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 道法自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1
/ 2

动静结合 道法自然

潘思慧

嵊州市黄泽中学 

[摘要]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有这样的表述“课构建以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那么,如何使活动型学科课程更好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动态备课能较好地达成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方式,动态备课,静态备课,活动型学科课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构建以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展开中,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要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实现“新课标”的理念离不开静态备课,如提前准备好课件、提前准备上课素材,提前设计好问题,板书、作业等都要提前安排好。当然课堂中也会出现突发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中出现的超出预设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目标、设问的难度,使课堂呈现出以不变应万变的精彩氛围。

笔者在上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第六课第二框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这一框,我先从网上找了一个课件,知识点比较到位,情境也还有趣,课堂上导入我先介绍了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原因,含义。然后通过情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选择,将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二十大报告(节选)”,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说说报告运用哪些不同类型的判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抛出这样的问题是基于为今天这节课作铺垫。 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神是游离的,后来我放弃了课件,先对第五课的内容作了简要复习,恢复起学生的记忆,让学生想起判断的分类。后来根据教材中的举例,进行展开,基本达成了目标。反思这节课,自己对动态备课缺少研究,上课实战临场应变能力有待提高,以下几个点是值得思考的。                                                                     

一、课前备课有漏洞

   1、不能高估学生情况。我们现在的普高教育是分层次的教育,笔者所在的是县级市,共有7所普高,中考分数线有7档。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属于中间档的生源。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从小阅读习惯也不够好,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也不强。对于这样的生源,课前备课预设不能过高,问题难度太大,超越了学生思考水平,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理想。在上“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这一框时,为什么学生的眼神会无光,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点缺少复习,当上新课需要调动前面知识点时,学生记忆就模糊了。学生没也能很好地理解情境素材,当然也没能理解我抛出的问题。后来我调整上课思路,先回顾复习,对于这样层次的学生是有效的。

    2、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冯友兰先生在给自己子女的信中说:“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定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只和教科书一样多,讲起来难免结结巴巴,好像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是没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不能灵活应变,往往是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不能触类旁通,所以教师的问题往往流于肤浅,比如“是不是?”“对不对?”,抛出的问题学生无话可说或简单地回答“是的”“对的”。冯先生的话真是一语中的。

二、动态备课初探

1、教师要有不断调整备课的认知准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都有惰性,不愿跑出自己的舒适圈,在上课时调整备课内容、呈现方式、设问切口等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但这世界变是永远,不变是暂时的,我们的学生是鲜活的一个个个体,课堂中出现超出预设的情况应该是常态。比如在上“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这节课,学生对我呈现的素材缺少了解,我就不能硬着得出结论。可以换取材料,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解读。

2、动态备课要把握好方向和力度。首先是动态备课的方向问题,学生对教师抛出的问题无言以答,往往是教师的问题需要调整。所以问题要在动态中生成。

“新课标”中讲到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这里面的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一定要有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配合。教师要敏感地认识到问题的合适性,因时、因地、因人作出调整。

    情境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平台。在“新课标”“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讲到“情境的选择与优化,能指导、组织富有成效的活动,能有效地支持、服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里强调“学科内容只有与具体的问题情境相融合,才能体现出它的素养意义,反映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所以不管是课堂还是学业水平考试中情境都是重要的。情境的优化或替换要在动态备课中完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三、动静两相宜

教学是极具创造性的劳动,没有千篇一律的教条。备课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所以设问的设置、课堂的结构、素材的选取,首先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静态备课时基础,没有课前全面的准备,不可能有动态的生成。同时在课中和课后要对课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地调整。就像上“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这一框时,虽然“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素材时政性很强,但对班级这样层次的学生上新课就让学生分析,难度过大,作为复习或作业可能比较合适,我及时调整素材改用教材中的素材,因才施教,使教学满足学生认知的需要。

教无定法,合适的就是正确的。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