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公共产品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3
/ 3

准公共产品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路径研究

王峰  徐冬爱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201400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上海  2014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需求的增长,准公共产品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路径的意义愈发凸显,社会公众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准公共产品,通过有效的运营路径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促进体育活动的普及。高校体育场馆通常拥有较为完善的设施和资源,并且科学的运营路径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因此,本文针对准公共产品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准公共产品;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路径

引言:由于时代的不断变化,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高校体育场馆通过探索科学的运营路径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提供更加丰富和灵活的体育服务,也可以通过科学的运营路径,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设施和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准公共产品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路径的合理性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通过科学的运营管理,可以实现场馆在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同时,向社会开放,提高场馆的综合利用率。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不仅关乎公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也关系到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能够使用有效的运营路径,吸引更多的体育活动和赛事,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壮大。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路径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体育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帮助政府更好地理解体育场馆运营的实际需求,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高效合理的政策。

二、影响准公共产品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因素

(一)政策法规

政府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政策,如是否允许社会公众使用、开放时间、开放条件等。开放政策的宽松程度直接影响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运营和公众参与度,提供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体育场馆的运营和发展。补贴和优惠政策的力度会影响体育场馆的运营成本和盈利模式。政府对体育场馆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如设施规模、安全规范、环保标准等,加强对体育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如活动审批、安全许可、赛事组织等。管理政策的严格程度会影响体育场馆的活动举办能力和用户体验,这些标准影响体育场馆的建设成本、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支持,如全民健身计划、体育普及活动等。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间接促进体育场馆的运营,推动教育体育结合的政策,这些政策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对土地使用和城市规划的政策,这些政策影响体育场馆的选址、规模和周边环境,对环境保护的政策要求,环保政策影响体育场馆的运营成本和环境责任。政府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政策,如服务质量管理、价格监管等。这些政策保护消费者利益,影响体育场馆的声誉和客户满意度。

(二)地理位置

体育场馆是否位于交通便利的区域,如靠近公交站、地铁站或有充足的停车位。交通便利性直接影响用户到访的便捷程度。体育场馆周边的环境和配套设施,如购物中心、餐饮服务、休闲娱乐设施等,周边环境的好坏会影响用户的整体体验和场馆的吸引力,同时业与周边社区的互动关系,社区互动有助于提升体育场馆的知名度和用户粘性。体育场馆所在区域的同行业竞争状况,包括其他体育场馆、健身房、运动俱乐部的分布。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会影响体育场馆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人口密集和消费水平高的区域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和更高的收入潜力。场馆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用户到访的意愿和对场馆的信任度,城市规划和政策对体育场馆所在区域的影响,如城市更新计划、区域发展定位等。城市规划和政策的变化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或挑战。

(三)品牌建设

体育场馆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和认知,包括场馆的知名度、声誉和特色。品牌形象直接影响用户的选择和信任。体育场馆针对的目标市场和用户群体,品牌定位有助于明确运营策略和市场推广方向。体育场馆通过广告、公关活动、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品牌传播的效果,品牌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会影响体育场馆的市场覆盖和用户增长。体育场馆提供的服务质量,包括设施维护、客户服务、体验设计等。品牌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和口碑传播,体育场馆与其他品牌或机构的合作,品牌合作可以提升场馆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用户对体育场馆品牌的忠诚度和重复访问率,品牌忠诚度是衡量品牌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体育场馆在面对负面事件或危机时的应对策略和处理能力。体育场馆在品牌建设中的创新举措,品牌创新有助于保持品牌的活力和吸引力,品牌危机管理对维护品牌形象至关重要。

(四)人力资源

体育场馆员工的业务能力、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员工素质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员工的年龄、学历、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多样性。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有助于场馆运营的全面性和创新性,对员工的定期培训和专业发展计划,以提升其技能和知识,培训与发展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准公共产品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路径面对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高校体育馆在非教学时间存在闲置现象,导致资源浪费,场馆的开放时间和使用效率与用户需求不匹配。不同高校之间体育馆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一些学校拥有先进的体育设施,而另一些学校则设施落后。校内不同校区或学院之间的体育设施分布也不均衡。高校体育馆缺乏多功能性,难以适应不同活动和赛事的需求,缺少灵活的场地布置和设施调整能力,限制了场馆的适用范围。体育设施由于资金问题而缺乏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导致设施老化、性能下降,不断维护保养不当增加未来的维修成本和风险,并且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运营效率低下,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和高效的运营策略。高校面临资金压力,难以对体育场馆进行必要的投资和升级,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二)市场化程度不足

高校体育馆往往不需要面对市场竞争,因为它们主要服务于校园内的师生。体育场馆的使用费用固定,缺乏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的灵活性,价格设置不合理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导致资源浪费,缺乏市场竞争导致服务质量不高,缺乏改进和创新的动力。高校体育馆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体育教学和简单的健身活动,缺少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多样化服务,如专业训练、体育赛事、休闲娱乐等。高校体育馆缺乏有效的营销和推广策略,无法吸引更多的用户。高校对外开放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资源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公众。高校体育馆缺乏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的意识,无法提升场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建设不足影响场馆的吸引力和用户忠诚度,在市场化程度不足的情况下,高校体育馆缺乏创新服务的动力和机制,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的新趋势。

