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8
/ 2

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

邱丹

海口山高学校    570205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重。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场所,所以家庭人际氛围,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对他们的期望等家庭因素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从家庭教育特点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从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的方式这些方面分析其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提出对策。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儿童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一个人和一个家庭成员在他生活中接受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1]

()家庭教育的前身和终身教职。

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儿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是不断将家庭先前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自己的经验相对照并融合的过程。家庭教育是儿童在其一生中,你所享受的最长的教育。父母永远是孩子的"老师",不管是不是是在成家立业以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羁绊永远不会消失,家庭教育则依然发生作用。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和针对性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家庭是人格养成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相互交织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观念和习惯会渗透到孩子的思想,同时,父母的生活态度、个性气质、仪态、方式与人相处的方式是最直接的例子,孩子的心理展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接受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的家庭教育。孩子从一生下来就与父母如影随形,朝夕与共,与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因此,只有父母可以全面的理解他们的孩子;因为从父母那里得到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孩子的性格非常真实,家长能更深刻地了解孩子,使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

(三)家庭教育的权威性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有权威性。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权威是父母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这是因为父母是孩子们的长辈自然的亲情和经济的依赖使孩子对父母有特殊的依恋。他们的父母因为他们的辛勤工作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成熟的思想意识等,都使得父母在孩子心中树立起了高大的权威,使孩子养成了信任和尊敬父母的心理。一旦孩子形成这样的心理环境,他们就会主动接受父母的劝说和要求,朝着父母想要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家庭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教育观念重智轻德

为了孩子们有好的成绩,全年都有各种补习班。物质化梦想,从小灌输你学什么专业,做什么有前途。为了专心学习,孩子们什么也不做。这种应试教育"考试至上"的思想对家长的影响可谓之深。家长开始对孩子身心状况不以为然。在一项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中,当问及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及"你最关心孩子哪方面的事情?"时,68%的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和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体健康,第三才是子女的个性及道德品质。殊不知要想培育"人中之龙",要先成"人",而人格及道德品质是成人的重要因素[2]

(二)教育方式的偏失

1.棍棒出人才,表扬会使其骄傲.

有的家长认为,"玉不琢不成器","棍棒出人才"所以每次孩子犯错误时,都不冷静地问清楚原因和不讲明道理,而不加区别地开始打骂。如此粗暴对待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很可能留下心理阴影,让孩子的个性变得极端。当一个孩子在童年被父母责骂时,一个恶性的心锚定会留在孩子的脑海中,它会留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后来的潜意识人格。一旦有相同的情景出现的时候,便会引出当时被打骂时的一种生理反应-害怕、恐惧,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学上的是"心锚";孩子的天性是取悦父母,只有当这件事给他带来乐趣时,也从父母那里得到肯定、表扬和鼓励。他将积极地去做。他认为只有那样才是被肯定的。

2.过度宠爱

家长们听不得半点自家小孩的不好,为了不让孩子受气吃亏,承办了全部的事情,忽视了儿童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得孩子们成了家中的"小太子",什么都要,什么都必须给,不给就闹,同时使得孩子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不好的任性的坏品质。

3.父母吵架或者离异

父母因为不和,在孩子们面前常常是激烈的争吵或离婚。在孩子眼里作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吵架会被理解成自己不被爱或者自己做的不够好。时间一长会让孩子产生懦弱、自卑等性格缺陷。会缺乏安全感以及长期的心理阴影或心理负罪感甚至不信任别人产生悲观的情绪调查发现不离异家庭子女和离异家庭子女的情绪、个性和智力存在显著差异。

三、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端正教育观念

父母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们交流,不要抱着我是你的父亲什么都得听我的的态度对待孩子独自替孩子把决定做了。杜绝责骂和训斥,空洞的说教远不及实际行动来的快。注意儿童的心理变化如焦虑、怯懦、孤立等症状,及早预防,使儿童身心健康处于平衡状态。学习固然很重要但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现在社会不再需要阅读的机器了而是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多才多艺的人。因此如果孩子对某个方面感兴趣不要干涉他而是应该多鼓励他,让他朝着那个方向发掘自己也许会成为一个孩子的技能。

孩子们每天都在变化。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思维,并开始避开父母去独立地完成某些事情,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只要正确引导就行了。不要认为孩子长大了,不听话,对孩子粗暴地批评和对待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会犯一些错误,对于此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作为父母首先应该为孩子而感到高兴,因为此时他正在独立成长正在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父母的正确引导。只要引导正确,孩子不仅能形成独特坚强的个性特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会培养孩子的自信这对将来的成长会是一种动力。

(二)创造和谐、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努力营造和谐、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敢于争辩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与社交能力。父母应该对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父母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活泼开朗能感染儿童和周围的人,使他们感到幸福。毕竟,幸福和痛苦都是蔓延的。在孩子面前父母尽量做到意见一致。如果父母的意见不一致,常常因为各种琐事发生争执那么整个家庭就动荡不安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意愿平等对话也要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尊重长辈。这种民主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鼓励儿童积极交往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的智能,它可以检测和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情感,并能够用语言、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3]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交际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不仅更好的认识了自己,而且学会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如何关心同伴,与同伴互帮互助,在争执中协调好同伴关系。因此,家长要鼓励儿童积极的与人交往,在交往中进行自我完善。

(四)培养儿童的角色意识

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不可避免的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中,被赋予某种角色。[5]在家里,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他周围有一大群人,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是同学们心中的好伙伴。如果儿童不懂得这种角色含义,在不适宜的场所做出不适宜的行为,那么儿童将会在生活中受到挫折。

家庭教育对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谐的家庭氛围,加上民主的教养态度,孩子会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桂世权.吴玉章的家庭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J].宜宾学院学报,2004.

[2]安金玲.论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08,(1).

[3]黄燕蓉.幼儿交往能力的探究[C].互联网论文库.

[4]鲁军娟.基于空间句法的三类住区空间交往模式探讨[D].湖南大学,2012.

[5]王勇.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兰州学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