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4
/ 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谭赤珠

420102196403132053

摘要:我国生态修复研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关于生态修复研究的发展速度迅速迅猛,而且发展事态依旧强劲。随着党的十八大会议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至更高战略高度。自本世纪以来,我国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因此国家也尤其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做好这项工作,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修复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情,更是需要全社会携手一起解决的工作。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用

引言

近年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强调的是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充分遵循自然演化规律,然后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自然演替过程。生态修复的最终目的是避免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并尽可能的降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为我国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对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可起到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

1  水土流失的危害

随着人口增长、农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等因素,造成了大量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降雨和灌溉,土壤表面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生态退化。(1)降低土壤肥力。长期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养分的严重亏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2)加剧干旱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降水入渗少,流失多,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小,从而导致土壤含水量低,作物生长不良,产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3)破坏土地完整。暴雨径流汇集后由沟头流入沟谷,导致沟头前进,沟岸逐步扩张不断蚕食土地,进而造成交通道路毁坏,甚至危及到下游村庄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生态修复机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修复便成为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看,生态修复就是遵循生态恢复学规律,凭借大自然的自修复能力同时以人工干预为辅,使退化的生态系统尽快恢复原有形态。可以说,生态修复是一项非常复杂繁琐的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依赖于大自然发挥自我修复能力,同时人类加以科学引导。其内涵是:充分遵循生态系统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工程等技术,尽可能的减少甚至消除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使自然植被恢复至原始状态,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如初。

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

3.1  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许多种,因此面对出现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案,首先要了解流失的原因在提出解决方案是最合适的,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自然演变过程中有自己的规律,并且自然有很强的恢复能力,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水分循环、植被、气候等相辅相成,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一个平稳的生态系统。因此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尊重生态保护,控制住部分永久占地,减轻施工中一些临时场地使用,施工要遵循当地的地理环境,利用自然的修复能力,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实现生态和建设协调发展。由于水利施工涉及到的水资源比较多,工程要根据实际进行建设。例如对附近区域进行围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修建大型的水库来防止水流对当地土壤的影响,引导生态环境走向好的发展方向,施工中坚持分级分块原则,确保生态自我修复发挥最大功能。

3.2  过渡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部分水利施工需要对附近进行过渡开垦才能进行施工,因此要采取对应的修复技术,此时的技术就是退耕还林,我国这项政策执行了很久了,根据规定来看,坡度在25度以上的区域需要按照退耕还林的政策对生态林草系统进行构建,就可以使大于25度的农田得到实际的开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把生态保护工作落实到位,对当地的坡地进行调研,关注人口维度,村庄以及道路的改造,确保当地情况得到充分了解,确保水土资源满足当地耕作的要求。也有部分区域是因为樵采导致的,需要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对于出现问题的区域进行好封闭处理,封闭年限按照当地情况而定,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修复。部分区域的粮食种植用地要减少化肥的使用,在农家日常生活方面,要减少对柴火的砍伐,推动资源保护理念,减少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复垦覆土和绿化用土的需求,结合占地的情况对表土进行剥离等方式,在施工前期突出对当地土壤进行剥离的方案,根据施工的进度,对适当区域的表土进行收集,保护当地的土壤资源,为后期复耕、绿化提供保障,避免工程对附近环境造成影响。

3.3  经济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部分区域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建设,进行水利施工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施工对生态造成破坏,这时候就需要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处理。利用林果套种的方式进行修复,确保土壤的肥力不受到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山坡的坡度,确保植被的种植在理想范围内,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利用这种方式把当地的土地利用起来。还可以利用植被轮作的方式进行恢复生态,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对生物链的特点进行研究,采用有效措施,让生物链恢复以往的情况,利用农田循环经济机制的方式让生物链得到快速恢复,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3.4  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当地的生态平衡会受到影响,水利施工完成以后要对当地情况进行组织分析,对影响的因素采取针对性方案,设计出调整和改善方法。在施工时要确保当地的植被正常生存,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植被进行种植,确保生态处于一个理想状态,依靠这种方式确保水土不会发生流失。还要关注当地的生物覆盖率,避免水土流失现象逐渐严重,把生态的情况控制在一个点。

3.5  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部分的水利施工沿着河岸进行的,这就需要沿河生态修复技术来保障生态环境,减轻生态破坏的影响力,让沿河的生态向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在进行河流的生态环境修复时,如果遇到生态环境破坏单一的情况,需要关注河流内的发展情况,确保河水不会被建设所影响,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断面形态进行修复,设置河槽、护堤池等,让生态环境基础建设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3.6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部分水生植物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污染,让环境得到共存,利用生态环境的竞争关系来保障生态环境,可以控制水中植物的繁殖,利用水中营养物的吸附能力,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确保生态得到保护。目前水环境的保护所用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是人工湿地技术,这种技术广泛运用在各种污染处理过程中,有着很突出的优势。可以改善水质,通过理想的方式完成对水资源的净化,在如今生态修复过程中利用湿地的面积消除水中的浮游物,净化水资源,实现对生态的修复。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建议今后可在生态修复演替进程、修复能力及修复区域技术措施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作为我国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同时加大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为生态修复工作服务,为我国大面积水土流失区的生态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苗德志.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海河水利,2022(02):34-37.

[2]高英英,贺雪丽.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工程与装备,2022,49(0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