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及策略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
/ 3

浅谈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及策略建议

管朕凤

蕲春县实验中学张塝校区

摘要: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教育精神,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本文就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缺乏统一认识、缺乏保障体条件和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为此建议通过打造交流平台、完善配套条件和建立长效机制等途径解决现实问题,为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提供参考材料。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高质量教育问题策略建议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状调查

笔者设计了义务教育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调查问卷”,其中家长问卷 1000 份,教师问卷 200 份,社会问卷 100 份,问卷调查结果大概

如下:

调查问卷 1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意识问卷

关注点

家长

教师

社会群体

知道协同育人主要内容

18.7%

83.2%

5.2%

协同育人有必要

43.1%

2.3%

92.4%

学生教育主要在学校

87.3%

58.6%

92.1%

协同育人成绩最重要

86.8%

60.5%

78.6%

从调查结果来看,协同育人政策在家庭和社会两个群体还没有完全落实,仅有教师群体对该政策有所研究;另外,教育的目标也不一致,很多人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成绩,这其中也包括教师,这不符合新课标“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调查问卷 2家校社协同育人交流现状问卷

交流种类

交流内容

家庭

学校

社会群体

交流方式

微信/QQ

88.2%

76.2%

18.5%

电话

42.6%

73.5%

12.5%

家访

14.6%

39.2%

2.6%

家长会

22.4%

32.7%

5.6%

了解成绩

87.5%

73.1%

2.1%

了解在校生活

34.2%

60.4%

16.2%

交流动机

协助处理问题

60.4%

75.2%

30.1%

组织学生活动

84.4%

94.5%

65.2%

其他

21.3%

43.2%

22.9%

每学期 10 次以上

9.8%

76.3%

2.1%

交流次数

每学期 5 次以上

45.9%

20.5%

16.7%

每学期 5 次以下

48.5%

4.2%

81.4%

从调查数据来看,家长与学校的交流还算频繁,而社会方面的交流太少,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属于“缺位”状态;此外,家校交流的话题主要体现在“了解学生成绩”和“协助处理问题”上,交流的话题过于狭隘,面对面的交流如“家长会”、“家访”等次数太少,大多采用网络交流,以上数据说明当前的协同育人交流状态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调查问卷 3 家校社协同育人学生家庭背景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

选项

所占百分比

你的监护人是谁

爸爸/妈妈

32.4%

祖父母/外祖父母

49.3%

旁系亲属

15.6%

无监护人

2.6%

小学

20.4%

初中

42.8%

你监护人的学历

中专/高中

28.7%

大学(含大专)

8.1%

无工作(含务农)

51.6%

你监护人的工作

工人

21.3%

服务业

20.7%

单位上班

3.2%

家庭年收入

2 万以下

27.4%

2 万至 5 万元

38.7%

5 万至 8 万元

21.3%

8 万至 12 万元

10.7%

12 万元以上

1.9%

父母情况

属于单亲家庭

20.7%

属于留守儿童

45.4%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并不乐观,比如来自单亲家庭和留守学生很多,孩子的监护人也主要是祖辈和旁系亲属,甚至有的学生没有监护人,此类学生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家庭教育缺失;此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总体偏低,职业大多偏向社会底层,家庭收入低,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家庭教育的高效开展,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有阻碍作用。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归纳

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形式的调查,发现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 1:家校社三方对协同育人缺乏共同认识

虽然当前出台了很多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文件,相关的实践和理论也日益增多,但是家、校、社三方对协同育人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还不统一,造成三方行动步调不一致[1],无法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家校社三方对文件解读深度不一致,存在理解片面的现象,比如调查中显示部分学生家长和社会群体认为协同育人就是要配合学校的工作,服从学校老师的安排,承认教师的权威。二是家校社三方职责不清晰,各自扮演的角色定位不准,比如访谈中就有社会群众直言不知道自己的职责范畴,这导致家长错位、教师越位、社会缺位的现象发生[5],造成家校社三方怨声载道,比如家长抱怨自己下班后还要辅导学生作业和批阅作业,而教师则抱怨课后服务、家访、开展活动等增加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和难度,影响了教学进度和质量。三是家校社三方教育价值观不一致,学校和社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目标[2],然而家长则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形成了“唯分数、唯文凭、唯升学”的功利化教育价值观,这造成了家校社三方相互质凝,相互掣肘的局面,不利于家校社三方合力的形成。

问题 2: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缺乏保障条件

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开展效果不佳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各方面保障条件不充足,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家庭方面学生监护人自身条件差,比如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低,品德习性不好,缺乏教育学生的能力和威望;还有些家长工作时间忙或

