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的设计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5
/ 3

中职计算机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的设计与实施

王健

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天津 300300

摘要:岗课赛证融合模式是一种通过岗位实践、课程教学、技能竞赛与证书考核等的融合,有效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先进教学模式。文章以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并围绕基于就业需求构建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借助课证融通提升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立足因材施教原则进行人才分类培养、加强课赛融合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分析岗课赛证融合模式下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岗课赛证;育人机制;设计实施

引言:为满足新时代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被引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中。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契合中职教育特征,符合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能促进中职学生高质量就业。但部分中职学校在实施岗课赛证融合模式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课程与岗位对接不紧密、实践与竞赛联系不深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相符以及证书的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等。这就需要相关教师结合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路径。

1“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

1.1产生背景

“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是将职业岗位、学校的育人课程、职业技能竞赛及职业技能证书进行“四位一体”相互融通,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相对接,为产业提供更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新时代背景下,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引起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层次和素养需求的提升,但中职院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与行业对接仍不够紧密,产教融合育人的模式仍不够完善。人才层次的提高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因此产业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也促使中职院校对育人模式的改变。为了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技能人才,中职教育需要创新体现育人模式,学校、企业及行业协同优化中职育人模式,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较为复杂,涉及产业、教育、竞赛及证书这4个不同的系统,在运行机制、发展策略、行动准则、改革方式及主体构成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逻辑上要厘清这4个系统,并进行融合,需要中职院校与产业、企业共同推动育人模式的改革。

2、岗课赛证融合模式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困境

2.1课程体系与岗位对接不紧密

部分中职学校虽然在专业建设中开展了企业调研以及课程论证,但在真正实施岗课赛证融合模式时并没有开展实习培训,或者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与岗位对接不紧密。这使得部分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但因缺乏相应实训,而难以有效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2.2实践教学与竞赛联系不深入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增加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职业技能大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然而,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实现课程实践与竞赛的深入融合,导致技能竞赛呈现精英化趋势,这不利于所有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升。

2.3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符

当前,我国计算机行业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面临用人难的情况,另一方面部分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毕业后很难找到对口工作。这表明,我国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不符的情况。

2.4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技能等级证书与其校内的成绩单作用同等重要,考取证书的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目前很多证书虽然含金量足够且考取难度较大,但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却不高,这使得学生考取证书的积极性不高,给课证融通实施带来了一定阻碍。

3、岗课赛证融合模式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3.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在岗课赛证融合模式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以更好地达成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课程设置的设计,即在设置课程时要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为他们提供更加实用的知识和培训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实习环节的设计,既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项目实战,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2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原则的核心在于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真正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岗课赛证融合模式下,首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并通过带领学生切实参与到真实工作中,让学生体验工作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最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如技能培训、实践操作等时要充分考虑实际应用场景,以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3“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实证研究

(1)构建“课岗、课赛、课证”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紧密对接信息技术产业的岗位需求,如联合天津市计算机企业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将新技术、新标准及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专业化、多样化的学情及因材施教的需求,建立了层次化、模块化的课程模块,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了“课岗、课赛、课证”贯通的课程体系。专业课模块及通用能力模块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同时使其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本能力。①课岗融合模块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网络管理与运维、网络应用程序开发、大数据应用等课岗融合课程模块,将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和标准引入课程,并制定对接岗位的课程标准。②课赛融合模块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电商直播、物联网应用、大数据应用与服务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融入课程建设,并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学生与教师的竞赛机制,以赛促教,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③课证融合模块中,专业教师深度参与《人工智能职业能力等级评价证书》、《大数据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等国家及省市职业标准与规范制定,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电商直播、物联网应用、大数据应用与服务等新技术与新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岗位能力培养模块,引入天津市计算机企业的1+X证书,将其作为课程学习的行业检验,将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融入课程,拓展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兴趣导引模块重点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在学有余力的学生中进行拔尖人才的选拔,重点培养其创业能力、项目研究能力等。

