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体运动基础课程改革与课堂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1
/ 2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体运动基础课程改革与课堂创新

余若妮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17

摘要

人体运动基础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健康中国和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对康复医疗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的课程改革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从学生的学情分析、改革前状况和改革的必要性出发,探索人体运动基础课程改革新方法,提出变更教师主导的被动教学为学生主导的主动教学方法、加强课堂创新实践教学、优化多元课程考核措施,为今后康复相关人才培养作出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人体运动基础;课程改革;课堂创新

康复行业目前正在不断发展,市场和行业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康复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一直是康复专业教学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重难点[1]。现行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不足等。为了培养与高职院校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现对高职康复人体运动基础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与课堂创新,为日后的康复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和临床医学实践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 分析

《人体运动基础》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主要内容是运用力学的基本原理并结合运动功能解剖学等阐明运动训练原理、方法与疾病康复之间的关系。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这部分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人体的解剖,但是对于人体各个部位的肌肉骨骼功能解剖在运动中的变化情况仍存未知。其次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想法、有创新、有活力,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但是还没有进入到临床见习,对于临床案例的分析和临床思维的培养欠缺,因而在专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方面还需加强。

2.改革前情况和改革的必要性

2.1改革前状况

本课程过去采用传统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知识的传授呈现单一且填鸭式,仅仅通过书面文字描述的方法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仅按照书上去死记硬背,很难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近年来本课程也曾经参与过部分教学改革,比如引入多平台协同的网络教学方法,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等搜索观看教学视频;又比如采用“3D Body”或“Complete Anatomy”等三维解剖软件,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肌肉和关节。但是使用上述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仅仅是从阅读文字转变成观看图片或视频,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2.2 改革的必要性

《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2]指出康复医疗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同时,对康复医疗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校的康复专业教育教学必须做出新的改变。

对于康复专业学生来说,通过康复评定准确、有效地判断患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范围和严重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分析以功能障碍为导向的异常运动模式则是康复专业学生的必经之路[3]。现行的课程教学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实践课时数等方面都显示学生在此方面的主动探索不足,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等,就必须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方式。

3.课程改革目标和思路

3.1改革目标

改变现有传统的传授式、理实一体等被动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模型制作去体验、观察和思考人体各部位和关节的运动模式,分析不同运动的类型和规律,以及制作人体肌肉的具体形状和附着点,对肌肉骨骼功能解剖有了更全面和整体的认识。

3.2改革思路

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模型制作混合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满足行业的需求[4]同时,采取多种考核方式,例如综合评价、实践操作考核、团队项目考核等,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考核,以确保在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职业素养。

4.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4.1变更教学手段

现行的传统传授式、理论教学等被动教学是传统教育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听老师讲课,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因此,应该采取主动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中,主动教学可以从加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合作学习等方面促发[1]。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将案例分析所理解的知识点融入到团队合作学习这种集体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帮助同学之间相互查漏补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2加强实践教学

课堂方面,利用信息化资源,将人体功能解剖中晦涩难懂的肌肉起止点、关节类型等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沉浸式”参与肌肉模型的塑形过程,使用小型人体模型和肌肉仿真材料(3D彩泥或彩色肌内效贴等)方便且性价高的小型教具,让学生自己制作人体各个层次的肌群,在塑形过程中,学生需要融合前期教师传授的书本理论知识,以及结合医学教学图片和动态视频,最终将所掌握的知识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肌肉模型,做到了学习效果的可视化。

临床方面,通过学生早期下临床收集教学案例,并结合案例资源库的教学视频,收集并分析康复相关神经、肌肉、儿童、心肺等疾病的异常运动模式。结合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共同探讨课堂知识在临床实际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从功能障碍的角度出发,会分析各种异常运动中的关节运动是怎么样的,可能是哪些解剖结构出现异常所导致的学习目标。

3.3优化课程考核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课堂测验、作业、课程论文、课前演讲等。通过多种不同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帮助学生改进不足之处。注重评估标准的科学化,这是优化考核方案的关键,例如,可以在操作考核中,将学生的表现从仪表、对患者的关怀、基本解剖标志触摸、熟练程度等几个方面具体量化分值,制定评估标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4.总结

《人体运动基础》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此次对人体运动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分析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使学生会观察不同关节运动的特点,会分析不同运动的类型和规律,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对运动的理解力,培养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生活运动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康复理论知识与治疗技能的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日后的康复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和临床医学实践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黎明, et al., 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9): p. 941-943.

2.国家卫生健康委, 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17/content_5618767.htm, 2021-6-8.

3.任凯, 牟杨, and 叶陈,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康复专业运动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卫生职业教育, 2019. 37(15): p. 37-39.

4.廖广婧, et al., 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 25(9): p. 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