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战略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国民经济战略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

张紫薇   尚子璐

摘要:推进课程思政是建设一流高校的重要使命,经济类课程是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当前高校推进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本文以国民经济战略学为例,分析高校课程思政发展现状,并针对课程思政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国民经济战略学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和规范课程思政建设的文件,明确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育才”大格局,提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奋斗目标。课程思政实质是“三全育人”等综合教育理念的深化与具体体现,即在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认为“专业知识+思政”就等同于创新教学模式了[2]。《纲要》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方位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目标,推进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国家注重高等教育的实施,为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需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改变唯专业的教育方式,结合课程性质,从育人角度出发,把思政内容贯穿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拓宽专业知识的学习广度,不断完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学体系[3]

国民经济战略学课程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帮助学生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加深学生对国民经济系统与战略的认识。不仅如此,将国民经济战略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还可以挖掘出大量思政元素。因此,基于国民经济战略学课程,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将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结合起来,开展课程思政,不仅能促进知识传授,更能加深学生对经济战略的认同、对经济实践的认知。

二、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育人模式,在国内高校中全面开展,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全面的课程思政育人系统[4]。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课程思政建设涉及跨部门及众多教师,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和谐的协作关系,导致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积极性不高。第二,课程时政缺乏系统设计。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大多独立开设课程,从国民经济战略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来看,二者融合度不高,传统国民经济战略学课程注重经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思政教育的融入。即使提及思政要素,往往融入度不高,缺乏对典型案例、教育素材等资源的挖掘。第三,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采用“多维评价”的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认识和看法。

三、对策与建议

第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完善课程理论体系,将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在挖掘思政元素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特色方案,形成课程的具体融合方案和实践路径。教师要深度思考如何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渠道,依据“一条主线”的课程设计理念,调整与优化传统教学目标,重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和“价值观目标”[5]。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将思政要素融入国民经济战略学课程教学中,力求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阐释党和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战略和政策。

第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利用智慧教室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新形态,推进教学方法变革和课堂形式变革。这需要师生协同适应教学方法和课堂形式的变革,解决传统教学中的“痛点”问题,让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说”形成同频共振,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组建跨学科的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要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导,其他成员辅助,这样建设专业课程能优势互补,多学科取长补短,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要素相互融合,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打造出一支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团队成员要“走出去”,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关键点,同时还要“请进来”,邀请政府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到校开展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讲座。

第三,亲其师,信其道,提高学生认同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若想在课堂上组织好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技能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接受教师,学生的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开展课程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有很大助力[6]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进行课程设计和整合教学方法的能力,还要具备学生认可的其他方面素质。首先,教师要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广博的知识面,精通专业知识及熟练的授课技巧。

第四,依托混合式教学发展趋势,增加课程的“两性一度”。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应用雨课堂平台深化教学改革,鼓励学生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丰富的在线课程进行多形式学习,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推广应用水平。实现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有效结合,增加课程的高阶性和创新性,将中国大学慕课建设的线上资源、产业发展案例和雨课堂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学习挑战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王小红,张弘,张勇.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2):75-85.

[3]李金成,陈梦迁.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J].人民论坛,2021(35):79-81.

[4]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5]袁磊,雷敏,徐济远.技术赋能、以人为本的智能教育生态: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2):74-80.

[6]牛莲芳,魏天辉,基于“教、学、赛、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某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3):211-213.

作者简介:张紫薇(1992年),汉族,女,籍贯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与发展战略,高校育人模式改革与创新

尚子璐(1997年),汉族,女,籍贯河北省邯郸市,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经济学教育模式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2022年度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民经济战略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JG2022KCSZ030)、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20705635190914,220806434314650)、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308019411435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