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长输管道施工常见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9
/ 2

油气长输管道施工常见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

李建波  解清宜  朱子斌

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质量监督站 廊坊  065000

摘要:油气长输管道工程项目属于大型建设项目范畴,具有建设周期长、参建队伍多、流动性大、社会依托差等特点,导致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中风险管控难度大。本文从油气长输管道施工过程管理出发,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构建施工全过程长输管道施工安全风险识别及控制框架,结合隐患排查机制和高危作业许可管理制度,从而确保施工作业风险受控。

关键词:油气长输管道;施工作业;风险识别及防控;隐患排查

0 引言

根据《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到2025年油气长输管网规模将达到24万km,管道建设迎来一个高峰期[1]。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是一项复杂、严峻、充满艰难险阻的工程,规模大、投资高、周期长,管道施工战线长,地形、地貌和地质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施工季节性强,安全环保风险大,概括起来为“点多、线长、面广”,如何保障施工安全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1 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施工特点

(1)地理条件差异大

地理条件复杂是长输管道施工区别于其他建设工程的首要特点,由于管线距离大,往往途径不同的地理环境,如山地、沙漠、水网、滩涂、江河湖泊等多种地形、地貌和复杂地质环境。而施工单位为了确保长输管道能够顺利的铺设完成,就必须克服地形、地质、地貌带来的艰难险阻,凿高山、穿沟壑、挖山地、填湖泊,以便将天然气管道安全、顺利的铺设通过,这些都增加了施工难度,施工风险也随着增大,如山区作业时塌方风险时施工作业人员面临的首要风险,危害后果严重、发生可能性也较高。

(2)气候条件多样性

长输管道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工期长,地域面积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气候天气,例如高温、严寒、霜冻、雨雪、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这些不利因素一方面影响工人作业效率,或者直接造成人员身体危害;另一方面造成机器设备效能降低,甚至“带病作业”;严重的会对施工工序带来严重影响,不仅增大施工难度,还带来施工变更甚至冒险抢工期等。

(3)分包商作业多

目前,全国80%的管道安装任务都被国内的几家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分担完成,主要为中石油、中石化或中海油等下属专业施工企业,但随着国家管网的成立,管道建设市场逐步放开,各类管道施工企业均争先进入管道施工市场,但由于管道施工前期投入较大,人设物都面临巨大挑战,往往需要很强的企业实力,但相当一部分地方性企业,很难有效保证施工投入,这也进一步增大了施工管理的风险。同时,截止目前国内20多个省级地方成立了地方管网公司,地方组织管理水平更加落后,不仅施工安全难以保证,还因管理水平不高,极易造成质量隐患,为后期管道运行埋下极大隐患。

2 长输管道施工常见风险类型

由于油气长输管道项目存在作业环境恶劣、设备多样性和人员流动大等客观条件,加上各企业安全管理程度不同的主观条件,导致风险管理内容多种多样。本文重点结合长输管道施工主要事故类型、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项数据,明确需要重点加强管控的风险种类。

(1)长输管道施工常见事故类型

某大型管道施工企业2004年-2023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3起,造成30人死亡,通过统计发现事故类型主要集中在塌方、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火灾、触电和物体打击等几方面,占比高达30%、25%、20%、10%、8%和7%,造成的人员伤亡比例也最高[3]。从上述事故信息统计不难看出,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土石方塌方、机械设备作业、起重作业、临时用电和火灾等。

(2)长输管道施工过程主要风险

同样以某大型管道施工企业2014年-2023年监督数据为例,55330项现场问题主要集中在沟下作业安全措施不到位、设备设施不完整、临时用电缺陷和违章作业等,采取管理追溯的方式发现“人、机、料、法、环”方面主要原因包括:

1.人的因素:安全意识较差、履职不到位、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2.物的因素:设备缺陷、设施不完善;

3.环境因素:地质灾害、环境不满足施工条件;

4.管理因素:制度不完善、教育培训不到位、风险识别不全、安全措施未落实;

5.监督检查因素:监督人员不到位、监督效果不理想。

3 长输管道施工常见风险识别与分析

(1)长输管道施工风险识别分析方法

结合上述常见事故类型和常见隐患分别对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和发生频次进行尽可能的准确量化,因此采用作业条件危险分析法(LEC法)[2],赋分标准如下: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按照不可能、既不可能、很不可能、可能性小、可能、相当可能和完全可能分别取0.1、0.2、0.5、1、3、6、10分;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按照罕见、每年、每月、每周、每天和连续暴露分别取0.5、1、2、3、6、10分;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C):按照轻微、轻伤、重伤、伤亡、较大和重大伤亡分别取1、4、7、15、40、100分;

