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中媒体科技信息的传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9
/ 2

自然灾害中媒体科技信息的传播分析

董世梅

四川日报社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自然灾害等问题愈加关注,在自然灾害处理中运用媒体科技信息技术也已成为学界热点话题,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媒体科技信息运用的方式保证信息传播效果。基于此,本文交叉分析媒体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自然灾害中媒体科技信息传播技巧,以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灾害;媒体;科技信息

前言:对自然灾害中的科学技术情报的传递进行研究,从实际运作来看,能够突破对自然灾害的常规报道方式,让灾难报道摆脱了“简单的灾难+领袖行为+受灾群众的救灾”的思维方式。同时,科技信息能够快速传递给观众,有助于人们理解自然灾害的性质与机制,缓解民众的恐惧情绪,提升民众的防灾减灾水平。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提升媒介的科学技术交流水平,增强民众的科普意识和科学素质。

1.媒体科技信息采集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马斯洛的分层需要论,物质需要与安全需要属于最低的生命层次需要,而当自然灾害爆发时,人类的这两种需要势必会受到影响,从而使人发自心底地担心与害怕自然灾害。对于科技信息的传播来说,这一过程恰恰是人们对科技信息最为需求的关键期,更易冷静接受相关科技信息的传播。对于灾害发生后的科技信息传播,大多数则会上升为某一类自然灾害的防灾、避灾、减灾等,而不局限于该自然灾害本身,内涵和外延都更加广泛。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买方市场”已出现的情况下,通过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及与之关联的现象进行规律性解释,为实现科学技术的有效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媒体是公众认识世界和了解社会的一种主要手段,在自然灾害中进行科学技术交流,既可以帮助公众理解灾难的规律,又可以使人们的社会情感得到安定,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帮助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提出科学的政策意见,促进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1]

就灾害中的科学技术情报获得途径而言,可采取电话访谈、访谈、电子邮件访谈、查阅相关文献及著作、召开新闻发布会、召开部门例会、上网等多种形式。在特定的自然灾害中,对科学情报的采访与获得并非只有一种形式,而是采用了多种收集方法。在收集方式上,主要来自相关研究部门、行政机关、院校以及上述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所提供的数据,也就是说,来自科学技术情报的主体地区。在2008年四月,许多新闻媒介都发表了“四川十年来最大洪水”的消息,其中四川省气象台、四川省水利厅等都是新闻报道的发布方。由此可以看到,在自然灾害中,科学技术情报收集的方式也是相互平行的。

2.自然灾害中媒体科技信息的传播技巧

2.1明确传播特点

传统新闻报道中,媒体对信息的获取大多由于媒体的层级、属性而存在差异,比如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可能在信息的获取便捷程度上优于都市类媒体。但是近年来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各权威机构的公众号、网站、微博等平台会第一时间及时发布相关灾害,在当下的新闻报道中这样的信息获取渠道已经大大削平了媒体对自然灾害报道的时间差距。

作为一种新闻媒介,应将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权威和影响力运用到新闻媒介中,对灾难事件进行真实、准确报道,并对社会舆论进行理性导向,架好“桥梁”与政府的联系。要构建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议题设定是一个重要环节。议程设定理论作为一种典型的新闻传播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很多情况下,大众媒体无法确定民众对某个事件或观点的特定观点,但它能够通过为民众提供资讯和组织有关话题,从而有效地影响到民众对一些事实和观点的注意,并对讨论进行排序,而新闻媒体向公众展示了自己的日程”。舆论场的设定是传媒对社会产生作用的一种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媒介可以按照灾难进程,也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设定议题,在灾前预报、救灾指导、灾后警示等方面,设计出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主题与内容。而灾后重建,心理救援,长期救援,已经成为媒体在灾后早期的新闻报道,更多地出现在了灾区的早期。在一定意义上,在自然灾害中,议程设定的内涵具有客观性。但是,在制定议题时,沟通的内容却是议题设定的中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议题的设定方式。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应对灾害进行报道,也可以把科学资讯融入社会福利计划之中,使科学资讯以感性的议题设定来接收有关的科技资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议题,既能增强科技资讯的交流与交流,又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减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2]

2.2分析传播方式

就科技资讯种类所占比重而言,以灾害与天气为主;这也是我国自然灾害中科学技术情报传播存在的局限性,而自然新闻中的科学技术信息也比较集中、比较简单,不利于普及。在采写技巧方面,本文认为,在表现科技资讯方面,以叙述为主,故事化表达大多用在防灾减灾具体事例上。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在科技信息中融入更多的故事化表达,必然会获得较佳的沟通成效,这也是科技资讯的一个根本条件非科技类媒体中央级媒体的迅速反应和有效组织,特别是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强势主流媒体,在传播科技信息方面已经越来越迅速有效。特别是通过大型直播节目,不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官员到现场讲解,以及相关抗灾、救灾故事细节的披露,科技信息的传播和到达在灾情的最新更新中得到有效传播。  

与其他领域相比,科技信息传播由于传播内容专业、文字阅读难度较大,只有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与视频、图片、音频等表达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清晰、透彻地传递科技信息。不得不说,非科技类媒体“杯水车薪”的科技信息传播却成了地区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传播的主流,虽然报道及时,但是专业科技新闻记者在地区自然灾害报道中严重缺位,这可能成为开拓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传播的突破口。

2.3掌握传播技巧

相对于专业性科技媒体和综合类媒体(以党报为主),都市类媒体的受众范围更广,而人民群众又是减灾的基层主体,因此,必须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主动响应。因而,开拓城市媒介中的科学技术信息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其他的新闻来源相比,科学技术类的信息来源比较匮乏,主题与受众距离过大,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一般来说,大家关注的新闻无非就是三种:生活中的事,近期发生的事,以及与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常识相关的事。”在城市类传媒比较发达的区域,科技报刊的市场并不算太强。因此,在已有媒介的情况下,可以从城市媒介拓展栏目,引入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科学技术资讯。都市类媒体天生就以人们日常的琐事为出发点,开展新闻传播,所以利用都市类开启自然灾害中的科学技术资讯,对于科技传媒在创新报道方式、开拓观众群体方面,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一定意义上,在自然灾害中,议程设定的内涵具有客观性。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进行灾害救援的报道是手段之一,也可以通过公共福利计划,把科学资讯融入科普资讯之中,使科普资讯在大众感性的议题设定下被接收。

结语:自然灾害中的科技信息传播较平时更为迅捷、更易达到受众,可视化的传播手段日趋成为主流。由此,媒体更应该强化议程设置,及时有力报道灾情,合理引导舆论,搭建好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要提高记者和受众科学素养,记者要当好“翻译家”,做好针对性的有效传播,提升传播到达效果和水平,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减灾应对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王芳,黄文静.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党报在自然灾害新闻中的角色再思考——以《天津日报》关于台风杜苏芮报道为例[J].海河传媒,2023,(05):6-12.

[2]陆勇强.区域媒体在自然灾害中的舆论宣传模式重构和优化[J].传媒评论,2023,(09):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