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德数字寓意差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2
/ 3

浅析中德数字寓意差异

潘玉明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摘要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数字寓意鲜明地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传统习俗。本文从中德数字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吉祥数字和禁忌数字入手,探讨其在汉、德两种语言中所体现出的中德两国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差异,并尝试从文化传统及宗教信仰的角度浅析造成该差异的原因,以期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数字寓意,中德差异,跨文化交流


1.引言

数字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计数外,数字某些方面的寓意还同人们的生活禁忌密切挂钩,从而赋予数字种种神秘的文化内涵(程国富,2003:24)。中德两国在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数字文化虽然也有相似之处,但差异方面更为明显(孙晓,2012:105)。本文将分别从寓意吉凶的中文数字和德语数字进行举例,探讨其在中德语言中体现出的中德文化心理差异、习俗差异等,并尝试浅析其背后的原因,以期在中德跨文化交际活动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在中国寓意吉凶的数字

(1)寓意吉利的数字

数字“6”在中国是一个寓意吉利的数字,表示“顺顺利利”之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将数字“6”与好运、顺利、事事如意等正面的寓意联系在一起。我们耳熟能详的“六六大顺”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其实早在中国古时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被称为“六经”或“六艺”,官制设有“六部”;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妇女怀孕称为“身怀六甲”;中医将人的心、肺、肝、肾、脾、胆称为“六府”,佛教认为凡人有“六情”(曹容,2006:102)。

数字“8”与“发”谐音,当今时代数字“8”本身或含有“8”的数词更是深受人们的青睐。生意人喜欢在含有8的日子或时辰开业,希望讨个好彩头;我国2008年夏季奥运会也选择在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开幕……但数字的寓意并不是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如在选择楼层时,因为有“七上八下”的说法,8楼有时也被视为不吉利;古代有十八层地狱的说法,一些购房者也会避开18楼。

除此之外,“2”、“3”、“9”、“10”在中国也经常被视为寓意吉利的数字。

数字“2”含有“成双成对”的寓意。阴阳八卦图以同圆内的圆心为界,画出相等的两个阴阳图,表示万物相互关联;根据白天还是黑夜,一天24小时被划分为二;看待任何事物要一分为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由阴阳两方面构成,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在这种文化观下,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殷莉、韩晓玲,2004:42)。生活中我们渴望“好事成双”、“双喜临门”;爱情上我们崇尚“比翼双飞”、“才貌双全”;仕途上我们期望“名利双收”、“文武双全”……这都体现了数字“2”的美好寓意。

此外,由于数字“2”与“尔”谐音,其数字组合“520”、“521”近年来也成为了网络热词,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很多恋人会选择在5月20日或5月21日举办婚礼;微信等软件在与情人节相关的节日,也取消了最高200元的红包限额,从而满足用户发送520元、521元等数额的需求。

《道德经》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数字“三”衍化而来的(孙晓,2012:105)。古代很多成语及典故也与数字“3”有关,如:三生三世,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民间也有“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俗语。足见“三”在中国是吉祥的数字(曹容,2006:101)。

数字“9”同“久”谐音,意为“长长久久”,因此深受人们的青睐。同时,在中国人的思维中,通常也会用单数中最大的“九”来表达数量很多,如:“一言九鼎”等(张申威,2010:248)。相传,皇帝的龙袍上绣有九条金龙,宫殿建筑也与“九”有关。此外,故宫内和附近的北海公园里,还有九龙壁。汉语中也常用“九”来形容帝王将相的称谓,如:称皇帝为九五之尊;称官位仅次于皇帝的王爷为“九千岁”。由此不难看出,数字“九”自古以来享有独特的尊贵地位。

古代以十为满,数字“10”具有“完整”、“圆满”等吉祥寓意,即所谓的“十全十美”。日常生活中“十分”、“十足”、“十拿九稳”等词比比皆是,由此可见数字“10”在我国是一个文化价值极高的数字。

(2)忌讳的数字

在我国,人们普遍忌讳数字“4”和“7”。首先,数字“4”由于其谐音很不吉利。因此,人们在选手机号码或选车牌时会特意避开含有数字“4”的选项,甚至在车辆选号平台上都出现了“去除含有数字4”的选项。有些医院或酒店等场所,考虑到人们对数字“4”的忌讳,在楼层或房间号的标注时特意不设置4楼。

人死后每七天为一个祭日,“七”往往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数字“7”人们也往往避之不及。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相会的日子。这是一个充满凄凉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数字“7”与凄凄惨惨戚戚般的凄凉联系在一起。