风险值 D =LEC的结果,等级划分:160分及以上为重大、70~159分为较大、70分以下为一般等级。

(2)长输管道施工风险识别分析程序

按照长输管道施工工序(测量放线、作业带清理、运管布管、组对焊接、防腐补口、管沟开挖、下沟回填、清管试压等)逐项进行分析,共识别出需要重点加强管理的4项重大风险和11项较大风险[4]

序号

活动、工序、设备

危害因素

可能导致的后果或影响

评价等级

1

沟下作业

管沟塌方

人员伤亡

2

管线吊装

起重伤害

人员伤害、物资损坏

3

大型设备使用

大型机械伤害

人员伤害、车辆损坏

4

试压作业

试压伤害

人员伤亡、环境污染

5

测量、放线

路况差、交通条件复杂

人员伤害、车辆损坏

6

运管

大型设备搬迁

设备倾翻

7

运管

钢管捆绑不牢

运输物资倾翻、人员伤害

8

布管

吊装作业失控

人员伤害

9

组对

设备使用

人员挤伤

10

焊接

触电

人员伤害

11

防腐作业

火灾爆炸

人员伤害、环境污染

12

管线下沟

设备倾覆

设备损伤

13

管沟回填

设备倾覆、人员坠落

人员伤害、车辆损坏

14

无损检测

射线伤害

人员伤害

15

试压作业

物体打击

人员伤害

4 长输管道施工常见风险管理措施

针对上述识别出的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按照系统管理的方法,从组织、管理、技术及人员等四个方面制定管理措施。

(1)组织措施方面

建立健全项目HSE组织机构,明确企业和项目主要负责人的主体责任,落实第一责任人。各部门按照直线职责落实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管业务管安全、管工作管安全、管生产经营管安全”。班组(车间)建立属地管理要求,划分属地范围和职责,按照要求开展检查、作业许可办理等工作,做到人人有职责,人人管安全。岗位员工要清楚本岗位风险及安全措施,掌握岗位安全作业规程,具备风险识别能力,确保“四不伤害”。

(2)管理措施方面

施工项目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重点包括安全检查、安全奖惩、安全应急管理、安全风险管理、事故报告等,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后,配足配齐监督队伍和人员,督促制度规程严格执行落实。加大对安全资源的投入,特别确保大型设备设施性能和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到位,使之与生产能力相吻合,从本质上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安全操作规程,做好全员的宣贯与培训,不断提升安全意识,确保员工懂得如何安全作业和防控风险。建立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成立以项目经理为应急组织领导的机构,掌握险情应对处置能力,确保组织现场人员、设备、物资等投入及时开展应急行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技术措施方面

施工准备阶段应强化勘察设计和风险诊断,优化管道线路,选择科学施工工艺方法,从源头上降低施工风险[5]。施工前,项目领导应组织施工机组召开技术交底会议,由施工技术人员做安全施工的技术交底,向全体工作人员介绍施工工序、风险点源、注意事项、如何防范等内容。加强施工技术监督,技术人员要深入现场做技术指导,重点关注起重吊装、设备操作、沟下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等。采取“四新”时,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风险识别管控措施,并由专业人员做好安全技术交底,防范安全风险事故发生。

(4)人员措施方面

严把人员进场关,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都必须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场。加强特种岗位作业管理,严格审查是否取得相应资质,是否具备实操能力。依据项目所处地形选派有经验的操作人员,特别是针对陡坡施工,需挑选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操作设备,并有专人进行安全指挥与安全监护。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指挥和习惯性违章加大惩处力度,同时采取正向激励的措施,鼓励岗位员工开展身边隐患排查,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保证安全的氛围。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油气长输管道施工安全管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但由于施工环境复杂等多方面,需要采取动态的管理思维,持续开展对新型长输管道技术的探讨和研究,建立安全高效的天然气长输管道施工体系,才能实现管道施工“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

参考文献

[1] 《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EB/OL]. 发改基础〔2017〕965号.

[2] 郑津洋,长输管道安全风险辨识评价控制,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16

[3]崔志远.浅析油气管道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16,(12):15.

[4]黄春芳.《油气管道设计与施工》[M].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2008:7-8.

[5]康勇.《油气管道工程》[M].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2008:20-2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