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区域产业同构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7
/ 2

陕西省区域产业同构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

冯赫然

西北工业大学 邮政编码:710100

摘要:为了分析产业同构是否符合长期健康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是否为经济发展必然阶段,本研究采用份额偏离分析法对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进行了详细分解,包括地方增长份额的偏离部分(Nj)、产业结构的偏离部分(Pj)、以及地区竞争力的偏离部分(Dj)。通过深入研究这三个部分的数值及其正负属性,能够量化评估陕西省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和结构适配性,有助于深入剖析和分析陕西省各级行政区产业的同质性。这将为陕西省产业构成的优化提供有益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区域产业同构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产业集聚急剧增加,加大了区域不平衡,涵盖东北西三区域、省市县城乡。鉴于地理、历史、文化、语言差异,陕西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陕北专注能源化学,关中陕南城市主要发展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食品、药品、新材料等产业,高级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在西安经济区。这导致陕西经济上明显区域差异。文章深度分析陕西三大产业竞争力和结构合理性,剖析受行政区域影响的产业同质性,提供产业升级参考。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

二、区位经济发展回顾

陕西省的陕北、关中、陕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2020年GDP数据显示,关中、陕北、陕南分别贡献了64.56%、21.74%、13.7%。人均产值方面,关中为65283元、陕北为96297元、陕南为44150元,陕北明显领先。2020年陕西各地经济状况详见表1。这一区域差异长期存在,2015年至2020年,陕北占比增加0.4%,关中减少0.5%,陕南基本稳定。表明近年来,三个区域的经济差异持续显著,尤其是关中的经济比重逐步上升。

三、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研究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广泛方法。通常以大范围地区为标准,将特定时间段的区域经济分为增长、结构差异和竞争力部分。通过分析优劣势产业揭示结构性问题,确定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方向。该方法起源于1940年的巴洛报告[1],经过1943年Daniel Creamer[2]的研究后,在20世纪60年代后得到广泛应用,涵盖多个学科。在中国,自1980年代晚期被杨开忠、周启业等[3]引入后,广泛用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力、产业变动、竞争力、贸易、收入构成与消费变动、区域学科构造以及空间依赖性分析等领域。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区域经济增长率分解为增长份额与偏离份额两部分,又将偏离份额分解为结构份额与竞争力份额,其表达式为:



(1)地区增长份额

RS表示地级行政区第i产业按照全省GDP增长率可能实现的潜在增加值。若,则地区增长份额为正,也即该地级行政区GDP或第i产业增加值高于潜在增加值,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反之,反是。

(2)结构偏离份额

PS是指第i产业在地方行政区域的增加值,计算方法为全省第i产业和GDP增长率的增长差额。PS大于0表示该产业在陕西省为强势,反之为弱势。

(3)竞争力偏离份额

DS表示第i产业在区市的发展水平与省范围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额。若,说明该地区经济实力或第i产业在省范围内具备竞争优势。反之,缺乏竞争优势。

其中,G为GDP增量,表示该区市第i产业增加值,R表示省GDP增长率,表示省第i产业产值增长率,表示区市第i产业产值增长率。

四、测度结果

本节利用陕西省11个地级行政区2010-2020年中的三大产业增加值数据,分析了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以找出在全省范围内具备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当地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提供参考。按照陕西省的地理分布规律,将其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地区进行说明。

注意:延安市和榆林市位于陕北地区;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及杨凌示范区属于关中地区;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

分析表2显示,2010-2020年间,陕西省三大区域的实际经济增长份额与潜在增长份额存在明显差距。陕北地区在2014年之前仅在2014年的总偏离份额为负,其余年份为正,偏离量在(-5.17)-204.82之间。关中地区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总偏离份额为负,其余年份为正,波动区间为(-17.46)-101.51。陕南地区近十年总偏离份额均为正值,波动区间为4.64-65.51。可见,在2014年之前,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经济增长超过关中地区,而在2014年之后,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领先陕南地区。

由表3可知,总体上,三大区域的结构偏离份额变化不大,主要为正值,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各区域经济发展有正面影响,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增强作用。其中,陕北地区和关中地区受到的积极影响较大,各经济区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

表4为三大区域竞争力偏离份额,结果显示,与结构偏离份额相比,竞争力偏离份额波动更大,且多为正值。表明在过去10年中,陕西省区域间竞争力发生显著变化且普遍提升,尤其是陕北地区竞争力明显提升。

五、分产业测度结果

通过对陕西省11个地级行政区2010年至2020年的三大产业增加值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各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及竞争力。就第一产业而言,陕南表现良好,陕北和关中呈协同变动,且结构波动小。在第二产业方面,三大地区总体增长,陕南稳定增长,陕北和关中则呈动态增长趋势,尤其是陕北在2015年经历了爆发性增长。结构方面呈波浪状变化,对第二产业增长有一定抑制效果。总体而言,陕西省目前的第二产业竞争力较强。至于第三产业,陕北实际增长多数年份高于潜在增长,关中和陕南的第三产业为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竞争力方面,关中和陕南中等水平,陕北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表明在第三产业具备较强竞争优势。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实证分析揭示了陕西省三大主要产业发展的显著差异,这源于区域内资源分布、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的差异,形成了异质的产业发展现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南北端气候条件的显著差异,塑造了陕西省独特的农业格局。农业作为主要产业之一,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得到了一定扶持,尽管影响力有限。长期以来,陕北地区的第二产业主要是能源化工产业,占据了该地区总产值的主导地位。关中地区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西安地理位置、利好政策和高度开放度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就。此外,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聚集在西安经济圈,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安卓越的科研环境和省会地位的优势。然而,为了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

(二)建议

1、提升行业技术创新。改革和升级传统产业,推进有色金属冶炼、食品处理、纺织业等领域的技术提升和改革。深入研究新型能源、飞行和宇航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生态环境效益。

2、促进信息经济创新。推动新能源、飞行和宇航设备制造等领域的技术提升和改革,构建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以监控和管理能源的生产和调度信息,提高企业信息匹配效率,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智能化。

3、优化行业构成。观察和优化每个行业环节,包括发展道路、资源道路、技术道路、环保道路、政策道路等,逐步实现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的行业构成。


参考文献

[1]Jones J H,Appendix II,A memorandum on the location of industry[C]//Barlow M (ed). 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dustrial population (Barlow Report),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Cmnd 6135.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Local Government,London,1940:249 - 280.

[2]Creamer D. Shif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hapter 4 of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M]. Washington,D. 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

[3]杨开忠. 区域结构理论与应用[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

[4]罗良文,赵凡. 中国高耗能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20(11):102 -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