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2
/ 3

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

汤向荣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214443)

摘  要:社会责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课程思政是指将各类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形成学科协同效应。将课程思政融入生物教学,发挥教材内容、乡土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开展“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践行社会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课程思政  生物教学  社会责任  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将社会责任列为“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社会责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明确了高中生物学科社会责任的教育目的,从学科视角明确指出了提升学生社会责任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要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和能力,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本文从发挥教材内容、乡土资源中的思政元素的作用和开展“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等方面,探讨寓课程思政教育于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具体实践。

1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指将各类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形成“立德树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学科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将课程思政于无形中与各学科的知识教学相融合,融入学科教学的过程及各个方面中,从而达到立德树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目的。

1.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因此,高中阶段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十分必要。

1.2生物学科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科学思维培养中引导学生确立生命观念,在生命观念养成中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生物教学融入思政教育,能充分挖掘育人价值,在潜移默化中的发展学生,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解释和尊重生命世界,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在生物学知识学习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素养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2 社会责任的内涵

    国家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社会责任是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2]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是在科学探究的开展、生命观念的形成、科学思维的培育等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认同与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和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认可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健康生活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培养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高尚情感,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2关注与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科技、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关注并积极参与生物学的热点问题的讨论交流;广泛了解现代生产生活中生物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正确行为。

    2.3辨识与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环境问题,对生活中的伪科学和迷信能够正确辨识,并能引导身边的人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积极参与当地的环境保护实践,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健康生活的理念,践行社会责任与担当。

    2.4评价与反思: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生物技术的革命力量,辩证地认识现代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实际运用中所表现出的双重作用,客观评价并总结反思各种生产、生活行为对社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并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生物学科社会责任作为科学的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责任担当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生物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突破口和切入点。

3寓思政教育于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

    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思政元素与生物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融入于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融入于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践行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培养正确的、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意识。

    3.1用好教材中思政元素,体现社会责任培养价值

    人教版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是寓思政教育于生物教学,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

    3.1.1用好教材生态内容,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高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模块中的第4章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第3节“生态工程 ”,是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可结合当地长江资源,以“长江大保护”为依托,设计“长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内容(见表1)。通过该主题教学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理解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稳态和平衡等观念,明确认识到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根本保障,从而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道德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担当起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

表1长江大保护主题学习内容

本土教育资源

思政资源

生物学概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长江大保护

——长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文明

结构与功能观,稳态和平衡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观等

生态系统中的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足迹;生态学原理;生态工程原理——整体原理、协调原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生物富营养化;生物富集作用。

道德法治

遵纪守法,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等

社会责任

环保意识、绿色低碳生活意识,公共参与意识

家国情怀

理想信念、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等

     3.1.2用好教材相关栏目,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人教版高中 《生物学》在教材的篇首和每个章节中安排了 “科学家访谈”、“与社会的联系”、“生物科技进展”、“生物科学史话”、“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科学·技术·社会”、“拓展应用”等相关栏目,这些栏目不仅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色和育人价值,更是开展思政教育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优质资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

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五个模块的篇首都以“科学家访谈”代序,采访了施一公、袁隆平、许智宏、方精云和杨焕明等五位院士,分别介绍了五位科学家的科研经历、爱国情怀、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及其贡献,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思政教育价值。通过学习能让学生知晓中国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明确在生物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观等社会责任。

    又如高中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设置了“生物科学史话”、“生物科技进展”和“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分别安排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的诞生、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酶为生活添姿彩、骨髓移植和中华骨髓库、秀丽隐杆线虫与细胞凋亡研究”[3]等内容。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影响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从而让学生树立起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课时少进度紧以及教师的不重视等主客观因素,这些栏目内容往往都被教师忽视而省去,失去了其应有的育人价值和教育作用。在教学设计时,这些栏目内容可以通过设计成新课导言、任务情境、阅读思考、课前自学等形式,有效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之中;有的栏目内容还可以设计成微型课题和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研究,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达到了教育育人的目的。

    3.2整合乡土资源,践行社会责任与担当

新课标中指出,培养社会责任要“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2]

江阴位于长江之南,境内有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沿江岸线进行了高强度开发,江阴经济得到了持续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也给长江江阴段带来了沉重的生态负担。2016年1月习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拉开了“长江大保护”的帷幕。开发以“长江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系列校本课程,不仅能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生物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树立学生报效家乡、建设家乡的观念,而且也为学生践行社会责任与担当,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见表2 )。

表2 “长江生态保护”校本课程内容

    课程

课时安排

课程1

江阴段长江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课程2

长江鱼类多样性

课程3

长江三鲜养殖

第1课时

江阴段长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调查

长江常见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长江水质观察及及微生物检测

第2课时

江阴市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参观学习

长江鱼类多样性原因调查

池塘、鱼苗、放苗的选择

第3课时

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调查

长江三鲜与生存环境

河豚养殖

第4课时

长江流域生态治理、修复的措施调查

申港三鲜养殖园实地考查

刀鱼养殖

第5课时

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实地考查

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

鲥鱼养殖

第6课时

护长江生态、保护家园环境的主题宣传

长江鱼类多样性图片展览

河豚、刀鱼、鲥鱼养殖的疾病防治

长江江阴段沿岸实地、长江大保护展示馆、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保护区、博物馆、生态环境局、申港三鲜养殖园等,都是我校的社会责任培养基地。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拓展了生物学科的知识面,而且让学生能全方位地了解长江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过程,了解当地政府采取的“三进三退”(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全力保护母亲河)的长江大保护的相关举措,知晓一代代江阴人为保护长江渔业资源,修复长江生态,恢复和保护长江生物种类多样性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从而激发建设美丽家乡的热情,树立保护长江生态、保护家园环境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总之,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有效方式,在生物教学中,发挥教材内容、乡土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开展“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践行社会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

[3]夏瑞祥.利用教材自主阅读栏目 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以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2019年版人教版)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