3.在德国寓意吉的数字

(1)寓意吉的数字

数字的寓意在德国和中国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德国与大多数其它欧洲国家一样,在其民族文化中保留了诸多宗教和《圣经》里面的痕迹。总体而言,数字“3”和“7”在德国含有吉祥的寓意。

西方文化认为数字“3”是一个吉利的数字。在西方人眼中:世界由大地、天空和海洋三部分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项内容;人体包含有肉体、心灵和精神三个方面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数字“3”是一个上帝有意安排的吉祥数字,它是大自然规律的集中表现(崔涛,2009:175)。数字“3”在德语谚语中也较为常见,如:Alle guten Dinge sind drei.(好事成三)。这与我们常说的“好事成双”意思类似,但我们习惯用偶数,德国人喜好奇数。再如德语中还有一些含有数字“3”的常用表达:Ein dreifaches Hoch!(祝酒用语,祝您健康长寿),hinter j-m. etw.drei Kreuze machen(在某人后面划了三个十字架,指为能摆脱某人或某事而高兴)(次晓芳,2008:16),Er arbeitet für drei.(他干得很多)。从这些表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数字“3”在德语中是比较受欢迎的。

德国等西方民族崇尚数字“7”,在他们看来数字“7”非常神圣。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该数字又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渗透到了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基督教认为,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世间万物;耶稣告诫人们原谅别人要七乘以七之多;圣母玛丽娅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哀的事;圣灵有七件礼物;人的一生分为七个生长时期,主祷文也分为七个部分(曹容,2006:102)。我们汉语里有“猫有九条命”的说法,与之对应德语中有“Katzen haben sieben Leben.”当德国人非常高兴时会用“auf Wolke sieben schweben”(非常快乐)或“sich wie im siebten Himmel fühlen”(感觉像在七重天里一样,喻快乐无比)来表达。

(2)忌讳的数字

在德国人眼中,数字“13”和“5”是不吉利的象征,而如果十三恰逢星期五,那简直就是双重的不吉利,令人避之不及。

德国人对数字“13”的忌讳甚至达到了恐惧和非理性的程度。据圣经记载,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为了三十个银元而出卖了他,最终导致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稣被捕的前夕,恰好是犹太人的逾越节,耶稣特意邀请他的门徒共进晚餐。席间,犹大正坐在第十三个座位上。于是,世世代代的基督教徒们便将对犹大的恨发泄到与之巧合的数字十三上(殷莉、韩晓玲,2004:42)。此外,德语里还有“Jetzt schlägt es dreizehn”(见了鬼了)的说法,用来表达惊讶和愤怒的情绪。

至于“星期五”,它是基督徒耶稣被迫害的日子。因司祭牧师穿着黑色祭服,故也被称为“黑色星期五”。而如果每个月的十三号恰逢星期五,德国人做事会尤为谨慎,小心翼翼。

4.中德数字寓意差异的原因

如上所述,中德数字寓意差异较大,这与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及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汉族自古以来就尊崇双数,视双数为吉利并且符合我们对美的认知。建筑物的设计追求对称美;贴对联分上联和下联;吉日良辰多选双数……

我们认为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方面组成的,强调阴阳协调。《道德经》中写道:凡事都有两面性,以豁达之心,可容纳万物。我们耳熟能详的“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也都体现了事物的两面性,因此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会一分为二。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及《圣经》对德国等西方国家影响较为深远,其中很多数字的寓意都可以从中找到其历史渊源,如人们对数字“3”和“7”的喜爱,以及对数字“13”和星期五的恐惧。西方人对于数词的偏爱或回避,也反映了其遵从宗教传统、趋利避害的心理。

5.结语

在德语的学习中,数词举足轻重。它除了负载起“表示数目”的意义以外,还承担了“言外之意”的表达功能(王向东,2007:107),因此我们也要充分了解数词在中德文化中代表的不同寓意。只有充分了解中德数字的不同寓意,我们才能更好地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及宗教习惯,为将来从事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容.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01):101-104.

[2] 程国富.数字寓意与生活禁忌[J].汉字文化.2003(04):24-27.

[3] 次晓芳.数词在德语熟语中的应用[J].语言广场.2008:14-19.

[4] 崔涛.中西方数字寓意比较探析[J].资治文摘.2009:175+192.

[5] 孙晓.中德数字文化的比较[J].电影评介.2012(14):105-107.

[6]王向东.英汉数词的“言外之意”[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3):107-110.

[7]殷莉,韩晓玲.民族文化心理与英汉数字习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09):40-43.

[8]张申威.浅析德汉熟语中的数字对应关系.[J].大众商务.2010:248-249.

作者简介:潘玉明(1989年),女,汉,山东潍坊,就读于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德语笔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