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的循证护理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的循证护理实施

蔡宣宣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在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中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接受留置外周静脉导管治疗的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较长,静脉炎、意外拔管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在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中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明显延长患儿的导管留置时间,且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较低,值得借鉴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更换;循证护理;导管留置时间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目前临床中用于小儿静脉输液治疗的常见方式,具有操作简单、药物起效快等优势,能够达到快速治疗的目的[1]。但是在小儿治疗应用中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由于患儿年纪小、血管纤细,且自主配合能力较差,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意外拔管的风险,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而外周静脉导管敷贴的固定及更换是PICC置管中的关键性环节,所以,在此过程中,对其开展必要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能够有效规范、提高护理人员导管固定水平,延长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循证护理实施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选取我院100例接受留置外周静脉导管治疗的患儿,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组别划分,其中,对照组50例患儿,男26例,女24例,年龄区间为1-6岁,平均年龄为(3.23±0.19)岁;研究组50例患儿,男25例、女25例,年龄区间为1-6岁,平均年龄为(3.36±0.26)岁。将上述两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可知P>0.05,代表具有研究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按照常规流程,对患儿的外周静脉导管进行敷贴固定和更换,密切关注患儿的输液情况,在出现异常时,需及时处理。

研究组采取循证护理:(1)成立相关循证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以及若干名骨干护理人员共同组成,首先,需要对其开展相关培训,使其了解并掌握循证护理的流程、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等。(2)确定循证问题: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等基本情况及特点,提前了解并评估患儿出现意外拔管或者脱落的风险性,将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敷贴、固定及更换等作为循证问题。(3)文献检索: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网站,通过儿童、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敷贴、固定、更换等检索词搜索相关知识。(4)优化流程:在小组成员的协助下,在建立导管评价下,加入评估穿刺部位皮肤等内容,由于小儿的皮肤较为娇嫩,容易出现过敏或破损等现象,可以根据相关资料及临床经验,自行制作并改良有边无菌敷料,并对敷料形状进行一定创新。在导管敷贴更换过程中,对其情况进行准确记录。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对比两组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静脉炎及意外拔管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21.0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包括计数和计量等两部分资料,分别对其实施卡方和t检验,结果以(n%)和()形式进行表示,P<0.05,代表组间有差异。

2结果

2.1 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分析对比

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较长,(P<0.05)。详见表1.

1 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分析对比

组别

例数

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h)

对照组

50

43.23±3.12

研究组

50

64.37±4.76

t

26.2646

P

0.0000

2.2 静脉炎及意外拔管发生率分析对比

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静脉炎、意外拔管发生率均较低,(P<0.05)。详见表2.

2 静脉炎及意外拔管发生率分析对比(%)

组别

静脉炎

意外拔管

例数

发生率

例数

发生率

对照组(n=50)

7

14.00

8

16.00

研究组(n=50)

1

2.00

1

2.00

X2

4.8913

5.9820

P

0.0269

0.0144

3讨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用于儿科中常用的给药途径,由于患儿年纪小,并且此阶段的小儿性格活泼好动、配合度较差,且皮肤娇嫩,在导管敷贴、固定及更换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意外拔管,静脉炎等不良事件的风险,进而影响患儿静脉输液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所以,在此期间,对患儿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循证护理是一种将循证医学作为指导的新型护理模式,通过建立相关护理小组的方式,将患儿的病情状态、性格特点作为护理依据,将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提前评估并制定预防干预措施,同时,也可规范护理人员静脉导管敷贴固定、更换流程的具体操作,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药物治疗效果[3]。结合本次研究能够发现,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64.37±4.76)h较长(P<0.05);对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统计和计算,可知研究组静脉炎的发生率(2.00%)、意外拔管发生率(2.00%)均较低(P<0.05)。说明,循证护理的实施,能够明显延长患儿的导管留置时间,且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较低,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在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中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有效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流程,对患儿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赵红梅,刘世嫱. 风险管理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 7 (18): 164-166.

[2]施念,曾莹,吕秀方. 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的循证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 18 (23): 3613-3615.

[3]孔令凤,黄起,杨卫红. 留置静脉穿刺针后外周静脉分层级管理在儿科的应用效果 [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 32 (03): 47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