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丸对化疗期恶心呕吐患者护理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0
/ 2

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丸对化疗期恶心呕吐患者护理的疗效观察

郭玉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化疗期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中将中医护理干预法进行应用对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于我院展开对比试验,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期间接收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和中医护理(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实验组中恶心呕吐为0级的人数更多,为Ⅳ的人数更少,均与对照组形成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更好。结论: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较为常见,此过程中将中医护理干预进行应用实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情况,意义显著。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化疗期;恶心呕吐;护理效果

化疗是一种常见的癌症治疗手段,然而,其副作用之一——恶心呕吐,不仅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治疗进程的中断。传统的西医护理对于化疗期恶心呕吐患者的管理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由于个体差异及药物副作用等原因,患者并不总能取得理想的效果[1]。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特点,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穴位贴敷、中药灌肠和中药封包等手段,中医护理有望在缓解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的同时,提高其整体免疫力。基于此,本研究将我院选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医护理干预进行应用,对其护理效果展开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分析

此次研究试验开展地点选择在我院,时间起始分别为2022年11月和2023年11月。本研究研究对象选取均为接受化疗的患者,治疗中伴随恶心呕吐症状。研究共选取患者5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共为两组,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资料中,人数为25例,患者性别为男性、女性的人数分别为12例和13例,患者的年龄选取范围在45岁-88岁,均值为(58.56±3.23)岁。对照组患者资料中,人数为25例,其中性别为男性、女性的人数分别为11例和14例,患者的年龄最大值和年龄最小值分别为87岁和43岁,均值为(58.90±3.18)岁。统计学方法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结果表现均以P>0.05为主,表明此次试验成立。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方法为主,主要讲解化疗干预的重要性,并引导患者正确饮食,对患者进行安慰,给予患者积极鼓励,为患者建立治疗自信心等。

实验组患者则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

穴位贴敷:穴位贴敷干预中,对药物的选择,主要包括干姜5g、吴茱萸5g、肉桂5g、熟附子10g。随后需要对贴敷穴位进行选择,主要包括中脘、内关、足三里和涌泉穴。实施中,需要将药物打碎,磨成粉末,随后在其中加入凡士林,将药物调成糊状,在胶布上涂抹,胶布大小为5mm×5mm。随后在选择好的穴位上进行贴敷,贴敷每日一次,每次贴敷时间为6h,一直到化疗结束后3天实现。

耳穴压丸: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耳穴情况进行观察,将阳性反应点作为主要干预点,选取合适穴位,主要包括胃、神门、喷门、交感、内分泌和食道等。随后需要对患者的耳廓情况进行观察,确定是否伴随耳部硬结和脱屑等情况,无异常后应用酒精棉球给予穴位消毒处理,随后将王不留行籽进行应用,用胶布粘贴,随后在选择好的耳穴上进行贴压固定,并应用食指或是拇指等力度进行按、压、揉、捏等,以患者耳朵伴随酸胀感或是发热感为。并指导患者每日自行按压,自行按压频率在3-5次,每次4-5min。并注意两耳交替进行,每日一侧,一直干预到化疗结束后3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患者清醒时间等麻醉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恶心呕吐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将世界卫生组织抗肿瘤药物急性与亚急性反应分级标准进行应用,其中恶心呕吐评分主要为0-Ⅳ级。随着级数的增加,表明患者的恶心呕吐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 26.0软件进行计算。对于分类数据以[n(%)]的方式呈现,(image.pdf±s)表示计量资料的均值和标准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主要计算并比较不同组之间的数据,并使用卡方和t值验证数据的差异性。如果计算后的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则认为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实验组中恶心呕吐为0级的人数更多,为Ⅳ的人数更少,均与对照组形成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更好,具体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等级差异[n(%)]

组别

0级

实验组(n=25)

5(20.00)

15(60.00)

3(12.00)

2(8.00)

0(0.000)

对照组(n=25)

0(0.00)

2(8.00)

10(40.00)

7(28.00)

6(14.00)

t

5.556

15.062

5.094

3.388

6.818

P

0.018

0.000

0.024

0.066

0.009

3讨论

化疗作为一种常见的癌症治疗手段,虽然在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其中包括恶心和呕吐。这是由于化疗药物对身体正常细胞的影响,尤其是对胃黏膜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

[2]

中医护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干预来缓解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的恶心呕吐症状。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其认为导致化疗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主要因素为化疗药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正气造成影响,不利于患者脾胃运化功能作用的发挥,对脾胃造成影响,使得痰湿聚于中焦,患者发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以和胃降逆止吐为主。

穴位贴敷法是我国祖国医学中的重要方法,可促进药物通过贴敷由表入里,促进药物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持续发挥,可避免口服药物带来的不适感。具体实施过程中,本研究主要选择了姜汁和吴茱萸等贴敷药物,其中吴茱萸具有辛、热、苦的特性,可实现祛寒止痛和暖肾温脾的效果,现代药学理论也认为吴茱萸的应用可实现对人体消化系统的有效调节,而姜则具有驱寒生热的功效。穴位选择方面,本研究以中脘、内关等穴位为主,其中中脘穴为任脉所过,主要对脾胃疾病进行治疗,现代医学认为中脘穴对人体胃肠功能的调节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中医学中认为内关穴是进行止吐的重要穴位,认为此穴位具有宽中理气、和胃降逆的功效。

同时,中医学认为耳朵与人体经络存在密切联系,认为胃穴可实现降逆止呕的作用,对人体胃肠功能进行调解。而神门穴则可以实现镇痛安定的效果,对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进行有效调节。交感穴则认为可对人体循环功能起到积极意义。而肝血则能够实现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气的作用。本研究将王不留行籽进行应用,对这些穴位进行耳穴压豆,可实现理气降逆和温中止呕的作用。在将多个穴位进行联合应用时,可实现对人体脏腑的有效调节, 实现疏通经络,减轻呕吐症状的作用。

将耳穴压豆与中药贴敷法进行联合应用,可促进中医外特色的充分发挥,同时可促进脏腑经络学说与中药作用的有效结合,可缓解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化疗患者恶心呕吐中将中医护理干预进行应用,其价值较高,有利于改善患者情况,可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熊芬. 中医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影响评价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9):159-161.

[2] 李淼. 基于中医整体观的护理模式对肺癌患者化疗后癌因性疲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西藏医药,2023,44(1):123-125.

[3] 莫嘉铭. 肠癌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予以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估[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