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背景下的小学德育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1
/ 2

“双减”政策落地背景下的小学德育路径研究

梁志鹏

南海区大沥镇伯奇学校 邮编:528200

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德育路径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该政策致力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为德育教育提供新机遇。在这一环境下,小学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的学生。因此,研究小学阶段如何在课程教学、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探究“双减”政策落地背景下的小学德育路径,旨在提升小学德育水平。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德育;道德素养

引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小学德育教育不仅涉及传统的道德教育,还扩展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因此,研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德育教育,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融合课堂教学,深化德育内涵发展

课堂作为高密度活动区域,承担着德育工作与知识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务。立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来实现德育的有效融合与推进。首先,教师应当在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德育元素的融入。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点,还应包含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引导。通过与学科内容的结合,德育教育可以更自然、更有针对性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语文课上,通过品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与美德。其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非单纯灌输知识。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引导者和启发者,而非单一的知识传授者。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深入思考,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接着,课堂互动的设计也是关键环节。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道德规范。通过这种互动式学习,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德育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连接。将课堂上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德育教育更加具体、生动。通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德育知识,可以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反思总结是加强德育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学到的德育内容,思考这些内容如何与个人成长、日常行为以及未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获得提升,也在道德素养方面得到增强。

二、利用校园环境,营造德育成长沃土

校园环境作为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其设计布局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校园内的空间布置是营造德育环境的基础。合理的空间布局不仅能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还能够在无形中传达特定的教育理念。例如,通过在校园各处悬挂具有教育意义的标语,如“天道酬勤”、“诚信为本”,可以不断地向学生传递正面的价值观。这些标语和牌匾的设计需要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融入校园环境,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校园中的自然元素,如树木、花卉、雕塑和假山等,不仅美化校园环境,还能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自然元素的引入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活动,如种植花草、照顾树木,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校园中的人文元素,如图书馆、历史走廊、文化墙等,都是营造人文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文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同时也是传递校园文化历史的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化墙展示校史、校训、杰出校友等信息,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中,学校还应注意营造包容和谐的氛围。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谐、包容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设置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如阅读角、交流区等,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此外,校园环境的利用还应注重实践体验。通过将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与校园环境相结合,如开展户外课堂、组织校园导览等,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而让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有效。

三、借力主题活动,激活德育精神动力

借助主题活动来激活德育精神动力是一种高效的方法。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校内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切身感悟,从而深化德育信息的内化过程。体育项目如篮球比赛是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良好方式。在篮球比赛中,学生不仅学习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合作,如何面对竞争和挑战。教师可以在比赛过程中强调团队精神、公平竞争和尊重对手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关键元素。通过比赛,学生可以在激烈的运动中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如何与队友沟通协作,从而在实践中学习德育知识。组织校内大扫除等劳动教育活动同样对德育至关重要。劳动教育不仅是学生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责任感、勤劳精神和集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大扫除活动中,学生学会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加深对劳动的尊重。此外,劳动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价值。演讲比赛也是德育精神动力的重要激活方式。在演讲比赛中,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演讲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与德育相关的主题,如诚信、尊重、责任等,让学生在准备和演讲过程中深入思考主题的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对德育主题的理解。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主题活动来强化德育信息的传达。学校可以组织文化节、艺术展览、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在无形中传达深刻的德育教育信息。

四、结合社会实践,拓展德育实践空间

结合社会实践来拓展德育实践的领域,不仅是培养学生关爱思想和奉献观念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理解社会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活动应设计得既有趣味性,又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多样性。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环境清理、关爱弱势群体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到关心他人、关注环境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也要注重实效性和参与感。活动的设计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在其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参与者。并且,社会实践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有机的教育体系。通过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学校课程相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例如,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可以成为课堂讨论的素材,使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此外,社会实践的实施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参与不仅能为活动提供更多的资源,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接触面。家长可以作为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学习。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思总结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活动经验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化德育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和学到的教训,帮助学生将具体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深刻的道德认识。

结语:“双减”政策为小学德育路径的创新提供了宝贵契机。在减轻学业压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创造更广阔的空间。通过课程教学的融合、校园环境的优化、主题活动的丰富以及社会实践的深化,小学德育教育可以更全面、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德育教育途径,以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魏本涛.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索 [J]. 吉林教育, 2023, (34): 60-62.

[2]徐艳. 小学德育中的情感体验教育路径 [J]. 试题与研究, 2023, (33): 156-158.

[3]田春玲.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现实路径解析 [J]. 华夏教师, 2023, (31): 45-47.

[4]李国左. 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开展路径 [J]. 家长, 2023, (31):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