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2
/ 2

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中的应用价值

闫炜艳

松原吉林油田医院   邮编:138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开始年限:2022年7月,截止时间:2023年7月;选择于我院收治的41例反复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视为探讨组,选择同时期于我院体检的41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视为普通组。两组均行血小板抗体检验。比较组间血小板抗体性质、探讨组抗体阳性与抗体阴性输血相关指标。结果:探讨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低于普通组,(P<0.05)二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探讨组抗体阳性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高于抗体阴性,抗体阳性输注1hCCI、输注24hCCI低于抗体阴性,(P<0.05)二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反复输血患者应用血小板抗体检测取得一定临床价值,及时发现血小板抗体阳性现象,可以为输血提供临床指导,建议广泛推广。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检测反复输血应用价值

    血容量不足是许多患者面临的问题,输血是补充血容量的主要方式,为补充充足的血容量,许多患者都需要反复输血[1]。若反复输血会导致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进而降低血制品的功能,甚至会影响输血效果[2]。现阶段,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该技术可以检测血小板抗体,能够评估输血效果,如果患者体内有血小板抗体形成,那么会使输血的效果大大折扣[3]。本文旨在研究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开始年限:2022年7月,截止时间:2023年7月;选择于我院收治的41例反复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视为探讨组,选择同时期于我院体检的41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视为普通组。探讨组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6.24±0.57)岁。普通组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6.26±0.53)岁。比较组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P>0.05)二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纳入标准:(1)反复输血患者与体检者均知情同意。(2)实验中途不退出。(3)签订实验告知书。

排除标准:(1)体检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2)严重脏器功能衰竭。(3)长时间昏迷患者。(4)输血禁忌症。

1.2  方法

两组均行血小板抗体检验:探讨组分别在输血后1h和输血后24h做血小板抗体检测,普通组指需要做血小板抗体检验即可。收集患者的静脉血液,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使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固定相凝集法检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二组血小板抗体性质,包括血小板抗体阴性与血小板抗体阳性。

(2)比较探讨组抗体阳性与抗体阴性输血相关指标,包括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血小板输注无效率、输注1hCCI、输注24hCCI。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运用例数(n)与百分数(%)表示,实施X2检验,计量资料运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实施t检验,(P<0.05)视为二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探讨组与普通组血小板抗体性质

    探讨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低于普通组,(P<0.05)二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表1  组间血小板抗体性质对比如下  [(n)%]

组别

例数

血小板抗体阴性率

探讨组

41

21(51.22)

普通组

41

37(90.24)

X2

-

15.0805

P值

-

0.0001

2.2  比较探讨组抗体阳性与抗体阴性输血相关指标

    探讨组抗体阳性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高于抗体阴性,抗体阳性输注1hCCI、输注24hCCI低于抗体阴性,(P<0.05)二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详见表2。

表2  组间输血相关指标对比如下  [(n)%]/(

组别

例数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

血小板输注无效率

输注1hCCI

输注24hCCI

抗体阳性

20

12(60.00)

13(65.00)

6.48±3.52

2.75±0.45

抗体阴性

21

3(14.29)

4(19.05)

16.48±3.26

9.57±1.42

t值/X2

-

9.2273

8.9123

9.4436

20.9441

P值

-

0.0023

0.0028

0.0000

0.0000

3  结论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但反复输血很容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进而形成血小板抗体[4]。一旦血小板抗体形成,则会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发生血小板减少等现象[5]。血小板抗体的形成是影响反复输血质量的关键问题,对此研究后发现免疫和非免疫因素与血小板抗体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血小板计数(CCI)是用来评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指标,当患者输足够量的同种血型的血小板3次或超过3次,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没有改变或改变程度没有达到标准,出血没有被及时制止,即可认为是血小板输注无效[6]。产生血小板阳性抗体的患者,在反复输血后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几率非常高,血小板阳性抗体会增加输血的风险性,容易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同时,血小板阳性抗体形成后,也很容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进入机体后无法有效补充血容量,反而还会引起血小板减少等现象发生,对患者造成更加严重的不利影响。血小板抗体检测呈阴性的患者,输注1h的CCI水平相对比较高,在血小板输注24h后,其CCI也保持良好的水平,而血小板检测呈阳性,输血后CCI流失的速度很快,难以达标。

实验结果如下:探讨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低于普通组,(P<0.05)二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探讨组抗体阳性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高于抗体阴性,抗体阳性输注1hCCI、输注24hCCI低于抗体阴性,(P<0.05)二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于输血是非常重要的检测项目,其可以有效检测体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和阴性情况,一方面可以用来输血前评估输血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评估输血后的输血效果。血小板抗体阳性对于输血来说非常不利,血小板抗体阳性会增加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增加输血的危险,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血小板抗体阳性会影响CCI,降低最终的输血效果。对于反复输血患者做血小板抗体检测非常必要,可以及时停止输血,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针对反复输血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以用来评价输血效果,建议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晓强,全红兵,黄译乐等. 血栓弹力图MA值联合血小板抗体在反复输血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处方药, 2023, 21 (07): 176-179.

[2]邱玉杏,高裕城,龙潺.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30 (05): 68-69.

[3]许云波,张静. 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 41 (03): 323-326.

[4]牛艳娜. 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 [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 27 (03): 126-127.

[5]孙亚韵. 血液病反复输血(≥3次)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J]. 名医, 2019, (06): 40.

[6]雷水娟. 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交叉配型前后输注的疗效对比 [J]. 山西医药杂志, 2019, 48 (08): 938-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