得到广泛使用。本研究显示,乙组VAS评分低于甲组(

P<0.05)。说明联合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原因是:在超短波物理疗法治疗中,会形成高频电磁场,抑制感觉神经兴奋性,影响痛觉冲动传导,减轻疼痛[5]。穴位电针治疗中,百会、风池等穴位配伍,共有止痛通络、祛瘀活血之效。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后,加以电流刺激,可进一步发挥作用,提升疗效。超短波物理疗法与穴位电针从不同途径和作用产生协同增效,共同促进患者疼痛减轻。同时,本研究还显示,乙组肩部肌群肌力改善情况比甲组好(P<0.05)。这是因为超短波物理疗法在患侧颈肩部放置电极,开展微热量刺激,可调节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组织新陈代谢和酶活性,提高肌力,有利于肌群肌力恢复。而穴位电针具有通络止痛、活血祛瘀之效,可疏通闭塞经络,提高局部血液供应,利于肩部肌群肌力恢复。本研究的不足是未进一步探讨联合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今后可进一步开展研究。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行超短波物理疗法联合穴位电针治疗,疗效佳,可减轻疼痛,改善肩部肌群肌力,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刘丽杰,郝娜,崔倩等.穴位电针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7):143-147.

[2]王文红.超短波物理疗法联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及疼痛程度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3,44(06):1628-1630.

[3]李素丹,李富铭.电针联合上肢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16):58-62.

[4]赵晓庆,罗秀玲,沈秀英.规范三级康复治疗配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负性情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08):1179-1182.

[5]谢洪波,张爱萍,刘天易.超短波物理疗法联合针灸及运动康复处方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自发性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04):66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