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小组讨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1
/ 2

对分课堂“小组讨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

陈群英

鼎湖区莲花初级中学   广东省  肇庆市   526072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核心理论是分配大约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隔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

对分课堂“小组讨论”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针对教师精讲内容和学生内化阶段的学习结果进行,然后学会分享自己的体会、困惑,互相答疑、启发,这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可以让有效的教学真正落地。

  一、对分课堂“小组讨论”与传统课堂讨论的区别

(一)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

传统课堂的讨论由教师主导,完成既定的内容呈示,各种方法的使用都是要引导学生愉快地配合,按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学生缺乏主动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而对分课堂“小组讨论”是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展示,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知识面、观察能力、自控能力、人际交往、性格、气质等。每个学生通过讨论都尽可能在自己的特长上找回自信,淡化统一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看到他人的闪光点,认识到每个个体只是不同,不应该用好、坏去评价,消除学生之间因为成绩而人为制造的对立和隔阂,增加学生间的互相理解和欣赏,带动大家彼此尊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二)传统课堂“即时讨论”与对分课堂“延时讨论”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讲授后随即让学生针对授课内容展开“即时讨论”,学生对刚接触的内容尚未理解,没有时间思考、消化、吸收,不易提出深刻的问题,难以形成新颖的观点和看法,讨论缺乏深度和意义,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分课堂的出发点就是把这样的“即时讨论”改为“延时讨论”,让学生经过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内化和吸收之后,再展开讨论,从而有效提升了讨论质量,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程度不同

在传统课堂讨论过程中,一些学生在讨论“话语霸权”的现象时,通常是优秀的,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其他的团队成员则表现得更少,一些学生选择沉默,由于受自身性格影响,“后进生”可能没有参与交流、学习的过程。对分的分组按1:2:1的原则,好学生可以同两个中等生对话,两个中等生可以互相对话,两个中等生都可以与后进生对话,好学生可以不直接同后进生对话。在与他人对话的过程中,后进生可以聆听并学习。学生通过讨论让思想和观点碰撞,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因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学生参与度会高些。

二、对分课堂“小组讨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对策

(一)向学生阐释讨论学习的重要性

在对分课堂中,每一个章节内容都只有一次课的时间来覆盖,针对这些内容,在教师讲授、学生独立学习之后,大家坐到一起,抱有同样的目标,关注同样的内容,这样的讨论机会是独一无二的。学生需要看到,课堂时间是黄金,是非常理想的学习环境,有集体的监督、约束,有教师的支持、辅导,如果在课堂上都不能控制自己好好学习,课后就更困难了。学生形成了对课堂价值的正确认识,就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充分利用课堂,在课上专注学习、认真讨论。

(二)优化“讲授”环节

“小组讨论”是继“精讲”与“独学”之后的第三个环节,教师要把握“精讲”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只讲知识的框架、重点、难点,“精讲”要留白,其他内容不讲,留给学生自学。同时,教师掌握对分课堂“精讲”的精髓与方法,切实提高讲的实效,为“独学”与“小组讨论”奠定坚实基础。如八年级下册《8.2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重点知识是“如何坚守公平与正义”,教师抓住重点结合教材、时政热点、学生身边事例等素材进行“精讲”,其他问题不讲留给学生“独学”。学生在“精讲”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接受式学习,了解或明确新课的主要内容,为后面“独学”与“小组讨论”做好提前的认识与准备。

(三)设计明确的“内化”任务清单

在“小组讨论”前,教师要设计明确的任务清单,让学生独立完成、吸收、消化,在这个环节上,学生不能与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对照教师“精讲”的内容,没听得太懂的再看书弄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任务清单,问题设计也是为下面讨论作准备,问题难易适中,要符合各层次学生的特点,让每层次学生都有话可说,这样讨论过程人人参与,避免有些学生只当旁观者。如八年级下册《8.2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我设计的任务清单有: 1.坚守公平的必要性?2.守护正义的必要性?3.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或意义?4.思考:生活中你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吗?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中学生除了发牢骚,还有什么好办法?5.情景反应:看到有人落水,我们可以怎么做?或看到有老人摔倒,我们可以怎么做?6.练习册P75第10题。明确任务清单后,学生通过“独学内化”,随后的小组讨论交流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不会感到懈怠。

(四)优化分组

教师要优化分组,科学的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和异质帮扶”原则,每个小组都应由优秀生、中等生和待进生共同组成,其构成比例一般情况下应是1:2:1,在讨论过程中,优秀生可以同两个中等生对话,两个中等生可以相互对话,由于讨论的各方水平差异不大,能够相互切磋,相互交流,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如道德与法治课中概括说明题、归纳重要性和必要性、评析类等问题,这些重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运用知识能力,这些题目可以让优生和中层生交流。如有些问题可以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概念、内涵、特点、原因、意义和做法等,可以让后进生去解决,这为后进生提供开口的机会,同时促进他们主动了解教材,学会看书,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树立后进生的自信,激发其参与课堂的热情。科学合理的分组有助于优等生带动其他学生,有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进而促进讨论的开展。

(五)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与策略

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回督促,所有学生认真参与。当个别小组有问题时,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但不要过多涉入,以免影响对全班状态的监控。同时要倾听学生讨论,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可自行解决的,教师不予理会。对于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从旁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小组确立组长,除了参与讨论,还要观察、记录本小组讨论的困惑和成效。在下一个环节全班交流中,可以留出一段时间让小组长站起来分享好的成果与策略,或让组长把困惑的问题提出来,让其他组的成员或教师来解答。

对分课堂“小组讨论”模式,优生通过帮助后进生获得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后进生迫于同伴压力,开始主动回答问题,在尝到成功的喜悦后,他们自主学习的倾向更强,这样可以增强所有学生的成就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还有效改变本学科枯燥无味的感觉,改变了本学科传统的背多分观念,让学生以全新的感官认识课堂的趣味,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5):6

[2]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科学出版社,2016:44-47

[3] 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01):73

[4]李宝锋.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