(2)由名师引领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多年来,专业通过不断深入的校企合作,以教学名师培养为目标,逐渐形成了“教学名师+产业导师”的教学团队,服务华北地区智慧互联产业人才培养。在校内教学名师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更好地服务产业人才培养。目前专业已经形成了学校教学名师+产业导师领衔的双带头人专业教学团队,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学校与企业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向同行。

3.4岗课赛证融合模式的特征

(1)注重实践性。传统的中职学校教学通常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实践教学较为缺乏。而在岗课赛证融合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用行动检验知识,进而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职业知识与技能。

(2)具有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岗课赛证融合模式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职业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服务。具体来说,岗课赛证融合模式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其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市场需求,最后可以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从而推动行业发展。由此可见,岗课赛证融合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值得探索和推广。

3.5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1)契合中职教育特征。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实现对接,而岗课赛证融合模式刚好有效契合了中职教育这一特点。在岗课赛证模式下,中职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岗位实践、职业技能等级竞赛以及证书考核等方式,大幅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满足岗位要求。

(2)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这给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较大难度。计算机技术的升级丰富了其功能,提升了其性能,但也增加了其操作难度,对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岗课赛证融合模式能够拓展学生的专业范围,有效实现人才的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3)促进中职学生高质量就业。中职学生在毕业后要直接进入人才市场,寻找和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岗课赛证融合模式能够合理融合岗位实习培训、技能证书考核以及技能竞赛等多种教育内容,让学生拥有远超其他求职者的经验和能力。这样,学生更容易获得企业的青睐,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4.岗课赛证融合模式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育人机制的实施设计

4.1.基于就业需求构建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为了有效提高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办学目标,基于就业需求,构建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全面了解市场上有关计算机专业的岗位工作要求。还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机会,以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在第一学年,中职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通用技能,并通过积极应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导学法以及模块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第二学年,中职学校要深入分析合作企业的计算机岗位特点与要求,针对性完善课程体系,并针对不同岗位的特定能力要求进行针对性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岗位的能力培养要求,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网站建设、文字排版、机房维护以及网络中心等多个岗位的实践练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最后一学年,中职学校要对接职业岗位,开设高质量的实践课程,以使学生能够快速成长为合格的企业人才。

4.2借助课证融通提升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

课证融通的基本原则为证书进入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融合各类和专业相联系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实现课证融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大多是由专业评价鉴定机构所出具的认定证书,这些证书代表着学生的某项职业技能水平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并得到了国家的认可。高含金量的证书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极为重要,尤其是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课证融通,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教师要基于素质、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要求,融合证书考核内容规范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严格筛选出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地补充新的专业知识,并在日常教学中合理融入课证融通,以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化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再次,教师要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将教学知识点和证书考核内容进行融合,设计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并基于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讲解,以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相关知识。最后,教师要基于技能证书为主、理论证书为辅的原则,引导学生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从而使学生未来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可以更具竞争力。

4.3立足因材施教原则进行人才分类培养

在课证融通视域下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结合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针对性教学,以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首先,教师可将人才培养方向分成两类,分别为现代学徒制和技术应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向要求教师基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开展专业教学,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向要求教师主要以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为目标进行教学。最后,教师要基于不同发展目标学生的不同特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进行针对性学习。

4.4加强课赛融合实现教学质量提高

技能竞赛是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路径。中职学校可通过课赛融合,丰富教学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创造能力,有效提高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使学生在备赛、参赛的同时能够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从而能够与企业计算机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在组织学生参与比赛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参赛学生一同组成训练团队开展集中式训练。训练内容要以本次技能竞赛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为标准,集中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学生在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不但计算机技能水平会显著提升,还会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行针对性强化。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面临着较为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想实现高质量就业,中职学校就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发展学生职业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要立足于岗课赛证融合模式面临的困境,从多角度、多层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职业岗位、课程体系、技能竞赛以及课证融通,以有效提升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国家发展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计算机人才。

课题来源:天津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3年度科研课题,课题名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研究-以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课题编号:XHXB2023B069

参考文献

[1]陆雪萍,冯子芳.“岗课赛证”四维融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2,11(31): 84-86+120.

[2]麦秀芬.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西教育,2022(14):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