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1
/ 2

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分析

张 蕾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   甘肃 天水741020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应用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通过随机法将我院从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分组研究,每组35例患者,试验组采用浮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参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研究比较两组肢体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高于参照组,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P<0.05,数据之间存在对比验证差异。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浮针疗法与康复训练联合作用下能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使整体治疗效果有所提升。

【关键词】浮针疗法;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

    脑卒中是临床高发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按类型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动脉血管破裂出血或阻塞均会对脑组织造成一定损伤,若不及时治疗患者会有生命危险[1]。偏瘫是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运动神经受损,患者会表现出单侧肢体功能障碍,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而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长期卧床休养导致关节及软组织肿胀,会影响运动功能恢复,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改善其偏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为此,本文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的作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以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分组法选为随机法,试验组(n=35例)中最大/最小分别为71岁、39岁,中位年龄(59.18±3.79)岁,男性有18例、女性有17例;参照组(n=35例)中最大/最小分别为72岁、40岁,中位年龄(59.42±3.85)岁,男性有19例、女性有16例。以SPSS26.0软件对两组涉及的基础资料实施验证分析,P值均>0.05,无统计学指标分析意义存在。

1.2方法

参照组实施康复训练,采用兴奋性手法对患者患肢进行被动按摩提高其肌张力,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强直;引导患者取靠床头坐位,将五指交叉,用健侧手臂带动患侧手臂进行上举、前伸及两侧反复摆动;取平卧位,指导患者双侧手掌朝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协助其屈曲双腿呈弓形,脚面放在床面,用力支撑向上抬高臀部,停留数秒后复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鼓励其下床循序渐进开展肢体活动、坐起、绕床行走及无障碍行走等,适当引导其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试验组实施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方式与参照组保持一致,另将一次性浮针消毒处后在患者患肢压痛感最强的位置以15°角进针,然后轻微摇摆针柄疏通结缔组织并进针扫散,频率为80~100次/min,选择3~5个位置实施浮针疗法,每个位置扫散1~2min,每日1次。

两组患者以连续治疗15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临近疗程需间隔1日。

1.3 指标分析

采用Fugl-Meyer量表对患者上、下肢运动能力进行评估,上肢评分为0~66分,下肢评分为0~34分,其评分越高证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在0~100分区间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自理能力越强。

临床疗效判定:肢体麻木、乏力等症状完全消失,肢体活动无限制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肢体活动轻微受限为有效;临床症状未发生变化或加重,肢体活动完全受限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t检验验证肢体运动能力及自理能力,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取X2检验验证临床疗效,以率(%)的形式表示,本次通过SPSS26.0 统计学软件统计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涉及的所有临床数据,P<0.05,统计学数据指标存在分析差异。

2 结果

2.1 计算对比肢体运动能力及自理能力

试验组护理前肢体运动能力及自理能力经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统计验证不具有数据计算价值;护理后,试验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高于参照组,P<0.05,数据之间存在对比验证差异,见表1。

表1:肢体运动能力及自理能力对比

组别

FMA评分(分)

Barthel指数(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试验组(n=35)

35.74±4.19

72.16±5.76

41.36±3.87

75.32±5.28

参照组(n=35)

36.21±4.28

65.24±5.13

41.85±3.95

69.14±4.37

t

0.4642

5.3076

0.5242

5.3344

P

0.6440

0.0000

0.6018

0.0000

2.2 计算对比临床疗效

    试验组临床疗效97.14%高于参照组的80.00%,P<0.05,数据之间存在对比验证差异,见表2。

表2:临床疗效对比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n=35)

24

10

1

34(97.14%)

参照组(n=35)

13

15

7

28(80.00%)

X2

5.0806

P

0.0241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可通过循序渐进式的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循环,不仅能预防病情进展,还能改善其肢体功能,但单纯采用物理形式的康复训练产生的疗效欠佳[3]。据了解,中医针灸在偏瘫辅助治疗中取得产生一定成就,而浮针是新型的针灸方法,能对疼痛集中部位的皮下结缔组织进行疏松及扇扫,使其组织空间发生对应变化,刺激结缔组织产生电效应,能起到舒筋活络、强筋健骨及镇痛的作用,可进一步改善肢体协调能力,促使皮质功能重建,可逐渐恢复肢体功能,尽早实现生活自理[4]

计算表明,试验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高于参照组,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P<0.05,数据之间存在对比验证差异。

综合以上结论,浮针疗法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取得显著的康复效果,不仅能加快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还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袁青,钟大勇,王伟成,等. 浮针疗法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抢救后恢复情况的影响[J]. 医药前沿,2018,8(15):346-347.

[3]戴梦圆,周敏亚,吴李秀,等. 浮针配合肌肉能量技术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新中医,2021,53(20):132-135.

[3]杨旭峰,杨振年,李少琴. 浮针再灌注改善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 系统医学,2020,5(16):127-128,147.

[4]李红颖,单晶丽,卢玲,等. 浮针结合关节松动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20,28(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