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联合协作在静脉输液不良反应中的研究

/ 2

多部门联合协作在静脉输液不良反应中的研究

黄洪张素素

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中心卫生院  江苏 南通 226100

前言

静脉输液是一种将无菌药液滴注入人体静脉的给药方法,在多种给药途径中占首要地位,因输液直接进入体循环且其临床应用流程长,是一种风险较大的给药途径。常见的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如发热、药物短时间内浓度骤然增加导致机体出现循环负荷异常、电解质失衡、药物不良反应或其他医源性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药物的种类、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1]。统计本科室2020年1月—2020年4月,静脉输液不良反应人数55例,发生率为7.9%。通过医疗、护理、院感、药事、信息多部门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将2020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698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25例,女性373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63.12±6.45)岁。分析该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为医嘱不合理、操作不规范、患者依从性低、未识别药物不良反应等。选取2020年6月—2020年9月,我院一病区736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6例,女性380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2.14±6.57)岁;本次临床研究排除标准:严重精神类疾病、昏迷、认知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器官功能障碍等情况。

1.2方法

1.2.1

  临床医师对观察组患者的用药医嘱体现二级审核,组内高年资医生审核后再进行实施,涉及药物剂量、浓度、使用方法等问题医嘱及时干预。医嘱信息系统对高警示药品进行系统提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输液反应发生的风险随之增高,当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时,发生输液反应的概率较使用其他类药物高。临床常见的中药注射剂成分比较复杂,也缺少规范的制剂标准,其有效性、安全性很难得到有效保障[2]。临床医生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用药前详细评估用药史、过敏史,使用该类药物前进行肝肾功能检查。对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及时处置和上报药事科,科主任和护士同时对科内输液不良反应的上报承担监督职责,主要通过查看医疗护理记录、患者查访等形式评估有无漏报。

1.2.2

良好的护理干预应对策略能有效的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3]。科室将医嘱涉及药物的相关药理知识作为护理业务知识培训内容,制作药物说明书合集。合理选择静脉输液工具,减少输液相关并发症应是临床护士关注的重中之重[4]。在实际工作中,临床上根据药物说明书选择PVC材质或TPE材质以及避光输液器,并根据输注药物要求合理选择穿刺工具。执行医嘱前护士对医嘱进行再次审核,双人查对。科室完善配液、静脉输液操作规范,科内每月培训及考核,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必须遵循无菌原则,根据药物性质选择输液速度,并告知患者药物作用及常见不良反应及相关注意事项。把对输液患者的巡视列入护士实践能力考核环节,重点检查护士对发生不良反应后的识别能力。科室举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急演练,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同时将科室获得的一项实用专利一种输液器保护装置应用于临床,主要是防止非医护因素而导致输液滴速改变,

1.2.3

研究结果表明多方面干预不合理医嘱、规范静脉用药调配操作、加强药品储存管理能有效降低静脉输液药学相关风险发生率,提高输液质量[5]。临床药师每天下午通过医院内网对病区观察组患者第二天静脉输液医嘱进行逐一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和临床沟通处置;按照《临床静脉用药调配与使用指南》和药品说明书的规定,指导护理组正确对药品进行溶解、稀释、换液、储存。接获药物不良反应上报时,临床药师及时到病区,详细记录用药经过、配合协助临床医生处理反应,对不良反应作相关分析评价并按规定时间上报。

1.2.4

 院感科主要参与一次性输液用品、消毒用品的质量监测,确保从仓库到病区均存放合理,无过期、潮湿、污染等现象。对病区治疗室每月进行环境监测,确保配液环境清洁合格。科室院感小组对护士手卫生依从性每月循环检查,特别是输液、换水、配液等时机,要求依从性达到90%。

1.3评价方法

(1)对两组患者干预指标比较,选择医嘱正确性,输液操作规范性、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漏报率,对两组数据分析。

(2)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作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软件选用SPSS20.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数据的表现形式为“±s”;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结果数据的表现形式为率。P<0.05认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对照组通过医、护、药三线完成医嘱审核、护士的配液、输液、换水规范操作、对患者进行药物知识的合理宣教、积极上报输液不良反应后,两组比较,观察组医嘱正确性、操作规范性、患者依从性均有所提高,输液不良反应漏报率有所下降,且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人数分别为24例、55例,发生率分别为3.3%、7.9%,观察组经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干预指标比较

组别

溶媒合理

配伍合理

输液时间合理

换液处理

患者依从性

对照组(n=698)

505(72%)

577(82%)

486(70%)

525(75%)

472(68%)

观察组(n=736)

656(89%)

691(93%)

622(85%)

645(88%)

598(81%)

65.45

44.07

45.18

36.79

35.13

P

P<0.01

P<0.01

P<0.01

P<0.01

P<0.01

3讨论

3.1   通过上级医生、护理组、药剂科的共同审核,对首次不合理医嘱干预成功率明显加强,例如2020年06月医嘱注射用血塞通与二丁酰环磷腺苷钙同一瓶输液静脉滴注,这样大大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上级医师审核后立即予以纠正。

3.2 通过各种培训和考核,提高护士穿刺技术,掌握对患者的评估要点和方法及各种留置管路的维护和管理,使护士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更加规范熟练。例如在输注多种维生素时均能使用避光输液器,输注硝酸甘油时及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时均能选择TPE注射器;输注丁苯酞时均能控制输液时间1个小时。

3.3  通过医护的共同宣教,患者对药物基本知识掌握率明显增强,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例如在2020年6月-2020年9月之中,每月的满意度调查中,患者对护士药物知识宣教平均满意率达到94.3%。

3.4 在对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上报中,临床医生和护士都进行了积极参与,并在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后,采取了更为慎重的评估。例如2020年8月,病区发生一例发热患者在体温稳定后输注雷尼替丁组时出现寒战、高热,经医疗、护理、药事、院感科共同评判后作为输液发热反应予以上报。

综上所述,医院多部门的联合协作在输液不良反应的干预中,对医嘱的正确使用、静脉输液的规范操作、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输液不良反应的漏报率均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瑜,韩燕霞,董雅丽.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297-298.

[2]梁健平,杨良转.中药注射剂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7):94-97.

[3]孙四平,周建红,孙可巧等.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中的

应对策略及效果评价 [J].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2016,20(2):148-149.

[4]梁梅菊,张兰兰,王苏玲.护士合理选择静脉输液工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3):109-111.

[5]肖玲芳,李湘平,石茵等.降低静脉输液药学相关风险发生率的品管圈实践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5):51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