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乡村振兴规划路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2
/ 2

新时期乡村振兴规划路径思考

朴香梅

图们市国土空间利用服务中心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建设速度的加快,乡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土空间规划是针对不同国土空间布局和发展的进一步优化,使其与乡村空间规划定位的相一致,在国土空间改造的发展过程中,只有采取相适宜的乡村振兴规划对策,才能更好满足乡村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1、乡村振兴规划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以来,对于实现村庄发展全面振兴这一总目标,各地村庄规划设计方案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建议与思路,其中包括村庄特色民宿、商业集会、农业观光体验园等,以及各类村庄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其用地类型皆尚未在村庄土地规划中明确划分,使得村庄空间布局规划落地难。当前,我国多数村庄产业布局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主要包括粮食种植、畜牧养殖等,其次为第二产业制造业,主要包括食品加工厂、轻工业制造等,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开展较少。这种单一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下的村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以农耕为主的村庄建设产能较低,劳动力缺失,导致村庄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建设发展缓慢。2)缺乏村庄全域整体长效性规划布局,村庄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缺失,村庄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严重。3)盲目追逐经济效益,造成村庄特色历史文化流失。

2、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规划措施

2.1明晰乡村地区规划定位

乡村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部分,是优化我国土地整体规划格局的重要途径。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开展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应预先明晰乡村地区规划定位。一方面,确立“全类型要素+全区域空间”的规划编制对象,综合划分乡村地区的国土空间,统一规划当地山林、农田、河湖等自然资源,巩固环境、资源安全的规划成果。另一方面,村庄是乡村区域内的上位规划对象,属于“多规合一”的综合规划。对此,应合理安排村庄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高度整合地区旅游、村庄建设、土地利用等核心要素,引导、调控该区域内的空间整治工作,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综合性要求,区分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主动挖掘其独特价值。

2.2重视乡村区域专项规划研究

由于乡村振兴规划的层次特征较为明显,在规划编制期间,需开展相应的专项规划研究工作。相关部门应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导,重视乡村区域专项规划研究工作。1)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经济建设提出更多要求。为发挥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需推进现代化农业与乡村产业的融合,构建乡村产业体系。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明确乡村地区现有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及空间布局,优化产业体系。其中,乡村产业在后期架构时,产业定位需以乡村、农业为本色,以旅游、农产品生产为特色。2)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宜居”要求,乡村建设应以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质量为方向,科学规划、布局农村居民居住点、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筑物。乡村空间整治应重视落实建筑选型工作,统一管控乡村整体风貌。此外,在居民点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交通、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的合理性,规划思路应坚持“近镇近路、近业近田”原则,居民点的建筑空间布局应充分融合乡村环境。3)基础设施是乡村区域的重要专项研究内容,应高度重视乡村交通体系规划,确保乡村交通与周边公路网络的衔接性,如高速公路、过境公路、村庄集聚点连接线的规划对高速公路宽度、面积、等级的影响。4)要充分肯定、凝练、发掘和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对村庄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引入地域文化,可以更好的体现村庄独特的地域特性,从而使村民牢记村庄文化,使村庄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并且通过引导村民在街巷中举行文化活动,使村庄更加充满传统的人文气息,增强村庄的街巷活力。要用好微信、微博、短视频等,通过网络直播、网络购物等方式,原汁原味展现乡村文化风貌,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2.3借助国土空间规划完善乡村空间布局

在专项规划研究背景下,可借助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完成乡村空间布局,进而推进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相关部门应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前提,根据产业、乡村建设、自然资源条件等,划定乡村生态、农业、基础建设等功能性空间。1)结合各专项规划用地需求,分析乡村空间平衡,并按照流量、减量规划标准,优化乡村各区域用地布局,借此综合调控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居民点、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空间安排。但是,在改进乡村空间布局、开展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时,相关部门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积极构建乡村区域的生态屏障。2)根据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完善空间控制边界划分工作。对于交通廊道区域内的住宅基地,以及高压廊道范围中的产业用地,需及时调出并划分二次建设区域。除此之外,明确乡村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基地的空间布局,并结合第三产业需要,在乡村道路节点设置公共服务设施。

2.4结合实践型规划需求落实编制工作

在结合实践型规划需求,落实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时,相关部门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确立乡村居民主体作用规划编制应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从村民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规划各村庄建设用地、农田建设空间,高效整合乡村环境、基础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同时向村民普及规划编制工作内容,听取相关人员意见,明晰土地归属权,并且充分考虑村庄集体利益,发挥乡村居民主体作用,调动其参与、实施规划的主动性。2)简化乡村规划成果的表述形式在符合相关部门存档、审批标准的基础上,确保规划成果简明易懂,使其成为村规民约。争取将乡村规划做成规划文本薄,管制规则具体、图文丰富,为村民理解、配合实施乡村振兴规划打好基础。3)制定规划项目实践方案针对文化、环境、耕地等类型的规划项目,制定可操作性的开展方案,同时明确各项目投资、用地规模、实施计划。

2.5 平衡规划设计与村民自治

村民和管理实体是村庄规划的实施主体,规划应该具有可读性、落地性,因此需要深入挖掘地方价值,整合地方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综合发展。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需要因地制宜的策划、产业形态的科学定义,以及培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产业吸纳劳动力促进乡村发展,重视乡村在经济、文化、政治、生态方面的自主性,规划应该体现乡村自身的价值观和特殊性,同时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中政策与规划的引导力与控制作用。国土空间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地方和乡村社区层面则需要“还权赋能”,提高乡村自组织的自治能力。同时,在政府与乡村间建立协商机制,增强包容性和参与性,鼓励乡村自主探索创新。如构建一套多元主体参与,上下、内外结合的“网络化”发展型治理模式;探寻田园宜居模式等。在我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乡村,乡村蕴藏着历史积累的生活智慧,只有深度挖掘地方性文化资源,通过“文化激活”“意义建构”等方式提升乡村宜居环境,才能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村庄规划目前重点关注历史文化传统村镇的保护与维护,严格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和民居的保护范围,确保历史文化建筑与环境的完整原真性不受破坏。

结束语: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对乡村层面的规划管理和事权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融合发展也要求未来在乡村一级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些背景下,未来乡村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乡村规划需要在充分认识当下现实问题和矛盾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对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呼应,创新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规划定位,这也是下一步乡村规划改革走向深入的关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