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中学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1
/ 3

“双减”政策下中学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路径

李玉杰

中新天津生态城第一中学   300467

摘要: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员,落实“双减”政策是自身主体性的本质体现,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掣肘。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应给予支持协助,与教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主体作用。

关键词:“双减”政策;教学质量;现实困境;未来路径

0 引言

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的提出,有效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双减”政策实施要求学校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减负不减质的关键在于课堂如何提质增效,这就必须从落实主体入手。

1 “双减”背景下中学教学的现实困境

1.1 客观原因

1.1.1 政策支撑条件不足

“双减”政策的执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中学执行“双减”政策存在配套不到位,保障条件不完善等问题,虽然学校为课后服务的教师提供了补助与津贴,但仍难以吸引教师,更加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1.2 政策外部环境的限制

政策的执行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就“双减”政策而言,经济发展、政治网络、传统教育文化传统主要影响政策执行。

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承载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双减”政策的实施过程受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我国教育供给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导致众多家长纷纷投资教育,提升学生的升学的竞争力。

从政治网络方面来看,“双减”政策的目的是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并体现国家意志,但是通过梳理和总结我国相关减负的历史经验可知,依赖政治网络实施“双减”政策,容易产生政策执行路径依赖的问题。

从传统教育文化传统来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育能够改变命运,“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经固化于心,并且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认同,加之当下大肆渲染效率至上与秉持优绩主义的观念,无形中加重了家长教育焦虑,家长不得不增加孩子额外的补习任务,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在校内外的教育中弥漫着浓重的应试教育文化氛围,使教育悖离初心,这也加大了“双减”政策的实行的难度。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认为人们无法全然掌握政策决策的所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2],多元环境因素会聚合在一起凝结成为一条约束性路径,政策必须通过这条路径来强制执行[3]

1.1.3 利益相关者互相制衡

“双减”政策的执行涉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这些利益主体,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在学校管理体系、教师教学方面要和“双减”政策的目标要求保持一致。准确来说就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着学校的各种资源,比如政策供给、物质支持、品牌认证。学校以“双减”政策取得的成效作为参考指标获取资源,学校为完成这一指标就会将执行“双减”政策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当教师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就会不得不为了寻求个人生长空间而进行一些“软抵抗”。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师之间总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学校片面追求政策的执行效率而默认“政策”变通行为,教师就会极易出现上面所提到的选择性执行、象征型执行、替代型执行等偏差行为。然而“双减”政策之下,当学生成绩没能提升或者被其他学生超过后,家长课后也会尽力找寻其他方式弥补,如私下增加作业量,聘请家庭教师等,于是教师在满足家长诉求与遵循学校管理规范二者之中进退两难,从而造成教师政策执行有所偏颇。

1.2 主观因素

1.2.1 教师执行“双减”政策未达到预期效果

“双减”政策未达到预期效果体现在所有学科,在“双减”政策执行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首先是机械执行,也就是说不管政策如何规定,学校以及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执行“双减”政策。其次是象征执行,执行“双减”政策只拘泥于表面,营造了贯彻“双减”政策的假象,而教学的质量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然后是弹性执行,表现为教师既遵循“双减”政策又变相地布置作业和组织一些考试。最后是选择执行,主要是指教师只执行部分政策,执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自己熟悉的部分政策。教师在执行“双减”政策时存在以上五种类型。

1.2.2 教师劳动增加造成的负面情绪

“双减”政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精心的授课、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等一系列附加工作随之而来。“双减”政策下,学生校外课后补习被转移到校内课后服务上来,那么教师就需要努力补救或者达到学生参与校外补习的目标需求,教师的工作量因课后服务时间延长而增加,压缩了教师的生活和休息时间,而教师收入并没有成比例上升。“双减”政策下的这些挑战和要求,让教师工作中的焦虑、压力、疲乏等负面情绪不断蕴蓄与突增,教师很难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来落实“双减”,选择了消极参与。

2 “双减”背景下中学教学的未来路径

2.1 领悟政策精神, 提高备课质量

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使中学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学教师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的课堂模式,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的自主权真正由学生掌握[5]。这对中学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减少负担,又要提升质量。在备课过程中,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优秀的有经验教师分享的备课资源,以教研促教学,提升教师的备课质量。教师要深入领悟“双减”政策,深入钻研教材,提高备课质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确保在备课过程中把控每一个教学环节,抓住每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够比较完美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要深入领悟政策精神,要善于学习,向教师虚心请教,从而加深对政策的理解与认识,并及时调整学习政策的方式方法。积极参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交流活动,拓展学习的思路,最后一定定期回顾与反思,直面政策执行中的存在的问题,从而深入领会政策的精神。

2.2 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要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的情况出发,做到知识涵盖从基础到拓展,从重点到难点,采用多样的教学环节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的教案。在新课改中,教师从学情入手,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注重课内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创造教学情景,确保学生在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中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双减”政策的积极实施,会降低他们这个年龄段学习的压力和负担,积极主动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下的中学教育从以知识为本转化为以发展和能力为本。教师不能只单独给学生学科内的知识,还要从三维目标出发,使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分析问题、实验验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发现最近发展区,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并在生活中学会应用。教师还可以在小结部分让学生自行总结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并在课前课后提问,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提问和扩展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团队协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更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总结中学生思维的普遍性和差异性,随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讲解重点和难点。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3 优化课后作业,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中学考试压力较大,一些教师认为所谓的“题海战术”能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布置较多的作业去巩固练习。然而采取这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降低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思维变得死板,按照固定的公式去面对同样的题目,反而不能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掌握。因此,中学教师要合理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到知识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去设计作业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为了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集,降低学生的课后作业题量,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适合的习题集,避免盲目地增加作业。

2.4 积极调节情绪,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工作情形归纳、总结和分析自身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学习情绪心理学相关知识、情绪社会等理论知识,加强对情绪的认识与理解。也可以和家人朋友倾诉交谈,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促使不良情绪得到排遣,促进情绪得到积极调适,早日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

在“双减”政策下,许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处于高负荷状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积极性。《教育法》第三十四条指出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劳动法》亦指出工资分配应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用人单位应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4]。当教师的高负荷工作状态与薪资待遇不匹配时,教师可以向有关教育部门进行反馈甚至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5 加强家校交流,增进信任合作

教师要帮助家长形成科学且正确的教育观,使其理解学业成绩的提升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是伴随终生的旅程,教师和家长一样都是要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校内外的表现,全面、科学的反馈给家长,使其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概况,帮助家长们建立合理的目标期待。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素养,及时总结吸收优秀经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在“双减”政策下挖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难点问题,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和个人品质的形成。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达到高质量发展,教师要将政策真正地贯彻落实,避免出现政策执行偏差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不仅要合理调节好情绪,使“双减”政策真正落地。还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真正做到减量增效。更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从学生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当然“双减”政策还需要政府以及学校等主体做出努力,协同教师一起才能促进“双减”政策真正得到贯彻与实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 -24)[202 -09 -10]. http://www.gov.cn/zhengce/2021 -07/24/con-tent_5627132.htm.

[2]西蒙. 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 杨烁,韩春立,徐立,译.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74.

[3]SMITH T B.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j]. Policy Sci,1973,4(2);197-209

[4]汪霞,余林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我国“双减”政策执行困局与破解路径——以武汉市武昌区各政策主体执行策略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2(12):12-18.DOI:10.16194/j.cnki.31-1059/g4.2022.12.007.

[5]吴全丁.“双减”背景下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路径探讨[J].读写算,2022(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