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激学,“玩”出滋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0
/ 2

以“趣”激学,“玩”出滋味

 陈璟纯

汕头市澄海龙田小学   广东省 汕头市   515800

内容提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趣”为导向,激发学生内在学习需求,探索文言文语言奥秘,并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里的“趣”既包括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包括培养学生的“情趣”与“理趣”。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取得丰硕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情趣 理趣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开阔文化视野和一定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共收录了126篇古诗文,其中文言文就有14篇。其所选题材均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然而,学生在学习理解文言文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从文言文的单篇篇幅来看,年级越高,篇幅越长,学习难度相应增大。文言文的语言习惯与学生日常用语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字词句方面,距离学生的经验与知识积累较远。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呢?

教师应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以“趣”为引导,培养学生的“情趣”与“理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深刻情感体验,在求知过程中感受到深刻的心灵触动,寓教于乐。

一、学生为本,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是教育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唤醒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为打造精彩课堂奠定基础,让学生真正投入语文学习,探索真实语文世界。

例如,在教授课外阅读文段《王蓝田性急》时,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教;二是学生可自行理解的内容不教;三是即使教授也无法理解的问题不教。针对这篇古文,注释中已有解释、学生可通过自学掌握的词语,我不再教授。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自主阅读文言文三遍。阅读完成后,我询问学生:“有难以朗读的句子吗?”

一位学生举手提问:“‘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这句话如何朗读?”

我回应:“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很快,其他学生举手回答。

在这个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初尝成功喜悦,学习热情逐渐高涨。苏霍姆琳斯基曾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可以激发儿童努力学习的愿望。”

在全体学生能流利朗读这篇小古文后,我要求他们运用已学方法,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这则小古文的意思。一名学生尝试回答,但仍有难以理解文言文句子。见他回答困难,我欲伸出援手,突然灵感迸发,提出三种选择:“1.请亲友团代答;2.请老师提供提示;3.放弃回答,坐下。请选择——”他果断选择请亲友团协助。于是,班级学习气氛活跃,同学们争相举手抢答。接下来的回答非常顺利,被点名的亲友团成员都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由我判断正误。若回答错误,其他亲友团成员会立即纠正、补充。学生们在游戏中充满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这篇小古文。

看着学生们热情洋溢,我趁热打铁,展开了另一种尝试:敢接受挑战吗?——师生竞技。

我邀请另一位学生阐述这则古文的意义,并与剩余学生作为比赛双方认真倾听。若该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整,双方举手抢答,先举者获得纠正错误的权利,最终抢答次数多且回答正确次数多的一方获胜。为确保更多学生参与和学习,我设定学生方若抢答错误,其余同学还有两次补充回答的机会。

比赛中,老师既是参赛者,又是裁判。师生间的较量让学生们既紧张又兴奋。在竞技中,学生们不自觉地巩固了已学知识,掌握得更扎实。在这样亲切、互助的氛围中,学生充满强烈的学习热情,自信心爆棚,创新潜能得以激活。

有时只需改变说法和思路,便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需求,真正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借此机会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受学生欢迎的方式,让他们真正投入语文学习,探索真实语文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

二、情境扮演,体验乐趣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教师需充分展现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文本乐趣。

(一)教师通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让他们在趣味学习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课外阅读段落《王蓝田性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蓝田的“性急”,我先让他们圈出描述王蓝田吃鸡蛋性急的动词,然后围绕这些动词让他们深入品味、还原情境,想象王蓝田吃鸡蛋时可能的表情、动作、言语及心理,最后将自身的感受和理解表现出来。并要求学生饰演文中的各个角色,学生们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个课堂效果得到了提升。

为完成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以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文言文课堂中,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品味,采用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收获丰富,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二)创新多角度演绎,能够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获得更多情感体验。

如,在教授《书戴嵩画牛》时,我结合学生喜爱的形式,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将他们带入《演员的诞生》舞台:

演员的诞生

请选择任意角色,小组内练习讲述故事,生动展现角色。

我是杜处士,热衷于书画……

我是小牧童,今天天气真好,去放牛……

我是苏东坡,听闻四川有杜处士……

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充分想象,精彩演绎文本中的人物。他们把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得活灵活现,令人赞叹。这节课上,学生玩得愉快,学得扎实。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自己沉浸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通过自读自悟、自编自演,与文本思想进行交流碰撞,进而领悟文本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这种活泼的“玩法”让学生对文言文课堂充满期待,意犹未尽。

三、注重思辨,体验理趣

文言文教学需重视思辨,即擅长将文言文的故事、人物及蕴含的价值认知融入生活,从而在审视中让文言文绽放独特光辉。在思辨过程中,学生主动分析、理解、质疑、思考课文内容,进而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体验理趣。

如《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情节简单。然而,牧童提出的“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的观点,现今看来具有片面性。事实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况,也有“掉尾而斗”的情形。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强调思辨,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牛斗时,尾是否必定搐入两股间?引导学生用辩证眼光全面审视事物,避免以偏概全。学生认知对错并非目标,无论思辨结果如何,学生在思辨过程中都能提升深度解读和思维能力。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趣味体验,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深刻把握后获得的精神愉悦,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提出:“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1】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将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博大精深的古文世界中畅游,感受其中情趣和理趣,愉快地学习,乐趣无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