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保护中的历史文化建筑产生的问题与策略—以天津五大道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3
/ 2

浅析在保护中的历史文化建筑产生的问题与策略—以天津五大道为例

高 韦

120106198508192048

摘 要 : 天津五大道的历史建筑和街区的保护工作启动早,较完善,但在社会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保护和发展同样存在矛盾,本文以天津五大道为论题,从发展中的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适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 :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发展;

1绪论

历史文化建筑形成的街区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发生了改变,使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现状能更好的体现场所精神,继承和发展,需要对当代人生活方式变化进行分析,并加以提升,进而延续地域文脉,促进区域有机更新。

2天津五大道历史保护与发展现状

天津市政府对五大道保护工作启动较早,保护区整体风貌保护完好,街道格局、绿化、围墙界面、街道小品等也受到较好保护和控制。1、1996 年编制的《五大道地区建设管理保护规划》规定:建筑密度不得超过 38%,檐口高度不得超过 12米,核心区不得超过 8 米。2、 在 1987 年和 2008 年开展的第二、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分别对天津五大道近代建筑群进行了详细调查。3、1991 年和 1998 年天津市文物局在五大道地区分别确定 12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区级文物管理单位确定了多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制作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2005-2020)》中明确要求“重点保护好五大道等历史街区”。4、2011 年,天津市政府在 2005 年“五大道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保护规划——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3、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伴随天津五大道进一步作为文化锚地的定位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旅游地的游览,餐饮等一系列实际的需求的产生,商业空间的植入,对少量住民的住宅进一步挤压,降低当地无法动迁居民的生活品质。我们在走访当地居住民获得了一些客户原声,获得了在五大道被城市定义为文化锚地和城市名片的同时,也因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带来了新的社会热点问题,接下来我将从几个人群出发,分别阐述各使用人群在五大道日常游览、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列矛盾问题。

微信图片_20231114112555微信图片_20231114112607微信图片_202311141126071

(五大道新建筑 自摄)                       (五大道巴洛克日式二层小洋楼 自摄)

3.1 小尺度街区单行系统与节假日载客量之间矛盾

随着五大道历史街区和万国建筑群的名气日益响彻国内,这里在节假日和周末都是人流聚集的场所,尤其以五一、十一、春节等长假中矛盾更为显著,游客到达五大道的方式是地铁,自驾、出租车等,这客流量和原以新都市主义单行道,宜人的尺度街区矛盾甚大,道路路幅多为双车道单行,但大量游客临时停车、大量的车辆汇集,对于街道的容纳程度来看是非常饱和的,这导致街区的交通拥堵,另外,天津作为自行车的王国,慢行系统还有许多自行车、电动车,特色游览马车等,使原有街道更加捉襟见肘,在节假日缺乏管控,使所谓景区的出行不便利,失去原期待的慢生活街区的调性,甚至会在紧急情况之下,缺少快速反应的应急生命通道。

3.2 五大道原住民生活不便

五大道作为旅游区,放假的时候游客超级多。住在五大道的人生活不方便。根据节日情况有的路都要封,不能过汽车,市民反馈市场有点儿远,想买基本生活需求的东西就要走出景区,到生活区域进行购买。

3.3教育配套加剧高峰期车辆与街道尺度的矛盾。

五大道区有三所重点小学及若干幼儿园,上学和放学有大量的车辆需求,这里现状拥堵不堪,恶劣天气校车无法临近。

3.4一般保护建筑破旧不适宜居住

一般保护建筑(或临近五大道相同风格建筑群),公产产权居多,居住的房子内 ,老旧破烂,蚊虫蝇蚁多,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管线老旧,冬季透寒,夏季不易安装空调等。

4、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问题的背后原因分析

4.1文化锚地与日常居民使用存在矛盾

伴随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在电子时代,生活节奏加快,对于老的英式花园组团街区的规划慢节奏生活固然令人神往,但面对现实日常我们不得不考虑衣食住行,养老,接送学生这些人间烟火,这与文化锚地的文化标签固然是冲突的,但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劳动人民,我们塑造城市文化名片的同时,首要考虑的也是使用者的需求,并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找到平衡历史街区文脉与满足当今日常生活需要的方法。

4.2文化传承冲突

过去的历史是一段近代侵略的屈辱史,这些美轮美奂建筑群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中国的迅猛发展,让我们更要回首审视过去,现在,以史为鉴,不重蹈覆辙。那么处理好文化传承和当今的中国式文化复兴、文化自信看似也有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如何趋利避害,去伪存真,去其糟粕也是我们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的内在精神。

4.3庞杂的建筑群修复费用高昂

上文中提到自1996天津市政府对历史建筑和街区的保护工作就已经启动,经过数届政府和规划部门的努力,已经将天津五大道的文化名片推广至全国享誉盛名,但我们看到的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房屋建筑老化, 交通问题,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社区配套,活力商业的需求是伴随时间不断发展的,那么是否有一条道路或者一种机制可以在有限的政府投入下,形成良性循环,并伴随信息时代高速发展实现自主更新呢?

4、五大道进一步保护发展的优化策略

4.1实现五大道的有机更新

如上海的张园是规模最大的石库门建筑群,建有170多幢不同风格的建筑,被称为活着的石库门博物馆。作为上海中心城区首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张园采用了“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模式进行保护性修缮。五大道可采用张园方式进行征收房屋,修缮,确保五大道历史风貌的延续性,这些征用房屋为一般建筑,但大体建筑风格和形象极具风格,可进行业态更新变为商业配套,设施配套,进一步满足游客、居住民的老人及儿童的配套使用需求。一方面改善了房屋修缮的品质,另一方面对社会进程中不断满足使用人群需求。

4.2促进区域开发中的自主更新,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并举

庞杂的建筑群修复费用高昂,但从政府单独提升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费用预算,我主张政府主导公共区域,如进行小市政管线的更新,加强建筑的保温性,整体提升风格要严格按照历史街区风貌的材料饰面,肌理进行提升,尊重历史建筑的原貌和风格,保护历史建筑的材料和结构。切忌修缮脱离历史街区的历史沧桑基调,要整体统一和谐;在此基础之上,此更新应该加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关注社会各团体之间的协同配合,并将其多元诉求体现在更新策略的制定实施中,形成集政府、开发商、居民和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更新主体。

4.3适老和儿童友好在历史街区中的提升

    外部环境指老人处于社区中对城市界面、街区环境,社区组团等感知,老年人心理活动上留恋过去,需要时间来适应新事物,他们对植物生生不息向阳而生,积极的环境营造好感度高,高绿化率,微气候良好,空气净化和湿度适宜更具有倾向性社群活动增加对社区环境的熟悉和同辈长者的沟通交往,进而熟悉环境,提升心理的归属感。进一步完善无障碍设施和送货、食堂、护学关怀,使老人照顾隔代接送孩子更加得心应手,使老人价值感进一步提升。同时,通过改善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提高历史建筑的功能和利用率,让历史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实践, 沈宏庆

【2】历史街区动态保护因子研究——以天津五大道为例,刘辉 天津:天津大学,2011

【3】基于微更新的历史街区活力再现研究 , 孟运五 ,2021

【4】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工艺研究,代吉元,2020

【5】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护与发展——以永庆坊为例,罗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