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融入创新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1
/ 1

小学美术课堂融入创新教育

阮爱慧

南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福建省南平市353000

在小学段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技法,是小学美术教师值得去不断探索、追求的一个课题。尤其对低年级的儿童,这方面的培养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体现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想像力禾和创造力呢?

一、结合乐曲欣赏,发挥主体作用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大语言,优美动听的乐曲,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低年级的美术教材中,让学生想象描绘的内容占有较大篇幅,怎样把一堂课上得生动形象呢?应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进行《四季》一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听歌曲《画四季》,然后提出:“这首歌好听吗? 它唱的是什么内容?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这样有目的地问答导入课题,引出这堂课的主题,让学生的兴趣通过音乐旋律,开启想象的空间,去感受四季的美妙,感受不同的意境,构思四季的画面。同时我又示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图与景物范图让学生进行分辨,说说每个季节的特点。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又激发了学生的作画积极性,让学生多说,多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结合想象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画创作是发挥儿童的想象创造思维,走进美好的、奇妙的、幻想的世界。通常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在于讲解与作画这两个环节。尤其讲解部分的时间只占整堂课的三分之一。所以在时间与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简单明了,又要突出教学目的,单是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体现课堂教学,显然是枯燥无味的。我在教一年级的《庆丰收》一课中通过丰富多彩,形式不一的范图,引导学生观察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每幅画的内容特点,然后把这些景物组合成一段能体现本课主题中心的语句片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想象空间,这就很自然地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去想,去发现去创造不同的画面,创设一个良的思维空间逐步让脑海中的画面构思丰富起来,让说与想有机结合起来,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因此,对学生兴趣方面的培养和发掘尤为重要,“顺其童心, 投其所好”,教师应创设特定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趣学,让学生在看、听、讲、做等多种综合活动中愉快地、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鼓励儿童用心观察,才使儿童热爱生活环境,正是有了这种热情,才使儿童产生绘画的欲望和激情,以及创作的灵感。 这一点在低年给儿童的绘画表现手法上下更为突出。本期末一次美术活动中,我带领小朋友们到操场某一角写生, 要求根据观察出的实物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一幅“我爱校园” 的主题画。学生在充分感知景物的外在美后, 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当我发现儿童的画面中有生动夸张的造型及好的主题时,就顺着他们的思路,不断地引导启发儿童。这时有的儿童问:“老师, 我能画上太阳、蓝天、小鸟吗?“我能改变一下校园的景物吗?”“我能涂上各种各样的颜色,再画上一些花草吗?”此类话题。这已表现他们的兴趣已被激发了,虽然有的图画线条简炼,甚至与实物不相符。由此可见,只要激发了儿童的兴趣,加以因势利导,儿童就会制造出许许多多出乎人意料的好作品。

四、加强综合实践,培养创新技能

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儿童通过接触社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不断积累感情经验,把这些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积累储存,就可成为儿童创新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易让学生接受与改进。在《树叶贴画》一课教学中,我先带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形态各异的树叶,自己动手将采摘下来的不同形状的树叶带回教室,让学生各抒已见,说说树叶的不同造型,要求拼贴一幅表现“海底世界”的画面。在拼贴过程中发现学生创作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鱼的形态变化奇妙,还添贴了海草、贝壳等景物,更有趣的是,有的儿童还贴了一艘潜水艇,还有儿童在海底探索奥秘呢!

由此可见,实践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开拓了创新思维。在制作技能上有自己的独特的表现手法。又如《泥捍玩具》一课中,我先出示了几个捏制好的教具指导学生观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介绍泥捏的几种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到讲台前捏制玩具的造型。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想表现一番,在捏制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领会到泥捏的方法有多种,造型的角度变化大,创作题材逐步广泛起来,当进行作业讲评时,发现学生捏制的玩具式样新颖,内容丰富,造型各异。事实证明,美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能促使儿童更好地运用美术的手段反映和描绘自己的生活,提高美术创新技能。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表明,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重在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不是看重成果的有无。因为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就具备了今后创新的根基。只要学生能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并积极的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就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至于创新成果的 多寡,则是次要问题,因为毕竟不是让学生现在就成为艺术家、发明家、科学家,而是为了让其具备“家”的素质一一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