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之内核特质和继承弘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8
/ 2

浅析河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之内核特质和继承弘扬

根据近日河北省总工会等八部门发布的通报文件,蔚县剪纸传承人高佃亮、井陉木雕传承人许红阳获得“2023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同时,郑氏砂画传承人郑铁军、内丘邢白瓷传承人李恒坤获得“2023年河北工匠年度人物”。4位非遗传承人以其在传统手工艺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铸就的辉煌业绩分别获封“河北工匠”荣誉称号。

非遗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国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和谐因子之一,也是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传承非遗、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传统手工技艺是非遗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上述“河北工匠”获得者们的从业经历、创新发展中可以看出,他们身上凝结着敬业、精益、专注、担当、创新等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和文化精髓,也是值得继承弘扬的匠人匠心的精神内核。工匠精神对个人发展、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弘扬工匠精神是保护非遗的精神支柱。我们要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因为工匠精神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力量,是非遗品牌的塑造之魂,是非遗之美的真实写照,也是非遗技艺的创新源泉。

如果说传承人是非遗技艺传承发展的物质载体,那么工匠精神就是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灵魂。正是传承人身上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工匠精神得以让中国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一辈辈传承下去,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从历史而生,向未来而兴”的渐进发展与勃兴。本文试从以下四个层面探究和阐述非遗手工技艺类匠人的特质和精神内核,并进行例证分析。

一、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品质

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要求传承人对技艺有更高层次更执着的艺术追求,亦即对作品精雕细琢、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术不断改进、不遗余力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非遗“绝技”和所蕴含的“文脉”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内涵和智慧的薪火相传。传承人往往在没有上级部门的质量监督和行业准则约束的情况下,用毕生信念和坚持去专攻一门手艺,靠的就是自觉的内生动力,即工匠精神。正如《诗经》中描绘的古代工匠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让他们的手工艺作品升华为精美绝伦、叹为观止的艺术佳品。正是由于匠人们这种追求卓越和尽善尽美的态度和品质,才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非遗手工艺匠心之作的品质保证和品牌价值。

例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蔚县剪纸传承人高佃亮,以其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剪刻出精美绚丽的图案和栩栩如生的人物,被专家评价为“神走刀锋,色入物魂”。他以作品中所展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多次在全国性剪纸艺术节赛会展上摘金夺银,其剪纸作品被外交部作为国礼使用或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他在传承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出20大系列3万余个剪纸品种,将蔚县剪纸带入了更广阔的舞台产品畅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二、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信念

传承人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潜心研究、一以贯之的信念坚守是构成工匠精神的重要一维。传统技艺要传承、传播、弘扬下去,并非易事。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多是家传式、师徒制小型非遗作坊,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受技术壁垒、题材陈旧、创意缺乏、市场效益等的影响,很多非遗项目不温不火、勉强维持,有的境遇困厄、难以为继。况且,获取日臻纯熟的技艺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劲和耐力,熬尽岁月之后才能破茧成蝶,练就娴熟的技艺,取得突破进展。学艺艰难,精艺更加漫长。非遗的传承和延续更多依赖于个人力量,需要工匠精神为传承人持续赋能助力。对时常徘徊在生存边缘的非遗手工艺来说,传承人要坚持恒久的信念,做非遗的“守艺人”,用坚守和热爱为非遗撑起一片天。

许红阳,一个90后新青年,他继承了老一辈手艺匠人的工匠精神,对雕刻技艺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持续专注投入其中,在继承古法浮雕技艺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创作磨炼和成千上万次的反复雕刻,他将薄浮雕技艺锻造至更高境界,浮雕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得到充分体现。虽然和以往相比只差分毫,但却能使他的木雕作品呈现出更加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让每件艺术作品栩栩如生。正是他的通古开今,守得匠心,才让他在木雕传承的道路上稳健发展

