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常益长铁路沅江特大桥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6
/ 4

新建常益长铁路沅江特大桥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梁辉

(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 新建常益长铁路沅江特大桥位于常德市沅江-洞庭湖冲湖积平原,主桥为国内跨度最大的矮塔斜拉桥之一,桥址区不良地质及特殊土种类繁多,场地稳定性、地面沉降、地震等灾害评价对桥址、主桥梁型、桩长选择有很大影响。为查明新建常益长铁路沅江特大桥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震效应特征,采用原位钻探、试验、土工试验、静力触探、搜集资料、公式计算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桥址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地震参数、场地类别、场地抗震地段划分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桥梁基础持力层选择、砂土液化、软土体力学性质、桥址区的场地稳定性及场地适宜性等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新建;常益长铁路;沅江特大桥;工程地质条件;

1


0 引言

对工程建筑物有影响的地质因素总称为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理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的方法趋于多样化,研究范围日益广泛。当前我国铁路建设高速发展,铁路跨越大江大河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尤其是在时速大于200km的铁路建设中,桥隧比往往会超过80%。铁路桥作为铁路建设的重要控制节点,选址往往决定了线路的走向,所以其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尤为重要,如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1]、石济客运专线黄河特大桥[2]、郑焦城际黄河特大桥[3]等工程地质条件在建设之前都进行了深入的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尤其是沿江冲积平原区下卧软弱地层、液化效应等是勘察的重点和难点[4]

1桥址区基本情况

1.1沅江特大桥概述

沅江特大桥是常德至益阳至长沙铁路的重要工程,桥梁起迄里程为DK2+565.915~DK37+442.495段,全长34.87km[5]。新建常德至益阳至长沙铁路是渝厦通道和呼南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全长157.5km,按时速350km标准建设,与黔张常铁路、张吉怀铁路、沪昆铁路等共同构建成为湖南省环省快速铁路通道,该桥已于2019 年开工,预计2022年建成[6]。项目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由常德市区内常德站引出(图1),经汉寿、益阳、宁乡至长沙市,引入长沙枢纽黄金站。本桥于DK9+300~DK9+600跨越既有石长铁路,DK10+800~DK10+900跨越马吉河,DK14+500~DK14+600跨越G55二广高速,DK19+800~DK20+400跨越沅江。

图1 沅江特大桥地理位置示意图

1.2 地形地貌

拟建沅江特大桥位于常德市沅江洞庭湖冲湖积平原,地势平缓开阔,局部略有起伏,线路方向总体上东北高西南低,地面高程为25.155~43.444m,最大高差约18.289m。桥址区主要为农田,间布有河流、村舍,水塘,河道和沟渠内地面高程较低。

1.3地层岩性

采用XY-100型液压工程钻机,对桥址区的地层情况进行勘探,钻孔深度为40~60m。根据钻孔揭示,桥址区勘探深度范围内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第四系更新统和古近系东塘组。根据各土层沉积特点,划分为三大主层,各层特点简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4

1填土(Q4ml) :棕红色,松散,稍湿,主要成份为粉质黏土及碎石组成、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等,层厚约0.5-9.2m,层面埋深0m,该层在桥址内零星分布。

2淤泥(Q4al+pl) :灰黑色,主要成份以黏粒为主,黏性较好,手捏具滑腻感,略具腥臭味,含各种有机质,层厚2.0~3.5m,层面埋深0m,该层主要分布在DK29+890- DK30+050范围内。

3淤泥质粉质黏土(Q4al+pl) :灰黑色、黄褐色,软塑或流塑,成分以粘粒为主,局部夹有少量有机质,稍有腐味。层厚0.5~11.5m,层面埋深0.0-38.4m,分布于桥址沿线水塘底部。

4粉质黏土(Q4al+pl):褐黄色,灰褐色,软塑到硬塑,成分以粘粒为主,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切面光滑,土质较均匀,层厚0.6~28.9m,层面埋深0.0-69.1m,该层该层广泛分布于桥址区。

5黏土(Q4al+pl):褐黄色,灰黄色,硬塑,土质较均,刀切面光滑,层厚1.1~20.7m,层面埋深21.5-63.3m,该层桥址区内局部分布。

6粉土(Q4al+pl):褐灰色,中密,饱和,层厚约1.2~6.6m,层面埋深4.5-16.9m,主要分布于DK24+790~DK25+300段。

7粉砂(Q4al+pl):褐黄色,中密或稍密,饱和,层厚约0.5~25.4m,层面埋深0.0-59.0m,该层在桥址区内局部分布。

8细砂(Q4al+pl),灰黄色,黄褐色,松散或稍密,饱和,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颗粒,夹少量黏性土。层厚约0.5~13.8m,层面埋深0.0-66.30m,该层在桥址内零星分布。

