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1
/ 2

针刺联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观察

魏德斌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人民医院康复科,136200

【摘要】目的 探讨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实施针灸联合肢体康复训练的临床观察。方法 基于特定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月)与地点(本院),选取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60例,将其分成2组(所用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每组30例),均进行西药对症治疗,A组基于此,实施偏瘫肢体康复训练,B组基于A组,给予针刺疗法,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B组治疗后FMA评分较A组高(P<0.05)。结论 针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针刺与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相联合的方案来治疗,能显著改善其患肢运动功能。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老年;针刺;肢体康复训练

脑梗死是一种较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群最为多发,发病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与脱落,阻塞血管或出现不同程度狭窄,造成局部脑组织供养、供血不足,因而坏死而致病。需强调的是,此病具有较高的发病、致残、致死率,因而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偏瘫实为脑梗死后的一种常见后遗症,且偏瘫者的机体多呈现为痉挛状,活动受限,且肌力有显著减退情况;另外,在运动协调性、平衡性方面,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的减弱,通常难以正常的行走、坐立、翻身等,有着较差的自理能力[1]。现阶段,临床多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开展肢体康复训练,以此来改善肢体功能障碍情况,降低致残率;但一些患者较难长久坚持,故康复效果并不理想。针刺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具有操作简便、有效且安全等优点,可用于此病治疗。本文围绕所收治的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评定其效果,现剖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内,围绕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总共选取60例,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与B组,在A组30例中,60岁为其最小年龄,78岁为最大,平均为(65.23±3.12)岁,18例为男,其余为女(12例),2d为其最短病程,18d为最长,平均为(6.45±1.10)d。B组中,年龄60~77(65.20±3.10)岁,男、女比值是17:13,病程2~17(6.55±1.14)d。两组以上所罗列数据经逐项比对,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均与《神经病学》[2]当中此病诊断标准相符,且都经头颅CT或MRI明确为此病;(2)都是首次发病;(3)发病后偏瘫都为单侧肢体;(4)意识、认知皆清晰;(5)年龄均≥60岁。排除标准:(1)既往有肢体功能障碍性疾病、肢体先天性残疾;(2)既往有精神疾病史;(3)合并骨关节疾病、脑肿瘤等。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如调血糖、控血压、营养神经及抗血小板聚集等。

1.2.1A组

基于常规资料,实施偏瘫肢体康复训练:(1)辅助患者在床上行舒适体位,医护指导其开展健侧主动活动,患者用健侧上肢有规律、节奏的带动患侧上肢上举,而对于健侧下肢,则开展抬腿运动、膝关节弯曲-伸直训练,患侧肢体关节开展各种运动,如收缩、伸展、旋转等(循序渐进),利用健侧肢体力量,尽可能自主完成坐立、翻身、体位变化等动作,训练时间为20~30min/次,2~3次/d。(2)患者行直或坐立位,主动活动健侧,自主进行平衡、坐立等姿态的维持训练;患者坐于床旁,自然下垂双下足,患侧上肢最大程度的尝试接触健侧膝盖,后对患侧下肢进行缓慢抬高,实施伸缩练习,10min/次,2~4次/d;进行平衡站立练习,医护人员搀扶患者缓慢站立,刚开始时身体重心稍向健侧倾斜,后将患侧下肢缓慢抬起,尽可能抬高,然后放下,反复进行此动作,5~10min/次,依据患者站立的实际恢复情况,向行走训练逐渐过渡,对患侧下肢缓慢移动,控制移动的距离,不能太大,可借助拐杖或他人搀扶来行走,10min/次,2~3次/d。训练4周。

1.2.2B组

基于A组,给予针刺治疗,患侧上肢选合谷、尺泽、风池、肩井、内关、曲池穴,下肢选承山、太冲、涌泉、昆仑、三阴交、髀关、足三里;用1. 5~2寸毫针(30号),以各种手法实施针刺,如提插捻转、补虚泻实等,每次留针30min,1次/d,针刺5d/周,休息2d。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3]展开评定,总分100分,上、下肢分别为66分、34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有着越理想的肢体运动功能。

1.4统计学处理

SPSS23.0处理数据,t、X2分别检验计量、计数资料,P<0.05提示差异明显。

2.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FMA评分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时,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0.05),而在具体升幅上,B组较A组大(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的FMA评分(IMG_256±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4周

t

P

A组(30例)

45.64±5.71

62.19±7.08

9.966

<0.001

B组(30例)

45.53±6.66

68.20±7.56

12.324

<0.001

t

0.069

3.178

P

0.945

0.002

3.讨论

近年,脑梗死致残、致死率始终维持在高位,且临床多见吞咽功能障碍、偏瘫、失语等后遗症,降低生存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健康。有报道[4]指出,脑梗死后偏瘫与中枢神经元受损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带病情维稳后,给予康复训练,能够对中枢神经网络进行反射性刺激,以此来给予吸附或重建,促进肢体运动障碍的减轻,以及肢体肌肉萎缩、关节韧带挛缩等并发症的减少。但需指出的是,康复训练对患者的依从性、配合度有着较高要求,一些患者的训练由于缺乏持续性、连贯性,且不够规范,故效果不佳。故需找寻更为妥善的治疗手段。

在传统中医中,脑梗死属“中风”这一范畴,病机是风中经络,气、血运受阻,造成经络濡养缺乏,引发脑脉失养,终而治病;患病后,患者通常会有各种表现,而常见有半身不遂、言语不畅及口眼歪斜,尤以半身不遂者居多。偏瘫实为中风后的一种典型且常见的后遗症,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即脏腑虚弱、衰退,致阴阳失调,气血乏之;而标实即各病邪内生,如火、痰、风等,造成经络受阻,筋脉长久失养。古医书《景岳全书》记载道:“痉之为病,……其病于筋脉”,提示经络痹阻密切相关于中风后偏瘫的发病。本文在传统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方法治疗,上肢选风池、曲池、尺泽等穴,下肢则选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以此时上、下肢达到通络止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之功效,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5]。从本文结果发现,相比A组,B组治疗后FMA评分更高。提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在此方面更具适用性。

综上所述,将针刺与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相联合方案应用于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有助于其患肢运动功能的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琳,吉文彬.针灸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干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6):2826-2829.

[2]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5.

[3]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54- 400.

[4]魏瑞鹏,陈炜,刁海华,等.针灸配合动静平衡康复训练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2,17(3):162-164.

[5]刘晓霞,刘晓洁,单宝玉,等.针灸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6):109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