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实践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4
/ 2

县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实践思考

卢勇锋

(河源市龙川生态环境监测站  河源市龙川县  517300)

摘要:本文对水源地保护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思路作了一些探讨,旨在为其他类似区域的水源地保护提供借鉴与启示。

1.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县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县城饮用水源地周围村庄居民对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随意堆存、排放,农村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也较为严重,不少县城饮用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城市生活污染控制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水源地周边居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畜养殖业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同时保护区范围内的某支流沿岸村庄的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到河道中,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问题日趋凸现,对饮用水水质安全造成了隐患。

为切实做好保护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同时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广东省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条例》等有关文件要求,有序地推进饮用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和保护工作,本项目针对县城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治工程措施。改善水源地水质,降低水源环境安全风险,建立安全供水的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生活用水安全,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2.水源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水源地水质现状

为充分了解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现状,收集了水源地取水口的水质监测数据,监测指标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砷、汞、铅共10项。监测结果表明水源地的监测项目中所有监测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标准。

1 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

某县

水源地

水温

pH

DO

高锰酸盐指数

氨氮

总磷

总氮

水质类别

监测数据

29

7.19

7.46

1.26

0.161

0.01

0.205

0.01

0.007

0.00002

单因子指数

-

0.19

0.57

0.32

0.32

0.4

0.41

1

0.14

0.4

地表水Ⅰ类标准

-

6-9

7.5

2

0.15

0.01

0.2

0.01

0.05

0.00005

-

地表水Ⅱ类标准

-

6-9

6

4

0.5

0.025

0.5

0.01

0.05

0.00005

评价标准

2.2.水源地周边环境现状

虽然县城饮用水源地已划分保护区,但由于历史原因,保护区距离生活区非常近,人类活动较频繁,上游部分河岸植物稀疏、裸露,河道河床存在耕种等现象。

第27页-6

第27页-5

1 水源地附近的居民区

第27页-4

第27页-3

2 保护区上游生态环境

第28页-8

第28页-7

3 河床耕作

2.3.水源地周边存在的环境问题

县人民政府和生态环境局为县城饮用水源地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但仍面临着保护资金投入短缺、居民意识薄弱等问题,使得县城饮用水源保护难度日益增大,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水污染难以有效控制。虽然县政府对某段的水源地一直实施水源保护,尤其是县城饮用水源地,但未能有效解决沿岸村庄污水排放问题,保护区范围内的支流水污染严重。一是生活污染,因县城的截污管网滞后,导致保护区内的村庄生活污水等随意就近排入河流或通过地表径流直接排入水源地;二是畜禽养殖业污染,保护区内某支流上游的散养养殖废水处理设施十分简单,养殖废水基本是未经处理就排入支流,导致饮用水质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河道淤积严重,水源涵养不足。上游局部区域水土流失、河岸崩塌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加上沿河两岸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随意倾倒,支流部分河段河床裸露,河道淤积明显,水流不畅,河道脏乱现象十分突出。

(3)群众保护意识薄弱、自律性不够。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居民随意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

3.水源地综合整治的措施建议

水源地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工程和管理工作,主要包括:(1)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2)水源地涵养;(3)污水截排及治理工程;(4)控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适当提升上游的生态建设;(5)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3.1.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

(1)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一般包括以下5部分内容,即(1)设置界碑、交通警示牌和宣传牌等标识;(2)保护区内道路、航道警示标志的设置,符合GB 5768和GB 5863要求;(3)在一级保护区周边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设置隔离防护设施;(4)保护区内有道路交通穿越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和潜水型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建设防撞护栏、事故导流槽和应急池等设施;(5)穿越保护区的输油、输气管道采取防泄漏措施,必要时设置事故导流槽;(6)对于日供水规模超过10万立方米(含)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在取水口、一级保护区及交通穿越的区域安装视频监控。

3.2.水源地涵养

水源涵养林,用于控制河流源头水土流失,调节洪水枯水流量,具有良好的林分结构和林下地被物层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水源涵养林通过对降水的吸收调节等作用,变地表径流为壤中流和地下径流,起到显著的水源涵养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功能,流域内森林需均匀分布,合理配置,并达到一定的森林覆盖率和采用合理的经营管理技术措施。

3.3.污水截排及治理工程

结合实际情况,对县城饮用水源地周边的污水进行截排,对雨水导排及分流,对周边的农村污水、河床菜地等开展治理工程措施,通过对雨、污的严格管控,减少污染源的汇流。

为从源头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提升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需要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力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3.4.控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适当提升上游的生态建设

严格控制水源地周边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比如限制在水源地周边的建设规模和密度,避免过度开发对水源地造成的破坏。鼓励生态旅游的发展,引导人们通过旅游方式了解水源地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大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

对水源地上游开展适当的生态建设,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生态修复基地等措施,增加水源地的植被覆盖率,保护地表和地下水的稳定性。同时,要加强景观保护,建设水源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提升人们对水源地生态价值的认识。

3.5.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开展面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源地保护的认识。通过组织讲座、培训班、宣传册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关注水源地保护。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水源地保护,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设立捐款点等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和个人对水源地保护的关注和支持。

第一作者:卢勇锋,出生于1989-01,男,广东河源龙川,汉,环境监测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管理与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