9中砂(Q4

al+pl):褐黄色,稍密到中密,饱和,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局部夹粉土薄层,层厚约0.9~15.1m,层面埋深2.90-60.0m,该层主要分布DK5+270~DK5+380、DK5+600~DK5+720、DK12+900~DK12+175、DK14+790~DK15+050、DK4+180~DK4+200、DK6+530~DK6+560、DK6+571~DK6+702、DK10+240~DK10+660段。

9粗砂(Q4al+pl):褐黄色,稍密,饱和,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局部含少量圆砾,层厚约1.9~2.1m,层面埋深13.4-37.8m,该层在桥址区内零星分布,仅Jz-Ⅲ171-沅桥244A、Jz-Ⅲ171-沅桥321两孔揭示。

10砾砂(Q4al+pl):褐黄色,中密,饱和,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石英砂岩等,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层厚约6.92~8.8m,层面埋深32.0-40.0m,该层在桥址区内零星分布,仅3个钻孔揭示。

11细圆砾土(Q4al+pl):褐黄色,杂色,稍密到密实,饱和,颗粒主要成份为砂岩、石英,多呈浑圆状,粒径一般为2-20mm,夹少量卵石,粒径一般为30-80mm,层厚约0.8~43.10m,层面埋深0.4-69.3m,该层在桥址区内广泛分布。

12粗圆砾土(Q4al+pl):灰褐色,稍密到中密,杂色,饱和,颗粒主要成份为砂岩、石英,多呈浑圆状,粒径一般为20-60mm,层厚约1.4~35.97m,层面埋深4.4-66.8m,该层在桥址区内广泛分布。

13漂石(Q4al+pl):灰褐色,杂色,饱和,层厚约2.3~7.1m,层面埋深36.7-40.3m,该层仅局部钻孔见到。

(2)第四系更新统(Q2~3

1粉质黏土(Q2~3) :褐黄色,灰黄色,硬塑,成分以粘粒为主,土质较均,刀切面稍光滑,层厚0.4~28.9m,层面埋深0.0-54.1m,主要分布于DK29+580~DK32+620段。

(3)古近系东塘组(E1d)

1泥质粉砂岩(E1d):黄褐色,全风化,原岩结构构造已完全破坏,岩芯呈土柱状,层厚约0.3~29.9m,层面埋深13.3-64.0m,该层局部分布。

2泥质粉砂岩(E1d):紫红色、深红色,强风化,泥质粉砂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石英,泥砂质胶结,层厚约0.5~28.0m,层面埋深19.0-68.5m,该层仅在部分钻孔揭示。

3泥岩(E1d):棕红色、褐红色,全风化-强风化,泥质结构,局部结构构造已基本破坏,风化呈土状,层厚约0.8~12.2m,层面埋深24.8-75.80m,该层仅部分钻孔揭示。

1.4地质构造

桥址区内为较厚的第四系覆盖层,地质构造隐伏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以下,对工程影响较小,经本次勘探钻孔揭示,拟建工程区勘察深度范围内未见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

1.5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及《中国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分析,本桥DK2+565.9~DK21+50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DK21+500~DK37+442.5里程之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1.6水文地质特征

(1)地表水

桥址内地表水以河水、水塘水为主,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地表水系发育,沟渠,水塘纵横。

(2)地下水

桥址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较发育。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主要为孔隙潜水,部分具承压性,埋深0.1~15.5m,地下水一般埋深较浅,变化幅度较小,水质较好,其整体埋深相对稳定,季节变化较小,补给主要来源于地表水。

(3)地表水及地下水侵蚀性评价

根据水样试验成果及《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判定:地表水在DK2+565.9~DK19+000存在二氧化碳侵蚀,化学环境作用等级为H1;地下水在DK2+565.9~DK15+000存在二氧化碳侵蚀,化学环境作用等级为H2、在DK15+000~DK19+000,DK29~DK37+442.5存在二氧化碳侵蚀,化学环境作用等级为H1。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场地特殊岩土及不良地质评价

(1)不良地质:桥址区内及其附近无滑坡、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

(2)特殊岩土:桥址区内特殊岩土为软土与膨胀土,具体可细分如下:

①人工填土:桥址区局部表层回填有素填土、杂填土,回填土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厚度达9.2m。填土层主要分布于表层,一般不均匀,欠密实,以松散状为主,局部稍~中密状,渗透性差异大,自稳性相对较差,道路表层有20-30cm灰黑色沥青混凝土。在该类土质中钻孔桩钻进时易出现塌方。

②软土:钻探成果显示,桥址区内水塘底部分布淤泥、软塑状淤泥质黏土、流塑状淤泥质黏土,灰黑色,具有易触变性、高压缩性等工程地质特征;以及软塑粉质黏土、粉土层结构松散,压缩性高、强度低,工程特性较差,易产生过大、不均匀的沉降,桩基施工时易发生缩孔、断径,影响成桩质量,对工程存在不利影响。