传统蔚县剪纸受限于工艺和材质的影响,剪纸容易掉色,难以长期保存为解决这一难题,高佃亮通过走访调研,其他艺术形式探索新工艺和新方法,并加以借鉴吸收。在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中,最终选择采用点彩加彩绘形式,与传统壁画色彩相结合,将蔚县剪纸提升为复杂精妙中国剪纸画,破解了剪纸掉色、不能永久性收藏的难题。

三、革故鼎新、守正创新的精神

非遗传承,守正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融合与创新。

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非遗作品中融入时代文化内涵,结合更多时尚元素、设计理念、现代化生活需要和审美体验,用现代“语言”表达非遗内容,制作出兼具创意文化和实用价值的手工艺品,用贴近时代、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满足市场需求,从而

彰显非遗价值,传递文化自信。传统手艺要真正融入大众生活,就要以优质精美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使非遗技艺永葆旺盛的生命活力,传承的“火炬”才能接续燃烧。这就要求传承人从技术、工艺、材质、外观等方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用“工匠精神”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每一件非遗作品,以更多高品质的文创产品、非遗制品满足大众审美和消费需求,让作品附加“高价值”,才能带来高回报,非遗才能在现代社会以新的面貌留存发展,非遗才能实现传统文脉、艺术精髓、创意价值的共赢。

例如砂画传承人郑铁军研发实用新型专利9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认证。砂艺作品不断更新迭代推陈出新,研发出“一根银丝成砂画”、“立体砂画”、“水晶砂画”等多种创作手法,尤其是“釉料覆膜”技术的创新,使郑氏砂画的科技含量得到很大的提高,让他的作品在艺术品制造行业内享有极高的盛誉。井陉木雕传承人许红阳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创作的崖柏雕刻作品《一带一路》,以其硕大的体型、生动的构图、精巧的雕工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他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设计雕刻出一系列现代艺术家居衍生品及装饰品,让雕刻艺术作品焕发出新时代的气息,他的作品多次获得省市级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大赛奖项。可以说他在一雕一琢中默默传承着匠魂,尽心守护着非遗。

四、树德育人、薪火相传的担当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年轻一代投入到非遗事业中,就没有非遗的历久弥新。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人的培养。当前,优秀非遗传承人整体上仍然呈现出老龄化趋势。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非遗传统技艺,发扬工匠精神,刻苦钻研,并为之倾注毕生精力发展非遗,就必须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关注非遗、尊重非遗传承人的浓厚意识,这也是唤起非遗传承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有效途径。传承人及传承群体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是非遗“薪火相传”的根基。他们以育人育魂、传承非遗为己任,尽己所能点燃星星之火,成为社会中传播非遗的“火种”。许多德艺双馨的传承大家在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驱动下,为了不使非遗没落绝迹,为了振兴发展非遗,勇敢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重任,用他们的坚守和专注,为非遗文脉的传承作了最好的诠释。

非遗传承人的小微“传习所”,如非遗工作室、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等,是继承、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场地。例如,高佃亮建起蔚县首家民营剪纸厂开始,他便以开放的姿态收徒教学,为蔚县剪纸行业培养出300多名剪纸艺术新秀,促进蔚县剪纸行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高佃亮与蔚县职教中心共同成立中国蔚县剪纸艺术学校,累计培训学员近千人。许红阳2021年成立了石家庄木雕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积极宣传木雕技艺文化。他参加非遗进校园和非遗进社区活动百余场,到学校等社会公益团体定期开展非遗手工技艺讲座,向广大中小学生讲解和示范教学木雕技艺。

一件件非遗作品折射出非遗手工艺人一生不懈追求完美的精神内核。他们对技艺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匠气”,对本业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匠心”,对作品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匠魂”,对树德育人、薪火相传的“匠师”之心,正是工匠精神的不朽价值所在。他们身上富有并散发的“乡土本色”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种特殊的“非遗”,更需要代代继承弘扬下去。播撒非遗“种子”,传播工匠精神,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赵书红

单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联系方式:1803276103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