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浅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0
/ 2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浅议

王美玲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四小学

 摘要: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关键词:比较阅读 语文教学   研究型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由概念可以看出,比较阅读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研究型阅读。

 一、比较阅读的突出特点

比较阅读的过程,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多篇课文,从文本内部的阅读拓展到文本外部,学生的学习从较被动转化为较主动,认知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深刻的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这一篇课文”,通常是以“这一篇”为中心来学习它,反映的是“以文为本”  “教课文”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更多地体现“教师怎样教”。

而比较阅读则超越了“这一篇”的局限,打破了“教课文”的现状,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由点到线、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方法体系,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

二、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1.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共同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到阅读材料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比较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寻其共同点,领悟其规律性,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2.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就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个性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求异思维,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寻求差异,认识文章或人物的个性,以便掌握“变法”。通过求异比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个性。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比较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思维,一是求异思维,两翼协同扇动,才能飞得高远。所以,在比较阅读中求同和求异这两种思维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三、比较阅读的范围、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范围极为广阔,凡教材所涉及内容均在可比之列。从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等,均可进行比较。进行“比较阅读”需遵循以下原则。

1、实效性原则

这是比较阅读的首要原则。设计比较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样比,目的是什么?能使学生在哪方面有提升?”实施比较之后,教师一定要反思:“学生理解没有?比得有效吗?实现该原则的关键在于:1.精选材料——找出最佳配对;2.去繁取精——筛出最佳比较点。例如,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江畔独步寻花》《前出塞》《春望》,如果希望学生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更多的了解,这些诗中,哪一首是《春望》的最佳配对呢?我们最终从人教版语文教材第 12册选择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一个大悲,一个大喜,诗人悲、喜都与国事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操的材料。

2、发展性原则

教师在运用比较阅读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也逐步树立 “比较”的意识,逐步学会比较的方法、技巧,能自己进行比较阅读,独立分析、得出结论,形成“比较”的能力。这样,不仅课堂上师生间可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更重要的,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性原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情景来描述:《一个这样的老师》(即《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中,具备了新怀疑主义精神的学生“正视着”老师和邻居的眼睛说“你错了”。如果某一天、某一节课,你的学生也看着你的眼睛说:“老师,通过比较我发现……”,那么,我们的比较阅读就真正成功了。

四、比较阅读的优势

客观地讲,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比较阅读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教学中,不少教师会采用比较词语或句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据我们的了解,小学语文界对比较阅读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1.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

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比较阅读对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新颖性和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都极具优势,尤其值得大力提倡。

比较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接触性阅读,它是一种透视现象的思考性阅读,在比较阅读活动中,无论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学生对阅读材料必须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认识过程,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因此,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侧面纵深发展,提升他们思考问题的广度,激发学生提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新颖见解,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而具创造性,开阔而具深刻性。比较阅读的过程,有时就是质疑的过程,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和前人的定论,大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求证,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深刻性和批判性发展,从而激发思维的创造性。由此可见,比较阅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省时高效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和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篇课文也是如此。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篇讲读,仅仅就课文论课文、就句论句、就词论词,往往容易一叶障目,使学生难以准确地或者在更深层次上把握住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难以体会作者用词遣句的精妙,难以使知识、方法系统化、条理化。但是,如果我们把课文、段落、句子、词语等,与它们的同类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就可使学生高屋建瓴,深入准确地把握住本质特点、个性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从而由点到线地构建知识体系,提升阅读水平、思维能力、欣赏评价能力,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效果。

总之,比较阅读,让我们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设计更具实效。恰当地运用比较阅读,可以使我们理解教材的瓶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我们的学生能长期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使思维变得更加开阔、灵活、敏捷、深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而比较能力的形成必将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