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之融合,语用之实效---以《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4
/ 2

无痕之融合,语用之实效---以《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为例

苏嘉鸿

厦门市集美区新亭小学

摘要:在识字学词中寻找规律练“语用”,在品词析句中提供语境练“语用”,在课堂练笔中读写结合练“语用”。只要我们巧妙地挖掘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进行有实效的语用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识字学词 品词析句 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看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从字词句段篇深入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巧妙地挖掘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进行有实效的语用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下面笔者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让语用训练融合于教学之中:

一、识字学词——寻找规律练“语用”

在阅读教学中,字词是学习的基础,学生的阅读也是在和一个个汉字词语的接触中发生的。因此,字词的教学不但要着眼于学生对于词语的准确运用,体会词语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要寻找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学习嘎字。在引入课题时,出示“嘎”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下面两种:一是乖僻,脾气不好;二是调皮。根据文意让学生进行选择。通过查字典训练,学生明白理解字义时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同时也需要养成查字典的良好习惯。

(二)学习儿化音。课文内容不长,却有很多北方方言,为此,我把里面的相关词句分成两组:一组是儿化词,例如“胖墩儿”“单褂儿”“ 虎势儿”;另一组是难读的句子,“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各自虎势儿一站”。这样一分,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了儿化音的读法,又化解了难读句子的读法,为下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学习难懂词。在引导学生学习四字词语“公鸡鹐架”时,出示"公鸡鹐架”图,让学生用图直观理解“公鸡鹐架”的意思,说说公鸡鹐架时身子、羽毛、眼睛的样子。学生一方面理解了该词语的意思,知道可以借助图画理解词语 ,另一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说话训练,突出了本课的训练重点。

二、品词析句——提供语境练“语用”

教材中的选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文章中作家个性化的语言更是学生阅读积写的资源。“词句”是有温度的,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品词析句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积过程。课堂上,让学生品佳词赏好句,积累锦言妙语,学生内化运用语言,这些都应该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小嘎子这个人物的特点,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两个步骤和学生一起品词析句的:

(一)聚焦动作。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嘎子的动词。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小嘎子个性特点的一两个关键性的动词。很多学生从文中找出了“蹦”字。接着我问:从这样一个“蹦”,你读出了怎样的嘎子?学生回答:“读出小嘎子的机灵劲。”这个句子的教学,抓住了重点字“蹦”和这个句子采用比喻的写法来理解,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即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

(二)聚焦关键句。对于另外一个重点句:“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笔者分四步来进行语用渗透的。第一步整体感悟,从“转”字可以体会到小嘎子怎样的性格。第二步课堂表演,请两位同学表演“走马灯似的转来转去”,想象小嘎子边转边想些什么。第三步比较句子,即拿“两个人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句与原句对比,在词语的品味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换词比较”、“删词比较”、“添词比较”等方法来品味词语。第四步规律迁移,为了让学生找到文中的写作规律,笔者先引导学生学习找规律,再进行迁移练习。例如,文中“转”字前面加上“走马灯”,让我们体会到小嘎子机智。于是,笔者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动词前面加上比喻的例子,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走马灯似的转”“猴儿似的蹦”,找出来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动词前面加上比喻,非常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在阅读教学中,紧扣重点词语,抓住重点句子,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机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对文中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和内化,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现了语言训练的层次性。

三、课堂练笔——读写结合练"语用”

在阅读教学中,应以提供的文本为例子,发掘其中的语文要素,讲究提倡"读写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针对《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篇课文的表达特点,如何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呢?笔者先想象补白,引导学生理解“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这句话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小嘎子怎样推?怎样拉?怎样拽?怎样顶?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不但还原了小嘎子的性格特点,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人物性格后,笔者设置情境:以你们对小嘎子性格特点的了解,这次摔跤比赛输了,而且摔了个仰面朝天,他会善罢甘休吗?小嘎子当时到底怎么说的呢?以此进行第一次续写。学生完成这次续写后,出示原著内容,再次引导学生拿起笔,根据对二人的了解,展开想象,写一写嘎子和胖墩儿的第二次比赛片断。通过练笔,以作者的言语体验唤醒自己的言语体验,以自己的言语体验诠释作者的言语体验。在交流中,学生再一次懂得“人物的个性特点决定人物的动作;反之,人物的动作也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这就达到了本课语用教学的目的。

语用现象它就在课文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抓住语用的训练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在听说读写中对语言文字进行运用和实践,渗透语用的知识,涵养语用的态度,锤炼语用的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沛然.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字理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