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朗读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
/ 2

小学语文古诗词朗读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

刘素显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二小学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  154622

摘要:作为启蒙学生文化素养、奠定思想内涵的核心课程,小学语文承担着促进文化认同与践行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教育部2022年正式颁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摆在课程内容的首要位置,并明确指出“将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充分挖掘古诗词中浓厚底蕴与内在优势”。探究古诗词朗读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就是要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本,对以古诗词朗读推进传统文化复兴的现实路径进行探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朗读;优秀传统文化

引言

语文古诗词朗读教学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字字珠玑的语言功底、畅快淋漓的传情达意、亲切自然的山野村貌、古色古香的诗词文学、唯美超凡的艺术意境。为了深度挖掘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师立足核心素养理念科学考量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设计性、价值性与策略性,努力建构高品质的语文知识教学空间与思想品德教育环境。所以,核心素养理念能够提升古诗词朗读教学的定位高度、活动品质、价值取向、育人效果,科学架构时代型美育空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价值

首先,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文化兴趣。古诗词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教师在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充分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古诗词的体验及探究实践,借此提升古诗词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知识文化基础,形成对古诗词的具象认知,而后激发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落实,辅助学生实现对古诗词内容的深层探究。其次,能够营造较为浓厚的文化教育氛围。将传统文化与古诗词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让整个语文课堂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为学生营造更理想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会受到古诗词特定文化元素的熏陶,借助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和思想内涵,获得对古诗词的创造性解读,深化自身的思维意识,从而全方位实现人文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立足于古诗词,更细致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甚至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地应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从而增强情感体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和效力,达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朗读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古诗朗读带动文化传承的兴趣源泉

囿于认知与理解能力的不足,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在古诗词朗读中偏重字音准确度与诗句流畅度,教师较少深入挖掘诗文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关联。同时,鉴于理解古诗词需具备一定程度的语境呈现与语义转换技能,此过程多由教师以课堂讲解方式代劳,未能真正引发学生对古诗词品读的兴趣。这种“听-读-写”的推动式教学很难帮助学生了解诗词背后隐含的传统文化意蕴,直接影响小学学段学生对古诗词朗读的兴趣,学生难以生发探寻传统文化的动能。可见,以古诗词朗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首先应从改变认知入手,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以教学实践而论,教师应带头转换思维认知,不以诗文熟记为最终目标,而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诗词蕴含的精神文化的理解上,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古诗文体表达的领悟力与欣赏力。具体而言,在一年级下册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阶梯化布置朗读任务,激发学生挑战心理,在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古诗文从课本上的无声语言到口口传唱的活语言升华历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集体朗诵,注重其对诗文流利度的把握;在课堂中期的诗文讲解中,教师借助提问形式了解学生前期朗读所达到的理解程度,同时根据问答表现调整朗读的音韵重点,讲解学生在诗文理解上的疑难;在课堂反馈阶段,借助击鼓传花、词语接龙等趣味游戏,缓解学生对课堂展示的紧张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在他乡、对月寄情”的淡淡愁绪。

(二)古诗朗读促进文化弘扬的亮点所在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在数字化与多媒体教学推陈出新的当代,有些教师仍将音频、动画等教学手段划归娱乐行列,片面认为,“过于多元丰富的现代元素可能会削弱古诗词自有意蕴,影响学生对诗词内涵的正确解读”。此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教学环境的适当改变在提升小学学段学生课堂专注度与实践参与度方面有着意想不到的功能,小学语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不应该固步自封。古诗词教学注重情境重现与情感共鸣,单以诗词文本作为教学材料往往难以实现诗词类型化学习,也会弱化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破壁式”重吸收与“混搭式”再应用,是语文教师需深入思考的一大难题。在教学资源层面,对相关文化资料的广泛搜索与课本知识的体系化应用才是重点。举例而言,二年级上册第十九课将《夜宿山寺》与《敕勒歌》并联,但后者文体并非传统诗词,而是古代民歌,朗读音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课重在朗读品析语句,感受写作手法,并能在朗读过程中实现风物描述的二次创作。从情境导入起,简短精悍的背景铺垫与震撼感官的视听双效直击主题,这一过程也将托举课堂氛围,拔高朗读气势。百尺高楼耸立入云,猎猎风声呼啸入耳,诗人李白看似用一“危”字拉满紧迫感,却又以“手可摘星辰”、“恐惊天上人”二句瞬间打开格局,立见气势之恢弘。朗读此篇,应是以放声长歌之姿,感触宏大之景,俯仰大好山河。再回看,风声渐弱,杂草瑟瑟,穹庐一般的天空笼罩苍茫大地,牛羊竟也埋没其间。由危楼辽阔骤至荒野广袤,语气一高一低,语速一疾一徐,情感一张一回,再朗读,已是别样心情,别样收获。

(三)古诗朗读繁盛文化复兴的终极目标

“让古诗词朗读成为小学语文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路径,让学生自发热爱古典韵味、喜好诗词朗读并运用于生活”,是古诗朗读兴盛传统文化的终极目标。现阶段语文古诗词教学将注意力更多分配在重复练习以深化记忆方面,使得古诗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弱化了有声语言在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上的教育功能,学生难以真正通过朗读方式个性化理解诗文蕴藏的丰富价值。针对这一点,教师首先应厘清诗文朗读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担当的使命,确立通过朗读教学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其次制定个性化朗读教学方案,让学生切实感受朗读教学的突破与变化—“放慢脚步方能有所传承”。以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为例,三首诗分别以应三大中华传统节日或节气(元旦、清明、重阳)为题,教师宜搭建个性展示平台,要求学生自选节日,自创形式,分别对三首诗进行花样演绎。在舞台剧、情景诗朗诵等趣味盎然的创新性课堂行为中,重温传统节日的脉脉温情。

结束语

在经典诗词朗读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创新实践催化教育成果生发是新时代语文教师肩负的教育重任。激励学生以朗读促进诗文理解,发现诗文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并对其传承再创新,是对有声语言情意表达、感染人心作用的生动诠释,更是立德树人意义所在。广大语文教师要革新理念,勇于创新,使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张亮,张配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J].天津教育,2023(24).

[2]程雨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包头市Y小学高年级为例[D].延边:延边大学,2022.

[3]周灵通.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方法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