③液化土:地表以下15m内第四系饱和砂土主要为粉土、稍密粉砂、中密粉砂、松散细砂、稍密细砂、中密细砂,钻孔液化判别成果见表1。

表1 沅江特大桥钻孔液化判别成果表

土层

液化现象分布情况

液化影响折减系数

σ0

KPa

粉土

DK24+750~DK25+130

0.33

26

稍密粉砂

DK16+676~DK16+730、DK17+028~DK17+257、DK17+450~DK17+900、

DK18+433~ DK19+192

0

0

DK16+112~DK16+545、DK17+900~DK18+222、DK19+192~DK19+843、

DK21+350~ DK21+900、

DK21+900~ DK22+476

0.33

26

DK15+400~DK15+460、DK16+578~DK16+676、DK18+330~DK18+375、

DK24+627~ DK25+020

0.66

52

中密粉砂

DK26+050

1.00

100

松散细砂

DK4+690.70~DK4+821.50、

DK13+208.42

0.33

26

DK7+330.62~DK7+951.52

0

0

稍密细砂

DK4+944.30~DK5+130.28、DK11+271.52~DK11+467.72、DK13+273.82~DK13+633.52

0

DK3+105.60~DK4+028.00、DK8+808.06~DK8+996.46、DK10+420.17~DK11+173.42、

DK15+171、DK19+160~DK19+323、DK19+617~DK19+748、DK29+040~DK29+110、DK29+260~DK29+415、DK29+480~DK29+810、DK29+980~DK30+570、DK31+216~DK31+281、

DK32+098、DK33+400~DK33+470、DK34+078~DK34+250、DK34+360~DK34+420、DK34+534

0.33

40

DK4+224.20~DK4+312.41、DK8+326.82~DK8+439.50、DK12+261.22~DK12+392.02、DK13+633.52~DK14+085.76、DK30+860~DK31+330

0.66

80

DK16+455、DK19+078、DK19+421~DK19+520、DK22+067

1.00

120

2.2场地稳定、适宜性综合评价

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2009版)评价,本场地属Ⅲ类场地,场地土属中软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评价,本场地属Ⅲ类建筑场地,中软土。场地区覆盖土层深厚,建筑物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属中等复杂场地,场地内软弱土,液化土发育,无活动断裂通过。综合工程地质条件判定属于“抗震不利地段”,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3主要结论及建议

3.1基础类型的确定

桥址区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且物理力学性质有一定差异,承载力较低,故该桥不宜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建议采用桩基础,桩基础类型采用摩擦桩。

3.2基础持力层的确定

第四系全新统①1~①9,即素填土~中密状中砂等第四系土层的力学性质较差,承载力较低,不能作为基础的持力层。

第四系全新统①10~①13,即稍密状粗砂~漂石层层位稳定,厚度较大,承载力相对较高,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1~③3,全风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全风化、强分化泥岩,岩体松散,工程性质一般,层厚变化较大,不宜作桩基持力层;弱风化泥岩、弱风化泥质粉砂岩层位稳定,厚度较大,承载力相对较高,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3.3主要建议:

(1)施工前应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进行工艺性试验,确定施工参数,作为施工依据。由于地质条件在空间上变化极其复杂,在施工开挖验槽、桩基施工过程中如出现与勘察成果不符,应与勘察设计单位确认是否进一步补充适当的勘察工作。

(2)在沅江及马吉河堤防内的桥墩桩基础施工时,应尽量避开汛期作业,高度重视保护防洪大堤的稳定,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桥址区基岩属于易软化的软岩,暴露过久会风化、软化,降低承载力、侧摩擦力,施工时应采用快建成孔施工工艺。

(4)桥址区大部分地段砾砂石层厚度大,地下水丰富,地下水补给充足,易导致孔壁失稳、坍塌,设计施工必须高度重视,在桥桩基础施工中应采取有效的护壁和抽、排地下水措施,尽量避开雨季作业,确保施工安全。

(5)桥址区属城市近郊和居民聚集区,且跨越多条城市道路或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保护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胡辉跃,刘俊锋,宁伯伟.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主桥钢桁结合梁设计[J].桥梁建设,2018,48( 2):83-88.

[2]高永强.石济客运专线黄河特大桥总体建设方案[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5):79-82,89.

[3]张劳恩.郑焦城际铁路黄河特大桥工程地质条件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20,64(10):51-56.

[4]甘森林,喻洪亮,甘建军,等.沿江冲积平原区某铁路特大桥勘察[J].四川地质学报,2017,37(4) : 655-658.

[5]张乃乐,李海泉.常益长铁路沅江特大桥(32+90+90+32)m 拱塔斜拉桥总体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21,65(11):1-4.

[6]林聘.常益长铁路沅江特大桥( 34+118+240+118+34) m矮塔斜拉桥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20,64(9):70-7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