者单亲家庭,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社会方面缺乏硬件设施和经费支持,比如有些社区缺乏体育馆、少年宫、博物馆、孤儿院、教育实践基地等,无法对学生开展社会教育,无法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网络安全和社会安全的治理也显得力不心,由于人手紧,经费少,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消极,教学效果[5]三是学校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比如学校开展的托管服务初衷是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包括篮球、排球、书法、美术、编程、舞蹈、音乐等,但是我们的师范大学没有设置家庭教育专业,使得相关的专业老师匮乏,此外在教师招聘过程偏重语文、数学、物理等文化课老师,舞蹈、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老师招聘较少,使得学校课程开展受阻。

问题 3:家校社协同育人缺乏长效机制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家、校、社三方属于伙伴关系,互不领导,如此一来就产生如下问题:

一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缺乏权威领导,各自为政,造成教育开展混乱。比如当前家、校、社三方没有突出主导地位,不能制定一套严格的教育制度,没有严格的教学目标,教学课程和考核标准,使得家、校、社三方开展教育不能做到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1],家校社三方教育不能有效衔接,造成遗漏教学内容和重复教学内容,不断不能形成合力,还给家长、教师、社会群体增加了额外负担。二是家校社协同育人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比如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地区差异和特殊群体的关照。一般来说,城区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父母重视孩子成长,社区体育馆、运动场等公共资源健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容易开展;而农村学生父母文化普遍偏低,离异和留守学生比重大,社区也缺乏公共资源,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困难[5]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建议

针对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认识不统一、缺乏保障条件和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建议,仅供参考:

策略建议 1:打造交流平台促进家校社三方达成共识

畅通交流渠道是多方协同工作的先决条件,有了充分的交流才能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提高办事效率。所以依靠互联网技术,打造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协同育人平台十分有必要。互联网交流平台可以打破时空和地域的障碍,实现多方式交流[4],进而解决问题,建立感情,促进信任,统一思想,有利于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开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完成教育任务[4]。畅通交流后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家校社三方共同研读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文件,明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内容及要求[2]二是明确身份和职责,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就是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主要职责是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言传身教,充当好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的角色[3],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就是教育系统的专业从业者,职责主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2],让学生文化水平和生活常识不断提升,及时和家长、社会沟通,反应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状况,以便后续工作开展;社会教育首先是要明确教育实施者,笔者认为家庭和教师以外的人满足条件都可充当,其主要职责开发和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升道德修养,开阔视野,融入社会,还有就是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三是家校社三方必须统一教育价值观即“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协同育人根本任务,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纠正落后的功利化教育价值观。

策略建议 2:完善配套条件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的社会群体更多,对被教育对象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的配套条件也更多了。为确保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序、高效的开展,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了提高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必须对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比如让家长学会一些心理学知识、教育知识、卫生知识等,使家长掌握一些教育规律,利于家庭教育高效开展。

二是社会群体要加强经费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孤儿院、体育馆、少年宫、教育实践基地等缺乏的社区要在有限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保证社会教育顺利开展。

三是要引进专业的教育人才,目前学校内教师结构性短缺,我们可以动员社会其他组织人员加入,比如可以动员关工委、妇联、共青团、公安机关人员等加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确保学生受到专业的教育外,还可以缓解学校教师任务重的问题。同时师范大学也要开展家庭教育相关的专业,培养专业人才[1]

策略建议 3: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想稳定而有秩序的开展,各地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机制交上级部门审阅,然后有条不紊的执行[5]。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建立组织,统一领导,为了明确责任,防止家、校、社三方推诿扯皮,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比如由政府牵头,学校主导,关工委、共青团、妇联、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等参与,成立“家校社协同

育人委员会”,明确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职责和教学内容,对三方的工作形成评价机制,做到各自负责一块,谁失职谁负责,做到赏罚分明。二是家校社三方要充分沟通,借鉴经验,制定协同育人的教学大纲,规范课程内容,明确考核、评价标准,使学生受到系统、科学、规范的协同教育。三是要关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比如农村缺乏公共资源,必须委托村民委员会专人负责,带领农村学生到附近的社区有序的接受社会教育,对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妇联、关工委、卫建委、孤儿院等部门要联合起来商议对策,形成文件并执行,让社会弱势群体也能接受高质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

四.结束语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一剂药方,也是新时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高明策略,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贯彻落实,想尽一切办法办好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和提供人才[3]

参考文献:

[1]熊蕊.家庭、学校、社区协同共育机制的发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促进法[DB/OL].http://www.npc.gov.cn/npc /c30834/2021108d266f0320b74e17b02d43722eeb413.shtml2021-10-23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0 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D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11-03.

[4]赵澜波,赵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和体制研究.外国教育研究[J].2021(12):20-38.

[5]曹瑞.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新问题新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22(6):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