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患者采取院前急救干预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6
/ 2

中暑患者采取院前急救干预的研究

王钊 刘旭恒通讯作者

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  重庆市 40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中暑患者采取院前急救干预的研究。方法:该研究总共纳入82例研究对象,均是2021.07月至2023.07月到医院诊治的中暑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急救干预,n=41)与研究组(院前急救干预,n=41)。对比两组的降温效果及急救满意度。结果:在救治30min后的体温及急救满意度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中暑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干预的效果确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暑;院前急救干预;降温效果;急救满意度

中暑属于夏季最常见的急性病,主要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丧失过多、汗腺功能障碍等所致,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给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故尽早诊治中暑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鉴于此,该研究主要分析院前急救干预用于中暑患者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将中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段在2021.07-2023.07,研究例数共8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研究组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区间范围在23岁至74岁,平均(47.52±13.26)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范围在22岁-75岁,平均(47.95±13.48)岁。对比两组各项信息的分布情况,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急救干预,研究组展开院前急救干预,详细措施为:

(1)出诊干预:接听急救电话后,需立即通知急救医生及护士准备急救物品并随车出发,要求接听急救电话3min内出发前往现场。急救医护人员赶往现场途中,再次联系拨打急救电话的人,询问患者发病前的情况,比如发病前是否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是否出现口渴、头晕、呕吐、昏迷、休克等情况,并初步判断病情和制定抢救方案。通过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转移至温度为20oC~25oC的空调房内,使用电风扇进行降温;将湿毛巾敷在患者额头,解开衣物让其休息;若存在呕吐症状需将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若未存在呕吐症状且意识清醒者可让其服用含盐饮料。

(2)现场急救措施: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需立即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体征,评估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急救处理。①补液:针对中暑症状较轻者,急救医生指导护士为其服用藿香正气液和4oC的0.9%氯化钠溶液;对于中暑症状严重者(比如意识模糊的热射病患者),需帮助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若出现严重肌肉痉挛,需静脉注射10%的葡萄糖酸钙。同时,给予患者补充水分、盐分,待意识清醒后送至医院进行治疗。②清理呼吸道:中暑症状严重者常伴有意识障碍,不能自行排出呕吐物、分泌物等,增加误吸、窒息等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性。医护人员应协助患者采取平卧姿势,头部偏向一侧,动态观察并清理其鼻腔、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确保呼吸道畅通。

(3)转运干预:①降温护理:完成简单急救处理后,将患者送入救护车上,由于其在救护车内的时间相对较短,需采取各种措施降温,包括下调救护车温度,为患者配戴冰帽对头部进行降温,找准股静脉和颈静脉并放置冰袋(注意放置冰袋冻伤局部皮肤)。若患者出现寒战或抽搐现象,需注射相关药物以减轻症状。②在转运过程中,密切关注各项体征,并联系科室,保持沟通,上传患者相关信息,做好抢救准备,待到达医院后开通绿色通道送入急诊科进行抢救治疗。

1.3 观察指标

(1)降温效果:救治30min后,测量两组的体温。

(2)急救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t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2%表示计数资料,当所计算出的P<0.05时则提示进行对比的对象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降温效果

在救治30min后的体温上,研究组为(38.62±0.47)oC,低于对照组(39.26±0.53)oC,差异较大(t=5.785,P=0.000,P<0.05)。

2.2 评价两组的急救满意度

干预后,研究组中非常满意23例,基本满意18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56%(40/41);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8例,基本满意16例,不满意7例,满意度为82.93%(34/41);研究组较对照组,其满意度更高(x2=4.987,P=0.026,P<0.05)。

3 讨论

中暑在临床较为常见,通常在夏季出现,临床上表现为多汗、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若未及时处理可引发脏器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安全[2]。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促使中暑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因其具有发病比较突然、病死率高等特点,在急救过程中需加强临床干预[3]

既往临床对中暑患者主要采取常规急救干预方案,但干预效果不理想。院前急救干预是一种新型急救辅助手段,其将患者作为急救护理工作的核心,通过优化急救流程,达到缩短就诊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护理目的

[4]。该研究发现,研究组经院前急救干预后,其降温效果及急救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是:与常规急救干预相比,院前急救干预通过总结既往抢救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医护人员的具体职责,优化急救流程,重视院前急救环节,从而稳定生命体征,为院内急救赢取更多的时间,加快病情康复速度[3]。院前急救干预通过提供出诊干预、现场急救干预(补液、清理呼吸道)、转运干预(降温护理)等,有利于提高降温效果,缩短降温时间,促使患者对此次急救效果更加满意[5]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干预用于中暑患者的效果良好,有利于加快体温恢复正常的速度,提高急救满意度,值得临床加大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何玲玲,吴红兰,曾美蓉.亚低温治疗仪联合针对性护理在急诊重度中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09):182-183.

[2]梁秀丽,全柏惠.无缝链接急救护理模式在重症中暑救治中的应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08):124-125.

[3]陈秀卿.集束化护理在重症中暑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6):183-184.

[4]许建.对中暑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和院内急诊救治护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9):134-136.

[5]金燕.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热射病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06):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