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中医药治疗预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1
/ 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中医药治疗预后研究

赵亮亮[1]

(1.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仍然保持着较高水平 ,甚至出现不降反升的局面。现代医学可以减轻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但不能完全阻止和逆转心衰的发展。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远期预后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旨在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领域取得的相关成就以期为提高CHF患者远期预后给予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中医药防治研究

作者简介:赵亮亮(1991.08.22-),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脏功能受损引起一系列身体循环障碍所表现出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最终归宿。21世纪以来,现代医学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做出的很大的贡献,但CHF患者发病率比较高,预后也常常不佳,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传统中医药的探索与挖掘,从而获得一些新的认知,使得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领域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优势和进展,为CHF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对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率的特征

    从全球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得知,慢性心衰的发病率是百分之三[1]美国心脏协会最新报道,截止到2017年心力衰竭患者已经高达650万人,到2030年,HF患者可能会超出800万人[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亚洲人群中CHF的发病率在1.26%至6.7%之间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我国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近几年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近几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达到3%左右,住院心衰患者已高达一千万人。其中住院患者里49岁以下的累积患病率已达到17.4%,社区里年龄在35-54岁之间的心衰患者,发病率为0.9%。调查结果显示心衰患者发病率与年龄成正相关,年龄增加10岁,其发病率也会增加1倍左右。我国公民慢性心衰发病率每100人中就有7到9个,每年新增加的发病人数可达50万左右。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与患者年龄同步增长,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特征

回顾性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死亡率虽然在逐渐下降,但是慢性心衰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即便是在发达国家。CHF患者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在发达国家1年的死亡率大概在20%左右,医疗设备差一点的国家则达40%以上,5年以后患者存活率只有50%,10年以后,存活率只有10%。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癌症的认识与恐惧要大于慢性心衰,但实际上,慢性心衰5年死亡率远远高于很多癌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指出,从15年开始,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高于肿瘤等病,在所有疾病死亡率中仍然是最高的。2015年时,农村居民10万人口中就有298.42人死于心血管事件,城市居民10万人口中有 264.84人[3]。当前我国和发达国家都是以冠心病或高血压为主要原因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目前基于相关文献所得,对于慢性心衰流行病学的研究报道尚且不足,需要更加前沿以及大样本数据的调查研究。

3.现代医学对影响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相关因素的认识

CHF发展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其加重的原因也并非单一心肌自身病变,还包括自身心肌以外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这些因素对于预测CHF患者的预后及有针对性的干预有重要意义。

3.1年龄与性别。年龄的增加会导致CHF患者的死亡率升高。Framingham 心脏研究显示年龄与死亡率呈正相关,每增加1年,死亡率升高2%,85 岁以上的患者 5 年死亡率高达80%。由于年龄的增加,心脏自身的收缩与舒张功能都会下降,对药物的敏感性及对外环境改变的适应性都有所下降,心衰的症状也会随之加重。研究发现,心衰女性比男性死亡率低,这可能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保护作用有一定关系。

3.2下肢水肿。慢性心衰出现下肢水肿的患者,多是由于心脏功能下降,体内血液循环不畅,静脉回流受阻所致,中医上所说就是心阳不足,水湿之邪难以运化,积聚于双下肢发为水肿。多项研究表明双下肢水肿程度较深的CHF患者,其病情预后较差。

3.3脑利钠肽(BNP)。BNP是由心肌细胞合成的,当心肌细胞受损后,BNP会进入血液中,故临床抽血所测得的BNP值是衡量心衰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心衰程度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3.4 心功能。NYHA评级越高,说明心功能越差,评级为Ⅳ的CHF患者3年存活率只有40%。LVEF值反应的是左心室收缩功能,其值越低,说明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越严重,预后就越差。

4.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肌细胞受损后心功能开始下降,病情逐渐发展的一种疾病。目前,西药对于心衰患者临床上一些气短、胸闷、水肿等症状有所控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CHF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没有降低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中医药在这方面可以弥补西药的不足,近些年来,不管是在控制患者临床症状上还是改善其预后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研究表明,芪苈强心胶囊可提高CHF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功能分级,并增加在6 min 步行距离,降低NT-Pro BNP等指标,对CHF患者的生存预后有积极影响,可降低住院率、死亡率。该药目前已经通过中华医学会认可,并被循证医学研究评价证实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另外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孙建芝教授自拟方

参附益心颗粒(人参6g 制附子10g 桂枝12g 丹参30g 赤芍15g  益母草30g 泽泻15g 猪苓15g 车前子15g 葶苈子15g 砂仁15g 大腹皮15g 大枣 12g)是根据多年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研制而成,具有温阳益气、活血利水的功效.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该药有缓解患者心衰症状以及明显改善患者生存预后的功效。比如王新陆采用建模的方法研究发现参附益心颗粒可增加AngⅡ诱导下H9c2心肌细胞ATP含量,提高H9c2心肌细胞活性及脂肪酸、葡萄糖代谢相关因子蛋白表达[4]

虽然中医药在防治慢性心衰方面有很大优势,并取得了一些现代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循证学依据不充分,缺乏更加科学直观的评价体系,中药干预时间较短,对于患者生存质量的远期评价指标等。

6.结语与展望

现代流行病学已经对CHF发病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做了大量研究,我们对慢性心衰发病特点、生存率有一定的了解。虽然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如设计不够严谨,缺乏循证医学依据,安全性指标不够,不良反应事件的关注度不够等,但是循证医学理念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临床研究中对于严格随机对照的价值也是肯定得,中医药的疗效、安全性问题正在按照循证医学模式进行临床研究。为了更好地挖掘与发挥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治疗优势,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临床试验证据级别,在临床上开展更多科学严谨的设计,多中心、样本量大的,并以终点事件为评价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HF提供流行病学参考。


参考文献:

[1]殷伟贤.全球心力衰竭现状[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18,23(1):11-14.

[2]Benjamin.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7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voll35,pge146,2017[J].Circulation,2017,135(10):E146-E603.

[3]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8,33(1):1-8.

[4]王新陆崔琳,李彬等.参附益心颗粒对Ang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葡萄糖、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4),1895-1901.


[1]  [收稿日期]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