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众舞蹈的文化功能和艺术编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2
/ 2

浅谈群众舞蹈的文化功能和艺术编创

杨冬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群众艺术馆066000

摘要:群众舞蹈,一种广泛吸纳公众参与,深受喜爱之艺术表现形式。相较于专业舞蹈,群众舞蹈之身体动作并不复杂,但其独特性却无可比拟。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文化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对群众舞蹈之创新与编排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因此在推动大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与掌握群众舞蹈的关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群众舞蹈在塑造精神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群众舞蹈;文化功能;艺术编创

引言:

随着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强,群众舞蹈这一广受欢迎的舞蹈形式正逐步蓬勃发展。与专业舞蹈相比,群众舞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既充满娱乐性又深受大众喜爱。群众舞蹈与舞台上的集体舞蹈的区别在于其更强调自发性,参与表演的舞者均为普通民众,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却能通过舞蹈传达自身的欢乐及深层情感。群众舞蹈不仅展现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和愉悦心情,还能有效锻炼身体。此外,群众舞蹈亦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创作过程同样需要精湛的艺术技艺。

一、群众舞蹈的文化功能

(一)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

群众舞蹈作为一种广泛普及的舞蹈形式,既具备锻炼身体的功能,又兼具休闲娱乐的效果,同时还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舞蹈形式深受大众喜爱,得以广泛传播。群众舞蹈丰富了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主要参与者为中老年人,随着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多,活动内容也更为丰富,但受地理因素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许多活动并不适合他们,而群众舞蹈恰恰能满足多样化需求。通过参与群众舞蹈,公众的文化修养得以提升。群众舞蹈的要求相对较低,覆盖面广泛,无需动作整齐划一,鼓励个性发挥。因此,借助这一活动进行的精神文化交流和学习,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和谐进步。

(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首先,在乡村复兴策略的推动下,农村的精神风貌得以重塑,经济亦获得显著增长,从而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农民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应对此种状况,必须提升公众舞蹈的制作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农户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其次,通过提升文化修养,能够满足新时代农村居民对精神文明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大群众舞蹈的创作力度,有助于满足村民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进而提高文化修养。

(三)助力传承传统文化

近年来,社会中兴起了一股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众多人士热衷于探究传统文明,习染并熟稔各类古典礼节,这些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髓、精神积淀及审美品位,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文化并非单调而抽象,先人们将其智慧才能融入世间万物,塑造出独特景象,成为人们在心灵与现实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因此,在群众舞蹈的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传承并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群众舞蹈的艺术编创

(一)群舞编创的核心作用

“集体”特质是群众舞蹈的基本要素与核心要义。这一特点的出现,既源于“集体舞”的参与者范围之广,也从群众舞蹈的创作角度出发,使其易于学习和排练,贴近广大普通民众的需求。事实上,群众舞蹈的根本价值与主要特征,并非人类刻意塑造,而是一种自发的传承。其动作与姿势的塑造,源自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工艺流程以及生活环境。

(二)编排中动态地提炼

在创作群众舞蹈作品时,务必保持与生活的紧密关联,聚焦日常生活,尤其是劳动生活,成为创作的核心。因此,提炼生活中的动态,尤其是能够揭示生活真实性和特点的标志性动作,作为“主题驱动力”的概括,进而奠定舞蹈精髓。从日常生活中抽取群众舞蹈的“主题驱动力”,不仅有助于塑造生活展示的标志性特质,实现深入且直观地理解,同时增强舞台展示的“可跳跃性”。“可舞性”不仅体现对日常行为形式的塑造与装饰,也彰显日常行为形式变迁的规律性,实质上是将日常行为形式融合,使之成为特定的日常生活元素。

(三)“三步加”的动态编创

实际上“三步加”的基本理念并不复杂,是在一个“主题动机”的基础上,通过三次反复操作,每次增加一个变动,然后再次进行相同的过程。例如,汉族秧歌的“回撤”、维吾尔族刀郎的“滑冲”、藏族弦子的“撩抬”以及土家族的“甩身”等均为“三步加”的应用。这一理念强调动态展开,凸显了群众舞蹈对重复的重视,对变化的忽视以及对突破的淡化。在探讨动态发展规律时,主要关注“时间、空间和力量”这三个元素中的“保持一部分、变化一部分”,而这个“保持”的特征便是“渐变”。因此,“渐进”理念应被视为群众舞蹈持续进步的基石。“三步法”中的“增”是指对动态某一环节的调整。由此可以推断,群众舞蹈的参与者越多,其“主题驱动”的内容将越简洁,持续进步的过程也将更为显著。

(四)线性流动与视觉样式

“线性流动”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又被称为舞台调整,但其概念与以静态构图为核心的舞台调整有所不同。此处所提及的“线性流动”,并非随意行走,而是需全面考量形状的视觉效果,例如宽广的横线、深邃的竖线、流畅的波纹等。对作品进行全面理解,是群众舞蹈艺术创作中“线性流动”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群舞形式的结构框架。作为集体舞蹈创作的基础,必须全方位地考虑“四维时空”的舞蹈形态,即“舞蹈视觉形态”。

首先,所有的视觉形态都建立在特定的空间布局之上,形态自身的布局与空间布局息息相关。其次,形态的基础和中心需要在特定范围内建立,以确保形态各部分形成均衡的布局。最后,艺术人员在日常创作中,视觉形态通常会经过有选择性的“简化”,这种“简化”的目的是将目标的含义直接影响到形态的构造。

结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群众舞蹈被视为一种核心文化表现形式,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促进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公众舞蹈团队的建设投入,立足于满足公众实际需求,不断提升公众舞蹈作品的品质,使其广泛受到公众的喜爱与认可,进而吸引更多人参与群众舞蹈,推动群众文化的繁荣,为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雪梅.探究新时代群众舞蹈的文化功能和艺术编创[J].参花(上),2022,(10):119-121.

[2]曹景.群众舞蹈的文化功能和艺术编创[J].中国文艺家,2019,(0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