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特色护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诊治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9
/ 2

儿科中医特色护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诊治中的应用

杜艳   郭萌   王盼盼通讯作者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咸新区中心医院   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儿科中医特色护理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实施期间,选取7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已经对其基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认符合实验参与条件。同时,将72例患儿随机分配为两个小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护理、中医特色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从疗效评估看,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实施儿科中医特色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科中医特色护理;疗效

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儿科中有较高发病率,患儿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并且病情反复、迁延不愈。临床上对于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仅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还需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这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据悉常规护理模式效果相对一般,已经无法达到较高护理效果。近年来,中医护理已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儿科也是如此,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可在临床治疗期间实施儿科中医特色护理[1]。基于此,在以下研究中将重点探究儿科中医特色护理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时间为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共计选取72例研究对象,均为儿科收治,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对7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6例,例如在对照组内包括21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5~10岁,平均(7.8±1.1)岁;再如观察组,包括23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范围5~11岁,平均(8.1±1.2)岁。对比分析看两组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P>0.05),本次研究有意义。

纳入条件:①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②存在不同程度的呕吐、上腹疼痛、餐后饱胀等症状;③家属知情,同意参与实验。

排除条件:①胰腺疾病;②消化性溃疡;③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于对照组内实施常规护理。需定时检查患儿情况,做好记录,并提供基础护理、因素指导等服务。

1.2.2 观察组

本组需基于常规护理实施儿科中医特色护理。①情志护理:中医认为,情志不畅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医特色护理中应注重情志护理,通过与患儿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帮助其舒缓压力、放松心情,提高治疗效果。②饮食调理:在中医理论中,饮食不节是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护理期间需要重视对患儿的饮食调节,一般需指导患儿家长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③中医特色理疗:可对患儿实施腹部按摩,指导其保持平躺体位,使用右手对腹部进行顺时针方向的按摩,每次15min,每日2~3次;其次,可实施推拿,选择掐四缝、揉捏膈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每日2次,每次10min;再次,可实施捏脊,指导患儿保持俯卧位,从尾骨位置至第七颈椎处进行捏脊,每日1次,每次20min。③生活护理:良好的生活护理十分重要,护士可对家属进行生活护理的相关教育,指导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尤其要注意饮食、规律起居,并带领孩子多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2]。④穴位贴敷:还可对患儿实施健胃消食穴位贴敷治疗。药材上选择白术、太子参、干姜、焦山楂、白芥子等,在打成粉末后制成药饼,于患儿气海、中脘、天枢、足三里、胃俞、神阙等穴位贴敷,每周2次,每次4~6h。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的疗效。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肠功能较大恢复;无效:治疗后未达到以上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将对所有数据信息均进行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22.0 软件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实验期间的数据内容有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可通过“(x±s)”表示计量资料,对于后者可使用“%”表示。统计学处理期间,需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X2”作为检验工具,对其进行统计学意义分析,对于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的情况可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据本次研究数据分析看,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见表1。

表1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6

20

14

2

94.44%

对照组

36

14

12

7

80.55%

X2

13.041

P值

<0.0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嗳气、恶心等症状。虽然其并未伴随结构性的器质性改变,但长期的症状困扰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副作用。近年来,中医特色护理在儿科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效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从中医角度看,儿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脾胃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功能失调,则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积滞于胃,导致胃脘胀满、疼痛等症状。②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则气机不畅,横逆犯胃,导致胃脘胀满、嗳气等症状。③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如过食辛辣、油腻等食物,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④情志不畅:如忧思过度、情绪紧张等,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脾胃运化[3]

在本次研究中,探究分析了儿科中医特色护理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在具体护理时,非常注重辨证分析,可根据患儿的具体中医病机给予护理干预。如首先对患儿采取情志护理,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畅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相关性,因此注重情志调理,通过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患儿不良情绪,而且这也有助于改善肝的疏泄功能,进而改善脾胃运化;其次,注重饮食调理,中医特色护理强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可以减轻脾胃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与此同时,还配合实施了一系列中医特色理疗方法,如推拿、捏脊,这均是中医特色护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推拿、捏脊,可以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脾胃的功能。同时,推拿还可以缓解上腹部疼痛、不适等症状,这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积极作用。并且还采用了穴位贴敷,该方法也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能够配合以上方法起到良好辅助性作用。最后采取了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儿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知识,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保健意识,这有助于患儿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如结果中表1所示,观察组患儿在中医特色护理实施下,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44%,反观对照组为80.55%,相比之下观察组疗效更优(P<0.05)。

儿科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脾胃功能失调范畴。通过中医特色护理的实施,可以从饮食结构调整、情志调理、推拿及健康宣教等方面综合施治,以改善脾胃功能、疏肝理气为原则,达到治疗儿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从本次研究分析看,在中医特色护理实施下,可有效提高疗效、提升患儿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梦诗. 儿科创建中医特色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实践与体会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 30 (24): 65-67.

[2]鄢慧. 中医特色护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 (46): 145.

[3]张鹤,李维佳,白青云. 中医护理路径单在儿科低年资护士工作中的应用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 16 (14): 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