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中的有效性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2
/ 2

品管圈在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中的有效性探讨

第一作者  高琼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襄阳市中医药研究所)筋伤推拿科   441000

【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手法在降低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3年1月-2023年7月阶段内,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予以选取,样本例数为2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品管圈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本次医学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干预;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

【前言】

医源性皮肤损伤是与原发疾病无关的皮肤损伤,致病原因为医疗器械、医用材料、药物、治疗操作、仪器故障等,与外科手术所致的皮肤破损、皮瓣坏死无关[1]因此在患者护理中,需要做好护理环节的管理工作,降低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风险。本文研讨品管圈护理在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预防中的作用,选取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段为2023年1月~2023年7月研究对象为82例患者,分组方法为随机分组。对照组14例患者,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6例,平均(32.18±4.16);观察组14例男7例,女7例,平均年龄(32.25±5.14)周。就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应用常规治疗与护理手段,协助患者做好各项临床检查与治疗。

1.2.2观察组

采用品管圈护理管理方法,主要内容如下:①成立品管圈。品管圈小组成员由1名主管护师作为圈长,9名护师作为圈员。共同参与到数据收集、原因分析以及对策探讨与实施等活动中。②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在经过头脑风暴之后,提出多个可行主题:在患者方面,需要将如何减少医源性损伤发生作为重要研究内容;在医护人员层面上,要将提高患者护理质量的方法以及如何规避护理操作差错作为主题。③原因分析。在完成品管圈主题的确定之后,需要对主题展开全面的分析。本次医学研究中,就出现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进行明确,主要是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随后通过绘制鱼骨图的方式,对主要发生原因进行确定。④制定对策与实施。针对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好皮肤理论知识的定期培训,开展患者皮肤损伤警示教育。科室要积极探寻患者皮肤风险的评估工具,统一评估标准,要求患者科室的护理人员能够正确掌握各种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时发现与规避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皮肤护理效果。患者及家庭进行卫生教育,告知其治疗目的,治疗中和治疗后应注意的问题,增强患者对中药知识的了解和依从性。在手术中对器械的合理运用。在进行热疗术的时候,要对治疗过程中的温度进行精确控制,可以采用电子体温计来测定体温,并设置计时设备。做好医疗器械的日常维修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灭菌标准进行使用,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用合适的器皿存放,以确保药品的品质。使用量杯,量筒,电子秤等仪器,精确控制药品用量;降低由药品品质或用量引起的副作用。

1.3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医学研究中,研究数据的处理软件选择SPSS22.0,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压伤、药物渗后皮肤损伤以及粘贴伤)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对比

组别

n

粘贴伤

压伤

药物渗后皮肤损伤

总发生率

观察组

14

0

1

0

1(7.14)

对照组

14

1

4

2

7(50.00)

χ²

-

-

-

-

6.300

P

-

-

-

-

0.012

3 讨论

医源性皮肤损伤是由于医疗程序或诊断方法引起的皮肤损伤,例如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激光治疗等都可能对皮肤造成损害。损伤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通常会引起皮肤红斑、肿胀、瘙痒、疼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溃疡、坏死等症状。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受医疗操作行为的影响,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等问题。在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之后,会对患者的皮肤完整性造成非常大的危害,还可能会诱发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出现,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效果,甚至可能引发医疗纠纷问题。因此在患者的临床治疗期间,要根据患者的皮肤状态,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最大限度的规避医源性皮肤损伤等并发症出现[2]

品管圈作为近年来新型的一种护理管理理念,将其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能够针对以往护理干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持续改善护理管理和服务质量水平。品管圈活动在具体实施中强调全员参与,通过所有护理人员共同协作,对患者的护理工作环境进行改进,提高患者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在患者护理过程中,可以将“患者

医源性皮肤损伤”作为品管圈主题,就护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明确,对现有的护理模式进行改善,提高对患者皮肤损伤问题重视度,加强对患者护理人员培训,最大限度的规避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等问题发生,保障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另外,品管圈管理模式的应用还有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工作能力和责任心,有效满足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需求[3]

本次医学研究中,就两组患者的医源性皮肤损伤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压伤、药物渗后皮肤损伤以及粘贴伤等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患者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通过品管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效果,提高了患者家属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耿益娟,杨雅岚,姜爱,等.应用品管圈手法解析降低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J].养生保健指南,2020(19):204.

[2]刘兴铃,董文斌,卢佑英,等.降低患者无创通气皮肤损伤发生率的品管圈实践[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6):2397-2406.

[3]于晓婷.提高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有效率的品管圈实践[J].保健文汇,2023,24(1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