(三)社会责任

高校体育馆作为公共资源,其利用效率不高,导致资源浪费,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高校体育馆过于侧重于校园内的教学和训练需求,而忽视了服务社会公众的职能,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限制了社会公众的使用和享受。高校体育馆缺乏与周边社区的互动和合作,未能有效融入社区体育活动和文化建设中。社区居民对体育馆的使用和参与度不高,影响了体育馆的社会效益。在运营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如能源消耗、废物处理等,未能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高校体育馆缺乏公益性和普惠性,未能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的服务机会,特别是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群体。高校体育馆没有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缺乏对外界展示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透明度。

四、准公共产品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路径的策略

(一)市场化和民营化探索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合理制定价格策略,既能够吸引消费者,又能够保证场馆的运营成本和利润,也可以考虑实行分时段、分场地的差异化定价。通过品牌建设和营销活动提升体育场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合作伙伴,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并且可以与体育相关机构、企业和社区一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体育赛事、活动项目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选择部分体育场馆进行民营化试点,引入私营企业或个人投资者参与运营,实现投资与运营的分离。

(二)优化管理结构

高校可以建立清晰的管理层级,明确每个层级的职责和权力,确保管理的高效和有序,引进专业管理人才,提高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以适应市场化的运营需求,也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管理技能和服务意识。同时,高校也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要制定一系列运营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确保服务的一致性和高质量,并且可以塑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三)多元化服务模式

高校定期举办体育赛事、健身活动、体育讲座等,吸引不同兴趣和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体育服务,如私人教练、团体训练、特殊人群运动指导等。相关部门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灵活的场地租赁时间和服务,包括节假日和夜间开放,设立临时活动区域,以适应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活动。相关人员提供体育用品销售、健身器材租赁、运动损伤康复等一站式服务,结合线上平台,提供在线咨询、预约、支付等服务,提高用户体验。高校与社区合作,提供社区体育活动场所,促进社区体育发展。举办社区体育赛事,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体育馆的社会影响力,开展会员制度,提供会员专享的优惠和增值服务,定期举办体育文化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升体育馆的文化内涵,积极与国内外体育机构合作,举办国际体育交流活动,提升体育馆的知名度。

(四)推广体育文化

高校定期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艺术展览、体育电影展映等活动,增加体育文化的传播,组织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明星见面会、体育论坛等,提升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支持和鼓励学生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资源支持。通过俱乐部和社团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团队精神,举办校内外的体育赛事,包括校运会、联赛、杯赛等,吸引师生和公众参与,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体育赛事,提升学校体育竞技水平,增加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体育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了解体育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高校开展体育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在体育文化传播方面的能力和意识,不断利用校园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宣传体育活动和赛事,扩大体育文化的影响范围。相关人员与专业体育媒体合作,报道学校的体育活动,提升学校体育文化的知名度。在体育馆内展示体育历史、体育名人、体育成就等,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标识,如体育雕塑、壁画等,增强体育文化的视觉冲击力。向社区居民开放体育设施,举办社区体育活动,促进体育文化在社区的传播,鼓励公众参与体育文化活动,通过体育活动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体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激励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提升体育文化的学术价值,定期举办体育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交流体育文化研究成果,促进体育文化的深入发展。

(五)强化成本控制

相关人员要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对运营成本进行预测和控制,确保每一项开支都有预算支持,定期进行成本分析,识别成本节约的潜在领域,如能源消耗、设备维护、人力资源等。高校体育场馆相关部门优化采购流程,实施集中采购,获取更好的价格和服务条件。同时,建立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机制,确保质量和成本效益。高校对于非核心服务,如清洁、保安、设备维护等,可以考虑外包给专业公司,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建立成本监控机制,定期进行成本审计,确保成本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并且通过风险管理减少潜在的损失,如通过保险来对冲不可预见的风险。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整体运营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六)加强安全性

高校体育馆可以制定和执行安全政策和法规,确保所有运营活动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并且可以定期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也要加强对体育场馆的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如运动器材、场地、建筑结构等。高校应该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并且在场馆内安装监控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并定期进行现场巡视,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也要积极建立安全文化,鼓励员工和用户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和监督。部分员工考虑购买适当的保险,以覆盖发生的事故和损失,减轻因安全问题带来的经济负担。

(七)加强监督

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或岗位来进行,外部监督则可以通过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或第三方评估机构来进行,并且鼓励用户提供反馈,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作为评估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对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明确责任追究机制,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高校的经营部门对员工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持续改进计划,不断优化运营流程和服务质量,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确保服务质量。

结语:总而言之,高校体育场馆在准公共产品的背景下,应探索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运营路径,通过市场化和民营化探索、优化管理结构、强化成本控制、加强安全性、加强监督等措施,实现高效的运营。这将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也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智敏.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法律问题探究 [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7 (06): 17-21.

[2]陈超.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一体化问题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 (13): 79-81.

[3]董晚唱. 高校体育场馆市场运营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 (07): 83-85.

[4]姜宇航.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运营模式研究 [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38 (07):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