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冲突论的城市更新应对策略研究——以沈阳大东区204地块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9
/ 2

基于社会冲突论的城市更新应对策略研究——以沈阳大东区204地块为例

杨 淇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我国建国初期建设了大量工人住宅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住宅区由于建筑老旧、基础设施不完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更新改造。在历史街区的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历史与当代的问题,基地与周边的问题等。城市更新的问题,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学的问题。本文以大东区204地块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找到城市更新过程中存在的冲突问题,并提出应对问题的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处理好更新和保护的问题;(2)发掘街区的文化特色,打造特色街区;(3)注入新功能,适应周边环境;(4)整合空间要素,加强建筑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社会冲突论,城市更新,工人村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被称为“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在其境内留存有大量工业遗址,例如铁西工人村、三台子等。这些历史街区是沈阳辉煌的见证,其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更是后人珍贵的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的工人村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基础设施,都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对其进行更新以适应现代生活形式刻不容缓。

1.2研究意义

城市中带有城市特色的建筑是城市记忆的载体。204地块建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六十年代,其建筑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历史,204地块在工业时代对于中国而言有着重大贡献和崇高的地位。作为为数不多的保留有完整肌理的地块,应该对其进行保留和及时的更新,以更好地传承旧工业区的传统工业文化。

但是在旧工业区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地块的现状解读的基础上,通过对204地块更新过程中冲突问题的分析,提出应对城市更新冲突问题的策略。

2.基地基本状况

2.1研究范围

大东区,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位于沈阳市城区东部,东与棋盘山开发区为邻,东南、南、西南三面被沈河区环绕,西与皇姑区接壤,北与沈北新区相接。

基地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位于沈阳一二环之间,占地面积10.65公顷,包括南北两个地块。

2.2交通情况

基地南临和睦路,为地块周边等级最高的道路,由南向北依次为和睦路、和睦北一路、和睦北二路,由西向东依次为黎明二街、黎明三街、黎明四街。地铁二号线从基地南部穿过,基地东南侧的黎明广场地铁站为二号线的终点站。基地

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3建筑状况

从建筑年代来看,基地内建筑主要为50-60年代建筑;西北侧部分社区主要为80-90年代建筑;从建筑高度来看,西北侧建筑为6层住宅,东侧地块大多为三层的建筑;从建筑风格来看,西北侧地块为中式建筑风格,东侧建筑为仿苏式风格。

2.4历史文化价值

204地块作为黎明工厂的职工宿舍,为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的苏式建筑,他不仅承载了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工人的回忆,更是这个城市的回忆。无论是它的建筑,或者它保留下来的实物,都包含了大量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也是后人宝贵的历史财富。

3.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社会冲突问题

204地块作为旧工人住宅区,在其更新过程中会遇到的冲突问题分为两类:历史与当代、基地内与周边之间的冲突问题。

3.1历史与当代

历史与当代即保护与发展的之间的冲突问题。204地块为历史文化遗产,且根据《沈阳总体城市设计(2021-2035)》,该地块位于东西向的历史展示轴北侧,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该地块的工业文化,保留城市记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该地块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亟需对建筑进行功能的置换或者建筑条件的改善。

3.2基地与周边

地块西北侧建筑为六层中式住宅,基地西侧地块多为三层的苏式住宅,且基地内建筑老化,基础设施配置不够完善。根据地块周边的情况,万科城市之光项目建成,大多为33层的高层住宅建筑,基础设施完善。万科的现代高层住宅建筑与基地内三层的苏式建筑、以及八九十年代的中式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应对城市更新过程中问题的策略

4.1处理好保护与更新的关系

目前保护与更新已经成为历史街区改造的普遍模式。

对于204地块的保护规划要寻求保护与更新的最佳的平衡点,确定总体发展目标、科学定型。由于地块街区风貌较完整、历史街区功能依然保护并存在潜力,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力的保留、强化街区的空间肌理及建筑风貌,在街区内适当的置换街区的功能,建立新的、合适的功能;而对于西北侧地块,传统的功能已经影响到街区的活力的保持与发展,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对街区作深入的分析,从空间、城市、文化、经济等因素下对街区做出合理的定性:其次,历史街区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历史和现在,也要考虑街区的未来,只继承不发展,不能给街区注入新的活力,不能实现持久的繁荣;只发展不继承又无异于割断历史,将历史地段的精华丧失殆尽。

4.2发掘街区的文化特色,打造特色街区

街区的特色反映一定的历史状况,或隐或现的展示往日生活场景。它联系着街区的过去和现在,是街区持续发展并焕发活力的依据。

204地块中完整保留下来的苏式红楼建筑,是沈阳工业时代的见证,也是这个城市的共同记忆。在规划过程中,将此作为地块的特色完整保留,作为一个打造点,成为吸引不同群体到此的重要因素。

4.3注入新功能,适应周边环境

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是为了更好的维护整体环境,周边环境影响着街区未来的保护和发展,甚至决定着街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活力,所以应对周边环境进行分析来确定街区保护的思路,是历史街区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该地块原本为旧工人住区,周边已建成万科城市之光项目,基地周边交通比较便利,且东西向轴线上有黎明文化宫、二战盟军战俘营陈列馆等文化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为地块注入新的功能,如工业博物馆、商业等现代化的功能,服务于周边地块。在建筑形式上,通过加建现代建筑,以满足不用功能的需要,且实现与周边地块相协调。

4.4整合空间要素,加强建筑之间的联系

基地内部西侧地块现状为四个组团,为加强地块之间的联系,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空间整合的手法,采取的利用地面以上的空间的手法,例如空中连廊或者加建建筑之间的沟通空间,使建筑通过改造加强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避免道路与建筑空间交叉带来的不便,还可以充分利用被切割部分的上层空间,同样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场所,既解决了两部分之间的沟通问题,同时也使地块成为一个整体。

5.结语

204地块作为沈阳城市历史的见证,虽然其原有的功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地块更新的过程中,应以其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兼顾保护与发展,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宏轩,刘忠刚.文脉延续下的沈阳铁西工人村改造实践[J].规划师论丛,2016.

[2]曹宇,何依,傅方煜.50年代苏联模式影响下的历史住区更新研究[C]//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

[3]王智勇,李纯,杨体星,等.武汉青山老旧社区品质提升的规划对策[J].规划师,2017(11):24-29.

[4]周文彰.关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7-8.

[5]吴玥,石铁矛.旧工业居住区的更新改造实践——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更新改造设计[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11):65-69.
作者简介:杨淇(1997—),女,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1级硕士研究生,城市规划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