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预警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4
/ 2

早期预警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探讨

陈国芬

西昌市精神病专科医院(西昌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凉山州  615000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早期预警管理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精神科20名护理人员,2022年应用常规护理管理设为对照组,2023年应用早期预警管理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及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早期预警管理作用明显,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应用。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管理;早期预警管理

精神科收治患者相对特殊,精神疾病类型多样,患者症状复杂多变,且病情易反复,病情发展后患者容易出现异常行为,如伤人毁物、自残等,护理工作伴随诸多风险隐患,同时也对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目前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主要以常规管理为主,护理人员遵医嘱开展一系列护理工作,整体护理效果有待提高,且风险隐患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的特点,因此常规护理管理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仍需要探索其他更为有效、全面的护理管理措施。早期预警管理能够结合风险隐患发生原因,通过分析、评估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2]。本研究重点分析早期预警管理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精神科20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36岁,评价(28.93±4.02)岁,2022年应用常规护理管理设为对照组,2023年应用早期预警管理设为观察组。另外两组选择同期精神科收治患者为研究对象,各50例,对照组男、女例数为27例和23例,年龄22-65岁,平均(45.87±5.02)岁;观察组男、女例数为28例和22例,年龄23-65岁,平均(46.05±5.17)岁。两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用于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精神科护理人员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遵医嘱开展临床护理工作,认真填写护理文书,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在质控组的指导下开展质控工作,护理部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并制定解决措施。

观察组。早期预警管理,主要内容:(1)建立护理小组。小组由精神科护士长、护理人员及临床医师等组成,护士长担任组长,明确组员职责,加强培训和学习,严格考核,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精神科风险管理、早期预警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考核方可上岗。(2)制定全面、科学的早期预警管理计划。护士长主要负责计划的制定,做好人员协调等工作,组织科室护理人员结合既往工作经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明确精神科患者常见风险事件,分析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早期预警管理方案和措施。(3)早期预警管理措施的实施。日常护理工作期间,由护理人员为每名患者建立预警评估记录表,患者入院后全面收集基本资料,加强评估,分析风险等级,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关注,落实防范措施;定期对患者进行重新评估,确保评估结果的持续更新;值班护理人员落实自身职责,严密监测患者情况,及时识别潜在风险隐患,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异常、病情变化明显,需要及时评估患者情况,采取防范措施。强化基础护理,加强对细节问题的关注,做好日常巡视、查房等工作,针对高风险等级患者,适当增加巡视和查房频次;同时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全面观察患者情绪状态,针对不配合服药患者,需要加强引导和沟通,做好患者用药监督工作。日常护理工作期间加强安全防范管理,定期检查病房,全面排查危险物品,消除潜在风险。加强交接班管理,核实患者信息确认无误后由责任护士签字,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记录的详细、完整,定期检查,避免存在不规范情况。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质量评分,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及识别、风险应对、约束保护等内容,满分100分,分数与护理管理质量呈正相关。(2)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3.0版本软件进行此研究,变量资料以“t”计算用“(x±s)”表示。定性数据用“X2”核实以(%)表达。P<0.05,显著差异。

  1.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对比 (x±s,分)

组别

例数

风险识别及评估

风险应对

约束保护

巡视

交接班

观察组

20

89.82±3.54

85.57±2.10

87.97±4.10

86.54±3.38

89.65±4.46

对照组

20

75.10±5.73

72.14±5.03

77.95±4.42

78.42±2.70

76.32±3.97

t

9.774

11.019

7.433

8.394

9.984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n(%)]

组别

例数

伤人毁物

坠床

跌倒

出走

发生率

观察组

50

3(6.00)

2(4.00)

4(8.00)

2(4.00)

11(22.00)

对照组

50

0

1(2.00)

1(2.00)

0

2(4.00)

x2

7.162

P

0.007

  1. 讨论

精神科收治患者包括各种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症状复杂,患者多伴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行为及情感障碍,且缺乏对所患疾病的认识与判断能力,治疗期间存在不配合、抗拒治疗等情况,容易引发一系列风险事件[3]。因此,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内容、形式单一,且风险隐患的发生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的特点,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全面识别相关风险隐患并有效应对,以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早期预警管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具有预见性的特点,基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以及既往工作经验的总结,明确潜在风险隐患并全面评估,制定有效的防范管理措施,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4]。因为精神科收治患者的特殊性,存在外走、暴力行为等高风险行为,因此对高风险的护理流程、措施进行优化和改进,将风险降至最低十分重要。预警管理是护理质量改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对护理各环节风险事件的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实施早期预警管理,还能够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明确其职责范围,提高其风险识别、应对等能力,避免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护理工作过程中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隐患,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和内容,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早期预警管理作用明显,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晓华. 精神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责任分组护理的效果探究[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8):2633-2634.

[2] 陈丽,陈彩云. 早期预警结合全程风险评估对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管理质量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2):170-172.

[3] 姜建茂,陈泽群,陈泽英,等. 细节思维管理法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9):191-194.

[4] 施江华,汤晓红. 早期预警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探讨[J]. 中国卫生产业,2022,19(17):18-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